AI陪聊,搶得走心理醫生的“飯碗”嗎?|行業 Mapping

市場資訊
07-02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文|胡香贇

編輯|海若鏡

醫療領域,AI大模型最好的落地場景是什麼?

如今,從影像篩查、病理診斷,到能看病的醫生“智能體”……AI公司們幾乎想要無死角地覆蓋醫院內的每個角落。其中,一個備受關注的方向就是AI心理健康。

的確,AI具備成爲“廉價心理諮詢師”的潛力。心理諮詢的核心在於傾聽和共情,這正是生成式AI擅長模仿和學習的能力。而且,它能7x24小時在線、不知疲倦,在學習海量案例後,它給出的答案甚至比一些新人諮詢師還要好。

從市場維度,今年2月,頭部互聯網心理健康平臺好心情完成新一輪數億元融資,宣佈將重點開展AI心理陪伴機器人研發;初創公司中,西湖心辰、鏡象科技等新銳AI心理健康類企業逐漸展露頭角,或主打泛情感類的“AI陪伴”,或尋找與實際臨牀需求結合的可能。

一片火熱中,AI是否已經做好承接人類情感託付的準備?能否替代人類做專業的心理健康風險評估和決策?

AI“心理醫生”:更適合疏導情緒,而非處理“重症”

AI大模型擅長通過對話解決問題,很巧,心理醫生也是。兩者的結合似乎順理成章。

實際上,早在上世紀時,就曾有學者試圖讓計算機來給人做心理諮詢。後來,隨着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發展,心理健康領域的“人機交互”一直是熱門的探索方向。只是受限於技術水平,這一時期的機器反饋往往比較生硬和流程化,很難真的滿足“情感需求”。

如今到了AI時代,一個學習過大量心理學專業知識和真實案例對話、且具備“思考”能力的AI,理論上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其中,互聯網大廠成爲這一波AI+心理健康熱潮中,最重要的先行者。比如,京東健康的“聊愈小宇宙”(基於“京醫千詢”醫療大模型推出)、阿里雲旗下主打情感陪伴的行業垂類模型“通義星塵”,可以算作大廠親自下場的典型。

而另一類如百度、字節,則通過投資進入到了AI+心理健康賽道。以百度爲例,2023年,百度就投資了主打AI情感陪伴產品開發的西湖心辰,後者的通用“西湖大模型”累計服務的C端用戶已近千萬。

這些大模型產品主打高情商,能“陪聊”、也能做“情緒引導”,是目前最常見的一類AI+心理健康產品的開發思路。

近年來的社會壓力之下,抑鬱、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愈發普遍,人們對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程度也不斷提高,但是,成熟、專業的心理醫生依然是稀缺資源。

在院內,心理科不屬於一家醫院重金投入建設的科室,尤其在基層,部分醫院甚至缺少精神心理科的配置。如果向院外尋求心理諮詢服務,又面臨價格高昂、專業資質參差不齊等問題。

呂偉如今是溫州醫科大學附屬康寧醫院副院長、精神科主任醫師。早年間,到他門診看病的人還沒有那麼多,且九成以上都是重型精神類疾病患者,“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又哭又鬧、又喊又叫的那些人”。

但這幾年,他注意到,前來就醫的人顯著增加,而且普通臨牀心理科的門診量漸漸遠超嚴重的精神障礙門診,焦慮、抑鬱、失眠成了大多數。這其中的大部分人“並沒有到疾病的程度,只是遇到了情緒問題,不知找誰,只能來求助醫生”。

這一部分“輕症”,恰恰是能夠交給AI來“分流”處理的。

今年3月,《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載的研究顯示,由達特茅斯學院團隊開發的一款AI心理干預機器人Therabot,就展現出了輔助治療抑鬱症的潛力。

在一項納入210名重度抑鬱/焦慮等症狀患者的隨機雙盲對照試驗中,經過與Therabot爲期4周、平均6小時(約等於8次傳統心理諮詢治療)的互動後,患有抑鬱症的參與者的症狀平均減少51%;患有廣泛性焦慮障礙參與者的症狀平均減少31%。且後續問卷調查稱,參與者和Therabot建立的信任“與人類治療師相當”。

研究團隊對外表示,他們開發這款AI產品的目的,並不是取代醫生或心理諮詢師,而是“填補空缺”,幫助更廣泛的人羣解決心理健康問題。

這一思路,與國內的開發者們不謀而合。

目前,AI+心理諮詢產品大多還處在早期階段,哪怕是市面上那些宣稱“高情商”的AI大模型產品,聊天能力依然有限,“AI味兒很重”。有長期試用AI諮詢心理相關問題的用戶提到,AI“套路很明顯”,它往往會先安撫情緒,再表示理解,“以我懂你的姿態羅列怎麼做”。

之所以會這樣,或許是受學習的語料所限。傳統的心理諮詢中,時間、流程基本固定,由諮詢師逐步引導來訪者說出困惑。但AI的語境下,主動權在用戶手裏,聊什麼、聊多久、怎麼聊都很難把控,相當於既有心理諮詢模式被打破了,如果“仍用傳統心理諮詢案例、數據餵養AI”,或許很難達到應對自如的程度。

此外,受倫理、醫患責任歸屬等限制影響,主打泛情感需求的AI們也很難觸及嚴肅醫療、診療問題。一位心理諮詢師提到,她就曾遇到過一個案例,AI沒有識別出用戶言語中隱晦的自殺傾向,甚至還在“鼓勵其行動,勇敢做自己”。

在專業的醫療機構中,心理科和精神科“往往是密切合作的”。遇到這類風險時,可以直接將其轉診至精神科,評估是否存在自身安全風險、是否需要用藥治療。但在AI這裏,缺少後續的銜接機制,就意味着它永遠無法真正達到一名“心理醫生”的水準。

“更好的方式是將AI當成輕鬆版本的情緒出口,只是找個渠道來把需要表達的東西表達出來了,這就夠了。”前述心理諮詢師認爲。

做效率工具,可篩查、可輔助康復治療

除了“性能”之外,困擾“AI陪聊”產品的另一個問題或許在於商業化。和大部分想直接做C端付費的產品一樣,儘管情感陪伴的潛在用戶羣體數量很大,但難以構成長期付費意願和規模效應。

本輪由AI技術驅動的產品出現之前,在互聯網技術發展,以及資本、新冠疫情等外部因素催化下,心理健康賽道在前幾年時也曾出現過投資“小高峯”,並跑出過幾類成熟的企業和產品模式,比如主打線上心理諮詢的平臺類企業簡單心理、壹點靈、易心理,以及和精神心理相結合的互聯網醫療模式,如好心情、昭陽醫生。

但這一時期,企業的商業化路徑仍然是高度和“藥”“醫”綁定。純粹面向C端用戶的“線上諮詢業務盈利並不容易,甚至可能要貼錢進去”。

考慮到“陪聊”效果有限,現階段,AI+心理健康類產品可能也無法免俗。一位選擇暫不開發To C產品的企業從業者甚至打了個比方:“什麼時候小孩子都能一直和AI聊下去了,付費訂閱纔有希望。”

如今的開發者認爲,“需要找到一個足夠細的場景切入”,比如解決“整個診療鏈條中的某個環節的效率或重複勞動問題”,讓產品變得“更加有用”。

一爲從事腦疾病類數字化產品開發的企業人士提到,他們開發了一款面向認知障礙人羣的Agent,主要提供相應認知訓練。因爲相較於正常人羣,和認知障礙人羣對話一般比較簡單、程序化,這類過去由人來做、但技術含量沒有那麼高的訓練工作,由AI來做會很合適,“因爲AI不會喪失耐心”。

另一方面,從需求更明確的B端/G端尋找落地場景,也是一條相對暢通的路徑。

比如,百度投資的另一家AI心理診療類企業鏡象科技。模式上,鏡象科技的產品覆蓋心理健康領域從篩查、診斷到干預的整個流程,主要爲學校、政府、企業及公共機構等B端用戶提供醫療級心理健康解決方案。截至2024年底,鏡象科技已爲國內200餘家學校提供了篩查服務。

相較於“從頭做起”的初創公司,互聯網大廠通過將AI心理健康產品和原有醫療業務相結合,或許也是一種方法。比如京東健康,藥品銷售是其健康板塊的核心業務。據醫療垂直媒體《健聞諮詢》報道,“聊愈小宇宙”雖然本身是免費的,但“可以鏈接藥品銷售業務”,或向入駐京東健康心理服務中心的實體機構引流,“由AI陪聊轉至線上服務的比例大概爲百分之一”。

有從業者認爲,相較於已經發展多年、模式成熟的線上心理諮詢平臺,或互聯網醫療機構類企業,目前,“主打AI+心理健康類產品開發的企業仍處在早期階段”。“雖然整體發展得很快,但還沒有非常突出的企業跑出來,也很難斷言哪種類型的企業會成爲絕對頭部。”

在這場尚未有定局的賽跑中,誰會領先,又將跑向何方?

企業Mapping

京東健康:2024年,基於自研“京醫千詢”醫療大模型推出AI心理陪伴師“聊愈小宇宙”,可提供即時心理諮詢、心理測評工具,以及由專家錄製的心理健康課程等服務。可通過京東APP內搜索跳轉,或通過獨立微信小程序進入。

阿里雲:旗下擁有主打情感陪伴的行業垂類模型“通義星塵”(基於通義千問大模型打造),是阿里雲在2023年雲棲大會上發佈的八大行業模型之一。可以自行定義人設、角色定製,並提供偵探推理、情感樹洞、職場陪練、戀愛陪伴等多種應用場景。

好心情:成立於2015年,國內領先的心理健康領域互聯網醫療平臺。近期,公司完成由徐州產投、中信醫療基金等機構投資的新一輪數億元融資。募集資金將重點用於AI心理陪伴機器人和AI診斷技術的研發創新。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的融資中,,字節跳動也是重要投資方之一。

西湖心辰:由前谷歌AI科學家藍振忠於2021年創立,已自研通用大模型“西湖大模型”,並基於此推出一系列覆蓋心理健康、情感陪伴、內容創作等領域的產品。目前已累計服務上百家B端企業用戶,近千萬C端用戶。投資方包括湯姆貓、藍馳創投、凱泰資本、百度風投

鏡象科技:圍繞心理健康的“健-篩-管-治”全鏈條構建服務體系構建了近 20 款產品,是一家可提供完整閉環服務的AI心理診療公司。2024年年底時完成Pre-A輪融,投資方包括百度、分寸資本。

領本AI:2019年開始涉足AI+心理健康領域,推出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情感識別大模型Emo GPT。公司主要聚焦於校內場景,已服務全國 23 個省份的1萬+所學校,日均服務超 3 萬例諮詢。現已完成超千萬元Pre-A輪融資。

心紀源:核心產品爲主打AI陪伴的互動產品“林間聊愈室”,以AI卡通動物形象作爲“聊愈師”,用戶可以通過文字或語音與AI動物聊愈師進行對話,提供建議或者情感陪伴。

心躍智能:正式成立於2024年,主打面向心理健康專業從業者的AI輔助軟件,提供“AI工具+客戶管理”平臺,包含接待來訪者的心理評估、會談對話總結、諮詢師個人專業成長等內容。2024年8月,心躍智能完成數百萬元種子輪融資。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