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質動能
刷臉買單、掃碼自助、點餐結賬——在你每天逛便利店、下館子的時候,很可能沒注意,這些“碰一下”“掃一下”的背後,是同一家公司在支撐。
這家公司就是商米科技,你可能沒聽說過它,但它已經悄悄鋪滿了全中國的商店櫃檯,現在準備去港股敲鐘了。
近日,商米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衝刺IPO。這家靠刷臉支付、碰一碰崛起的商業物聯網公司,背後站着一票大佬:螞蟻、美團、小米、深創投……
而雷軍,又是最早一批下注的人之一。這次,雷軍又要賺翻了?
01 雷軍、馬雲、美團都投了
商米科技的起點,並不高調。2013年創立時,最初名爲“上海我有信息”,定位爲提供餐飲行業外賣解決方案。
2014年,小米參投B輪,商米開始接入米家生態,逐步轉型爲智能商用設備領域,2016年正式更名爲“商米科技”。
到了2018年,商米和支付寶合作,研發全球首臺刷臉支付設備;2020年,又聯合推出“碰一碰”功能,讓手機和商米設備輕輕一碰就能付款。自助收銀、智慧餐飲、掃碼點單……很多新式門店的底層硬件,其實都跑在商米的設備上。
別看它不起眼,實際上,這家公司2024年營收高達34.6億元,是全球最大安卓端商業物聯網方案商,市佔率超過10%,業務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
根據招股書,商米目前設備月活數達到490萬臺,客戶包括西貝、盒馬、賽百味、便利蜂等一線品牌。換句話說,每10家支持掃碼或刷臉的門店裏,就可能有一家用的是商米。
它的設備類型非常豐富,從臺式終端、手持POS,到自動識別商品的智能秤、移動收款終端、後廚管理系統,幾乎覆蓋了一個商家從“進貨-收銀-數據管理”的全鏈路。
目前,林喆計掌控公司38.83%股權,並擁有82.35%的表決權。而商米科技的資本局,堪稱“互聯網巨頭大聯盟”。
前五大股東中,第一大股東是螞蟻集團的全資子公司雲鑫創投,持股比例接近30%。美團通過早期投資主體漢濤諮詢持有8.2%,排名第三;小米通過金星創投持股7.78%,是第五大股東;深創投第六,持股6.88%。
這幾位加起來,幾乎代表了中國互聯網最核心的幾個生態平臺。而商米,幾乎與每家都有業務對接——支付寶刷臉支付、美團外賣店鋪系統、小米商用生態、盒馬智慧零售系統……它不是“平臺”,卻是各大平臺背後的“落地硬件供應商”。
融資歷程也頗具代表性。
從2014年小米和91無線CEO胡澤民聯合投資8000萬元A輪開始,商米幾乎每年都能融到大錢。
2015年,大衆點評、小米、微店連續注資,完成B、B+輪;2017年中民投、光速中國加碼C輪;2019年,螞蟻集團直接領投D輪並增資11.88億人民幣——這也是商米估值首次突破10億美元的關鍵節點,正式邁入“獨角獸”行列。
這些年間,它曾嘗試衝擊A股,但因毛利率不夠、智能化比例被質疑,最終在2022年主動撤回申請。
02 中專生幹出獨角獸
商米科技的創始人林喆,是個典型的潮汕實幹派。
他從汕頭鮀濱職業中學畢業後,19歲就一頭扎進生意場。他不愛念書,卻愛拆電腦,一畢業就開起了自己的電腦銷售公司。兩年時間把銷售額做到月入300萬,成了當地最大的電腦零售商。
但這只是開始。
1995年,中國零售行業剛剛開始對外開放,IBM主導的POS收銀系統賣得死貴,一臺要三萬八,很多小商戶只能望而卻步。這時,林喆看到了機會。1996年,他創立“廣東川田”,成了中國第一家民營POS機企業,也是第一家把POS設備賣到海外市場的公司。
比起當時炒概念的創業者,他更像是修系統、造機器、直接拿去賣的傳統生意人。但他的嗅覺很敏銳。
2010年前後,O2O風口剛起,他又殺進了智能外賣硬件賽道,在上海成立“我有信息科技”,做智能外賣終端,打出了“我有外賣”這個牌子。一年時間衝進第二梯隊,成了BAT、美團之外的另一個有點威脅的玩家。
2013年,他拿到了來自順爲資本和深創投等公司的8000萬元A輪融資,這一輪也讓他和雷軍正式牽上線。
但林喆比很多人要清醒得多。2015年,外賣大戰最瘋的時候,美團、餓了麼打得你死我活,很多人還在搶流量、拼補貼,他卻悄悄轉身,做起了智能設備,轉型做給平臺服務的硬件提供商。
他很早就發現,餐飲商戶最痛的不是沒平臺,而是“爆單了接不過來”。於是他做出了一款專門幫商家接單、打印、出單一體的智能POS終端V1,不到三個月,就把安卓POS市場第一的位置拿下。
那一年,商米剛剛改名,年收入1個億,POS V1成了整個行業的“外賣神器”。
但這家公司的野心,不止如此。隨後,商米科技推出了臺式機、手持終端、自助一體機、無線網絡終端等全套智能收銀設備,打通從小店、連鎖店、便利超市到高端餐飲的所有商用場景。
更關鍵的是,它不僅做硬件,還做了自己的操作系統——SUNMI OS,一個基於安卓定製的商用操作系統,內置App市場,涵蓋團購、外賣、預訂、排隊、會員管理、財務、庫存、營銷工具,甚至還對接了iBeacon和停車系統。
對外賣小店來說,它是爆單神器;對連鎖超市來說,它是軟硬一體的管理後臺;對品牌連鎖和全球商超,它成了本地化採購、智能化管理的一站式收銀平臺。
更別說,現在的商米,已經開始把這些產品賣到了全球 200 多個國家,成了全球安卓端商業物聯網解決方案市場的第一名,月活設備近 500 萬臺。
這一切,離不開林喆當年的頓悟。
2007年,蘋果發佈第一代iPhone時,林喆特地飛到美國買了一臺,當場驚了:“這是智能設備的開端,移動互聯網一定要起來。”
後來,他轉向安卓陣營,認爲這纔是開放生態的底層操作系統。2013年他遇見雷軍,倆人都對第一代iPhone的衝擊記憶猶新,但走的路不一樣:一個成了做智能手機的“小米之父”,另一個成了全球最大安卓商用終端的“幕後玩家”。
雷軍投了他,小米生態收了他,商米也從“外賣工具”變成了一個覆蓋全球商戶的商業系統供應商。
03 悄悄包圍全球收銀臺
2018年,支付寶首次在全國試點刷臉支付,背後的技術夥伴正是商米科技。
那年 4 月,商米和支付寶聯合推出了全球首臺刷臉支付設備,從此中國正式邁入“刷臉買單”的時代。到了 2025 年,雙方又聯手搞出“碰一碰”終端,只需手機和設備碰一下,就能完成付款、覈銷、下單——整個收銀動作,被壓縮到了一秒。
這家公司很低調,但它的設備已經遍佈西貝、好特賣、古茗、便利蜂、賽百味這些我們熟悉的門店,也深入外賣平臺、收銀系統、支付通道。就連美團的海外版 Keeta、Uber Eats、Grab,也都是它的客戶。
在中國,它拿下了70%以上的百強餐飲品牌和60%以上的百強連鎖店,能服務餐廳、超市、便利店,也能搞定健身房、診所、物流站點,業務已經橫跨15個行業,100多個細分場景。
更誇張的是它的出海速度。
短短三年,商米的設備已經鋪到了全球 200 多個國家和地區,月活終端從 320 萬臺漲到了 490 萬臺,幾乎每天就有幾百萬人在用商米的硬件下單買單。
2024年,商米海外收入佔比已經超過70%。亞太、中東和非洲地區貢獻了15.5億收入,美洲市場11.86億,歐洲市場也達到了7.17億。這種分佈,不光說明它業務廣,更說明它不再依賴某一個單一市場,抗風險能力上了一個臺階。
在行業統計中,商米科技已經是全球安卓端 BIoT(商業物聯網)解決方案的第一名,佔據超過 10% 的市場份額,全球 150 多個子行業都活躍着它的設備。
看業績也不含糊。2022年它的營收是34.04億元,2023年雖然受到消費市場波動的影響降到30.71億元,但到了2024年又回升到了34.56億元。
利潤也在穩定上漲,2024年淨利潤達到1.81億元。毛利率在經歷2023年的小幅下滑後重新提上來,從26.7%回升到28.9%,主要是靠歐美市場高利潤訂單和優化供應鏈降本控制實現的。
這次衝刺港股上市,商米的目標也不小。預計募資10億元,用於持續加強軟硬件研發,擴充產能與全球供應鏈、加快出海步伐,同時補充日常運營資金。
換句話說,它想借這一波,全面衝刺商業物聯網的“全球領頭羊”。
但風口之上也並非輕鬆。接下來,商米要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從設備商轉向平臺商。智能終端捲到盡頭,軟件服務、數據中臺、運營工具纔是下一個決定毛利率和天花板的關鍵。
商米這幾年幹得是實活,也卷出了成績,但要想站穩資本市場,必須在營收和利潤之間找到更好的平衡點。商米會不會是雷軍又一顆壓中的好棋子?很快就見分曉。
責任編輯:何俊熹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