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哥解讀電商
作者:李成東、金珊
拼多多又一次兜底了。
今年6月份,社區團購又迎來了一次集體大撤退,這應該是最後一輪淘汰賽了。僅有的幾家全國性平臺開始退出虧損區域,尋找新的模式。燒錢千億最終難獲得持續性全國性的盈利。對不少平臺來說,社區團購變成了一塊雞肋,食之無用,棄之可惜。
留下中小供應商一臉茫然,需要及時把倉庫的貨物清走。涉及的商品主要是生鮮,貨值雖然不多,但是分秒必爭,找不到新渠道很快就會出現腐爛損耗。
很多供應商開始主動湧向多多買菜和當地的渠道。至此,多多買菜成爲了唯一倖存的全國性社區團購平臺。拼多多又一次接住了業務撤退留下的中小商家。
巨頭對農產品的執着從社區團購轉向即時零售,勢必要啃下這塊硬骨頭。圍繞着農產品品類,即將迎來新一輪的腥風血雨。但鮮爲人知的是,拼多多已是國內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2019年農產品成交總額達到1364億元,2020年預計突破2500億元。從2015年創立初期,拼多多就把農產品做爲戰略重點,至今已近十年。不少中小商家在拼多多獲得了持續的盈利和復購,產品的生命週期變長。
圍繞着農產品,拼多多和中小商家已經開啓了一場隱祕的戰爭。
萬億市場下的“隱痛”
農產品上行最終結果,是想實現農田和餐桌的雙贏。
在生產端減少“穀賤傷農”,農戶和養殖戶能賣出好價錢,從傳統的線下渠道主導轉向技術和需求驅動的新模式。在需求端,讓消費者享受品質好的產品。
社區團購的大敗退,也預示着農產品又失去了一個可操作的樣本。
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線上生鮮產品的滲透率接近20%,遠低於服裝、美妝、家電等品類。
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農產品上行爲什麼這麼困難?
一是環節過多,利潤被層層壓縮。傳統的流通需要經過農戶、批發商、零售商等多個環節才能交到消費者的手中;二是高損耗,物流成本高。很多農產品生產地村級快遞網點覆蓋率不足,縣域冷鏈網絡缺失致荔枝、活蟹等高損品難跨區域流通;
三是供需匹配失衡的問題。農戶盲目跟風會導致產品滯銷,無市場需求數據指導,僅憑經驗種植,易導致區域性過剩;四是非標化阻礙商品化。很多產業帶的生產端都是小而散的,同一產區產品規格、品質差異大。
所以很多優質的農產品被禁錮在區域性市場。2025年中國農產品流通行業市場規模突破16.45萬億元,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0%以上。數十萬億的市場需要一次轉型。
以拼多多爲代表的電商平臺提供了新思路。農產品的利潤本就很低,爲了減少商家壓力,拼多多提出了零佣金的策略。農產品商家在拼多多賣貨可以直接拿到全部貨款,收入直接增加。這有助於吸引更多農民入駐平臺,並激勵他們生產更優質的農產品。
同時,爲解決農產品的核心痛點,拼多多推出了“農地雲拼+產地直髮”的模式。
農地雲拼通過大數據等技術,把全國分散的農業產能和分散的農產品需求在雲端拼在一起。傳統小農生產模式下的分散農田和全國各地消費者的分散的需求,通過虛擬的市場整合在一起。
農戶和養殖戶能獲得穩定批量的訂單,小農戶鏈接到全國的大市場。
產地直髮模式下,生產端和消費者直接連接,縮短了整個鏈條,也減少了中間加價環節。產地直髮正在爲更多農產品商家創收。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數據指出,2024年產地直髮模式帶動農產品訂單量年增長率超40%。
中小商家已經在拼多多上完成了一次蛻變。
從黃土高原到全國餐桌,環縣羊肉的致富密碼
在黃土高原上,隱藏着一個灘羊和湖羊的生產基地——甘肅環縣。
這裏的羊羣食用的是草原上天然的中草藥,飲用的是富含礦物質的泉水。所以羊肉羶味輕、肉質嫩,環縣羊羔肉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但是由於當地的交通閉塞,物流不發達,所以環縣羊肉沒能被大衆熟知,只被作爲內蒙的後備工廠。但隨着當地農戶開始擁抱電商渠道,一切發生了改變。
外地的商人因爲運輸成本高很少來收購,環縣最初非常依賴當地的線下收購商,價格也是對方說了算。當地的養殖戶非常被動,羊肉被壓價是常事,他們也不敢大規模養殖,擔心賣不出去。
2016年,返鄉創業的劉國寧在拼多多上開了一家店鋪“隴上劉叔叔”,起初只是銷售自家和左鄰右舍的羊肉,銷售額僅爲50萬元。
通過拼多多優質低成本的流量,去中心化的分配方式,可以讓消費者能夠更快的匹配到合適的商品。這更加適合有生產和價格優勢的產業帶商家,能更好地發揮產品優勢。商品競爭力成爲核心的評判標準。
本來品質就不錯的環縣羊肉也獲得了全國範圍的曝光。劉國寧也針對電商用戶的要求對羊肉產品進行了優化。
傳統模式下,環縣人賣羊都是整隻羊或者半隻羊,只進行簡單的切割。在後臺,不少拼多多的用戶開始問能不能只要羊排或羊腿等部位。劉國寧開始增加精分割和深加工的生產線,店鋪裏有羊排、羊肉串、羊肉卷等多個SKU,甚至搭配了燒烤料供顧客選擇。
“隴上劉叔叔”也獲得了黑標,店鋪訂單量暴漲,2022年的銷售額達到1億多元。當地的散戶羊肉已經不能滿足訂單量。目前劉國寧簽約的散戶已經超過100家,通過合作社間接簽約的農戶有4000多家。
環縣電商銷售額中,拼多多佔比超過三分之一,成爲羊肉上行的主力平臺。賺到錢的環縣人,也有信心和能力開始現代科學化的養殖。
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環縣和多名高校專家進行品種培育。新培育的雜交羊,生長更快,單日增重快過傳統湖羊,出欄率更快,養殖成本下降,售價上漲,從根本上完成了一次升級。要想富先修路,當地政府也在積極的建設高速公路和高鐵,爲電商發展加速。
拼多多也在有意通過平臺規則完成對商家的引導,減少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業務負責人看到水果標準化的趨勢出現,於是對高品質的大果進行扶持。推出百億精品水果專項。荔枝單果重量達到18至20克就會被打上標籤,獲得流量扶持。指定標準後,有公司高規格水果的利潤提升了5%,復購率也在明顯提升,商家面向農戶的採購價也提高了。
在拼多多,產業帶的商家能完成低成本的入駐,獲得優質的流量曝光。同時能根據用戶的需求,完成從B端生產到C端銷售角色的轉變。節省下的佣金和費用,能反向投入到生產和創新當中,進行新一輪的產品升級。這更是拼多多打贏這場“隱祕戰爭”的核心戰術。
除了農產品,拼多多還在積極扶持其他品類的中小商家。河北跑鞋、深圳相機、永康廚具等產業帶也都通過拼多多走出低利潤的代工業務,用創新完成轉型。
拼多多的“供需定價”與長期主義
電商正從價格競爭轉向價值競爭。
《經濟學原理》認爲,價格是由供需決定,不是由成本決定。電商的價格戰下,同質化商品並沒有解決用戶的新需求。
拼多多模式的價值在於用“供需定價”替代“成本定價”。中國製造的出路不是更便宜,而是更精準。在原有白牌商品功能性的基礎上,快速上新品,不斷地測試和迭代,精準滿足更多需求。
不少產業帶商家的銷售額和復購率因此提升。這些最終的結果證明,消費者願意爲了能滿足自己個性化需求的商品支付溢價。
拼多多也因此形成了差異化優勢,產業帶的商品是介於白牌和大牌之間。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沒有沉重的品牌溢價。
主動降速,拼多多正在通過真金白銀的補貼繼續優化生態,加碼自己的優勢。
今年4月,拼多多商家權益保護委員會宣佈推出“千億扶持”計劃,未來三年將投入資金、流量等資源超過1000億元,加碼高質量電商生態建設,助推商家新質轉型升級。這也是繼百億補貼、百億農研之後,又一個重投入的動作。
“千億扶持”包括店鋪保證金下調和技術服務費退返等策略。大家電、二手數碼類目保證金降幅最高超90%。例如,二手平板電腦類目保證金從2萬元降至500元。推廣服務費、先用後付訂單技術服務費等退返政策,每年爲商家節省數十億元成本。
用短期利益換長期發展,未來的拼多多也會重新奪回資本市場的認可。彭博對基金持倉的分析顯示,富達中華地區基金5月連續第三個月增持拼多多ADR。
社區團購的硝煙散去,巨頭們轉向新的戰場。但在農產品這塊曾被反覆驗證“難啃”的萬億級市場,拼多多通過一場精心佈局、與中小商家深度捆綁的“隱祕戰爭”,不僅構建了難以撼動的壁壘,更探索出一條以精準需求驅動、以數字化賦能產業鏈升級的中國農產品上行新路徑。
這場戰爭的勝負,不僅關乎一個平臺,更關乎中國廣袤土地上無數中小生產者的未來。拼多多的角色也正在從流量的分發者,轉變爲數字化的基建,推動平臺進入高質量的發展階段。這是拼多多的長期主義,也是拼多多不想拋棄中小商家,選擇扶持的原因。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