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 | 源Sight
作者 | 王言
濰坊首富姜濱,又等來了新的機會。
7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其自創社交媒體平臺Truth Social發文稱,美國與越南達成貿易協議,將對從越南進口的商品徵收20%的關稅。
此外,特朗普還表示,對於“轉口貿易”(原產於其他國家,但經過越南轉運的商品),越南商品將面臨40%關稅。而這一舉措,也將讓越南生產的蘋果產品進口成本顯著增加。
此前特朗普宣稱對越南征收46%高額關稅時,市場就擔憂歌爾股份等果鏈企業成本上升,如今關稅漲幅大幅下調,歌爾股份和董事長姜濱也算是可以鬆一口氣。
一直以來,中國企業都在果鏈中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是蘋果智能手機、耳機、平板電腦等產品的重要生產商,比如爲了規避貿易壁壘,歌爾股份就在越南設有工廠,其去年1月還宣佈,計劃投資總額不超過2.8億美元在越南工廠。
不過,美國與越南達成的新關稅協議對歌爾股份等果鏈企業影響複雜,涉及成本、訂單、供應鏈等多個方面。協議中的關稅調整使歌爾股份面臨成本上升、訂單轉移風險,但同時也存在訂單迴流和供應鏈調整的機會。
01
供應鏈壓力
自中美貿易摩擦開始以來,依靠着地理位置、人工等成本優勢,越南喫到了不少紅利。
近年來,大量的中國電子、服裝等企業爲規避貿易壁壘,將產能轉移至越南。從結果看,這一產業轉移,不僅推動了越南的經濟增長,更讓其在全球貿易格局中佔據了關鍵位置。

越南電子工廠概念圖 | 源Sight制
數據顯示,自2018年以來,越南對美國的出口額從不到500億美元增至2024年的約1460億美元。在電子消費產品領域,蘋果、三星等巨頭也紛紛加大在越南的產能佈局。
這期間,越南的經濟增長數據同樣亮眼。2024年,越南國內生產總值 (GDP) 增長7.09%。這一增長率僅次於2018年、2019年和2022年在2011-2024年期間記錄的數字。
而新的美越關稅,也讓歌爾股份等在越南佈局有產能企業的境況頗爲微妙。
20%稅率相較此前特朗普46%的威脅下降26個百分點,歌爾股份等代工廠將直接受益。但需要指出的是,新的關稅協議,仍會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
如果蘋果將關稅成本轉嫁給上游供應鏈,歌爾股份的生產成本可能會提高,利潤空間會被壓縮,影響盈利水平。
前不久,對於蘋果是否會向供應鏈轉嫁關稅壓力這一問題時,歌爾股份在投資互動平臺上回應稱,消費電子行業出口中較多采用FOB(Free On Board)條款,關稅政策的直接影響有限。據瞭解,在FOB條款下,貨物在指定的裝運港被裝上買方指定的船舶後,風險立即從賣方轉移給買方,比如進口環節關稅一般由進口商承擔。
此前,蘋果爲越南生產產品支付的關稅比例不足4%,而現在增長至到20%,翻了5倍。在蘋果全球增長承壓的情況下,關稅的上漲也將導致蘋果上調其全球產品的價格,而漲價這一舉措也可能進一步壓制市場需求,從而影響上游供應鏈的訂單。
此外,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在談判期間,美國向越南提出了一系列強硬要求,其中就包括使越南減少對中國工業進口依賴。該報道援引一位瞭解談判進程人士的說法稱,美國政府希望越南工廠減少使用來自中國的材料和零部件,且需要更謹慎地控制生產和供應鏈。
這對於已經在越南佈局大量產能的歌爾股份而言,也帶來直接的成本與供應鏈壓力。
02
蘋果依賴症
翻閱中國電子消費品的發展史可以發現,在相對豐厚的利潤和穩定的訂單量的支撐之下,歌爾股份等上游廠商,均與蘋果形成了強綁定。
可以說,蘋果的一舉一動,時刻影響着歌爾股份的業績和股價起落。
2024年,歌爾股份第一大客戶銷售額爲322.66億元,在年度銷售總額中的佔比爲31.96%。雖然財報並未明確說明客戶的具體名稱,但業界普遍認爲,其第一大客戶正是蘋果。
來源:歌爾股份2024年財報
歌爾股份在越南佈局產能,自然離不開蘋果的影響。據媒體報道,歌爾股份擁有蘋果AirPods的耳機10%的訂單,同時,歌爾股份已將11條蘋果產線轉移至越南,佔其蘋果產線的比例爲70%-80%。
來源:歌爾股份2024年財報
蘋果等客戶的訂單量,也代表着歌爾股份也越南的基本盤。財報顯示,2024年,歌爾股份在越南的兩家子公司的淨利潤爲16.11億元,在其總利潤的佔比超過60%。
新的美越關稅協議使從越南出口到美國的產品成本增加,同時一旦美國政府要求越南工廠減少使用中國材料和零部件的政策執行,歌爾股份相關企業需要應對關稅帶來的成本壓力,甚至重新評估其在越南的產能和供應鏈規劃。
不過,對於歌爾股份來說,由於在越南的佈局較早,有機會通過調整供應鏈結構來規避部分關稅風險。比如,有媒體報道,歌爾股份越南工廠已實現超過60%的本地化採購率。
但同時,這也意味着歌爾股份要重新調整供應鏈,相應的管理成本也可能增長。
另一方面,也有觀點稱,目前中國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消費電子產業鏈,在關稅衝擊下,相關代工企業展現出優勢明顯。而隨着美越關稅增幅最終確認,蘋果也可能會對供應鏈進行調整,歌爾股份等中國代工企業甚至可能會獲得更多的訂單,在一定程度上受益於此次關稅風波。
據科技媒體AppleInsider報道,在iPad、AirPods等越南產蘋果產品進口成本顯著增加的情況下,中國消費電子代工企業的產業優勢更爲突出,吸引資金流入。
03
押注“下一個蘋果”
爲了擺脫蘋果依賴症,歌爾股份一直在嘗試增加爲蘋果代工之外的業務,押注其他客戶成爲“下一個蘋果”。
這一調整其實發生在10多年前,比如在自2012年,歌爾股份開始佈局以VR/AR爲代表的新興智能硬件業務;2013年,與索尼PlayStation VR眼鏡簽訂了部分研發、代工業務;2016年,成爲索尼PSVR的獨家代理商;2020年,與Meta旗下硬件品牌Oculus簽訂了獨家代工協議。
此後,利用在聲學領域的基礎,歌爾股份的業務開始向上下游多個領域延伸。目前,包括VR /MR/AR製造、可穿戴設備、PS5這類家用電子遊戲機在內的智能硬件,已經成爲歌爾股份最大的業務板塊。
2024年,歌爾股份的智能硬件業務貢獻了572億元的收入,佔總營收的56.66%,遠超過智能聲學整機業務26.05%的佔比。
來源:歌爾股份2024年財報
但和姜濱對投資人評價新興產業“發展不是一帆風順、一蹴而就”一樣,當前,即便佈局新興領域,歌爾股份的核心業務依舊是爲大廠提供硬件代工服務。而VR/AR領域的產品前景,也因各種軟硬件問題,備受質疑。
以VR頭戴設備爲例,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發佈的報告顯示,由於消費需求持續疲軟,2024年全球虛擬現實(VR)頭戴設備出貨量同比下降12%,這也是該市場連續第三年下滑。
在此情況下,歌爾股份的核心業務也遇到瓶頸。2024年,歌爾股份智能硬件營收相比去年同期下滑2.57%。此外,該業務的毛利率9.17%,低於精密零組件和智能聲學整機業務。
如今,隨着入局VR/AR等新興領域的大廠越來越多,相關產品的市場似乎來到了“爆發的前夜”。
去年末,有市場消息稱,歌爾股份與小米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推進AR眼鏡的研發與生產工作。而在今年6月27日,小米首款AI眼鏡正式上市,售價1999元。
截至發稿前,該款AI眼鏡在小米京東自營旗艦店的銷量已經超過2萬臺、小米天貓旗艦店的銷量也突破5000臺。
在智能硬件製造之外,歌爾股份也加強在MEMS傳感器、AR HUD 模組等汽車電子領域內的業務拓展。不過,在財報中,歌爾股份並未披露這一業務的具體營收數據。
不過,無論是AR、人工智能還是新能源汽車,這些新業務普遍存在投入高、回報週期長等特點。爲了等待新業務的爆發,歌爾股份可能還得穩住蘋果這樣的老客戶。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