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轉自:北京商報
6月21日夏至當天,香港天文臺錄得的最高溫度追平了1980年的“最熱夏至”。而共享這“熱浪”的,還有港交所。
三年河東,三年河西。赴港IPO熱浪襲來。截至上半年,已有43家順利登陸港股,而去年同期僅爲30家。與此同時,上半年港股IPO募集資金達到1067.14億港元,超過去年全年的876.77億港元,募資規模位居全球榜首。
以新消費、硬科技等企業爲代表,闖關港交所早已超越單純融資行爲,成爲觀察港股生態變遷的窗口。從2023年的冰點到2024年的拐點,再到2025年的沸點,天時、地利、人和氤氳在一起,促成這場IPO盛宴的到來。
何以至此?錢從哪來,走向何方?千軍萬馬赴港上市的熱潮之下,是曇花一現,還是繁花再現。
“一些令人興奮的名字”
“下一步就該更新招股書了,現在確實是個機會”,一家運輸領域的頭部平臺公司,正期待抓住這波赴港熱潮,實現首次上市。
這家公司的內部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爲了合規和符合港股上市要求,更新招股書等待上市的那段時間,公司主動砍掉了有爭議的業務。
究其原因,今年奔赴港交所的千軍萬馬中,熱門賽道的明星公司比比皆是,連超級獨角獸SHEIN也傳來將上市重點從倫敦轉向香港的消息,倒逼每個遞表者不敢大意,全力以赴。
今年初,港交所行政總裁陳翊庭透露,正在籌備的IPO有100宗,當中會有一些令人興奮的名字。
而到了6月18日,她表示,“當前港股IPO排隊企業超160家,僅5月就有40多家企業遞表”。
從路徑上看,企業赴港的選擇頗爲多元,涵蓋了四種典型的IPO模式,即直接首發、A+H、A股轉港股以及介紹上市,不同企業正通過差異化路徑對接資本市場。
最爲典型的是,美的集團H股於2024年9月在香港成功上市,同年11月順豐控股H股掛牌。兩家A股行業龍頭“先A後H”的打樣效應,重新燃起投資者對香港新股市場的興趣。
2025年初,DeepSeek橫空出世振奮市場,投資者重新審視標的價值與投資邏輯,“中國題材”被廣泛看好。
以寧德時代、恆瑞醫藥爲首的一批A股行業龍頭赴港,吸引了歐美、中東等國際知名長線基金、主權基金積極認購。港股市場的風險偏好顯著修復,IPO等大型融資項目由此重新提上日程。
相比路徑多元,在領域上則更爲集中。某頭部券商投行部總經理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此輪IPO熱潮中,科技、消費、高端製造類企業比較多,且不乏明星公司。
經同花順iFinD統計,截至7月6日,港股IPO排隊企業超過210家,其中超40家A股上市公司欲赴港上市,包括賽力斯、兆易創新、億緯鋰能、同仁堂、用友網絡、藍色光標等。
新消費與硬科技
6月26日,是今年港股衆多高光時刻之一。
在這一天,週六福、聖貝拉、穎通控股三家公司在港交所上市敲鑼。除了內地消費領域頭部企業的共同標籤外,三家企業又分別代表了“悅己經濟”“高端服務”“情緒價值”的消費方向。
雖然沒有像5月那樣迎來寧德時代這樣的超級IPO,但整個6月港交所表現亮眼,光是一天三家公司敲鑼上市的熱鬧時刻,6月就出現了四次。
除了典型的消費類,科技和生物製藥領域的多家公司也在6月密集登陸港交所。
“新消費”以及包含AI、機器人、創新藥在內的“硬科技”,正成爲港股IPO熱潮中並行的核心主線,其分別以技術創新驅動與本土消費活力爲支點,躋身港股吸金主力。
市場理解了新消費企業的內在價值,對其接納程度也在不斷提高。面對新消費,港股市場對這類企業有了更符合企業期待的估值。
例如,蜜雪集團、布魯克、滬上阿姨等上市首日股價漲超40%;其中,與泡泡瑪特、老鋪黃金並稱“新消費三姐妹”的蜜雪集團,上市以來更是暴漲154%。同爲新茶飲品牌的古茗,截至7月4日收盤報26港元/股,較發行價漲幅超160%。
而在硬科技領域,企業不缺“被理解”,缺的是在資本市場“被認可”。
排隊赴港的部分企業,眼下的需求還集中以融資推動技術進步。通用具身智能機器人公司青心意創市場總監白兆洋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目前行業內,除了已經上市的少數公司,如深圳優必選,其他哪怕像是宇樹、智元等明星企業,也都是需要融資的狀態。
正處於IPO進程中的某頭部機器人公司向北京商報記者解釋稱,IPO所能提供的資金規模遠超傳統銀行貸款等方式,進而有效推動技術進步;另一方面,“上市”本身也代表着一種來自各方的認可,可以增強企業對戰略投資者、行業高端人才等的吸引力,讓企業的軟實力和硬實力都上一個臺階。
在創新藥身上,這種“被認可”更爲飢渴,甚至生死攸關。
景順長城醫療產業基金經理喬海英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從資金層面看,醫藥行業連跌四年,過度反應了市場對國內醫療需求的悲觀預期。目前藥品板塊估值有所修復。創新藥的良好表現也是此前對國內醫療市場過度悲觀的定價糾偏。相對於四年多的股價調整和大幅改善的基本面和管線質量,板塊的修復和估值提升仍將持續。
港股的流動性確實變好了,這是許多投資人的直觀感受。
中泰證券醫藥組聯席首席分析師曹澤運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今年以來,港股18A板塊的生物醫藥股在交易額、交易頻次及換手率方面,較去年呈現顯著提升。
爲滿足不同類型企業的融資需求,香港聯合交易所制定了多元化的上市標準體系,針對新興行業和創新企業設立了特殊章節(如第8A、18A、18B、18C、19C章)。其中,對未盈利生物科技企業,18A章降低了財務門檻,但強化了研發與資質要求。
在曹澤運看來,創新藥企赴港上市數量增加,受多重因素驅動,包括國際流動性因素、產業自身變化,以及相關個股估值此前持續處於低位而近期股價顯著上漲,共同吸引相關企業選擇赴港IPO。
搶籌與中國題材
千軍萬馬赴港的拐點,出現在2024年9月。
當月,美的在港交所掛牌上市,IPO集資額達306.68億港元,成爲2024年前三季度亞洲最大及全球第二大規模的新股集資。
美的的“完美”示範,不僅與中國證監會提出的“支持行業龍頭赴港上市”相吻合,還契合企業自身現實需要,即出海尋找第二增長點。
不旋踵,地平線於2024年10月24日上市。與美的“雙重上市”不同,港交所是地平線第一次資本舞臺。募資總額54億港元,是當時年內港股最大的科技IPO。
從香港證監會與香港交易所聯合聲明開闢A股公司快速通道,再到推出“科企專線”,爲一大批內地企業赴港上市打開了大門。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A+H上市熱潮的核心驅動力源於政策支持、市場擴展需求及港股國際化優勢。隨着港股市場流動性改善、AH股溢價收窄,企業通過港股融資更具吸引力。
企業通過港股平臺可對接全球資本、優化股東結構,併爲跨境併購提供支付工具,助力國際化佈局。
在香港上市,財務規範、公司治理和ESG等方面與國際接軌,加上國際資本認購,相當於給企業做了全球信用背書。
安永大中華區上市服務主管合夥人何兆烽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中國企業現通過“A+H”雙平臺強化國際化佈局,開闢新增長曲線。
對港股生態來說,此模式有助於推動港股市場機制持續優化,提升其國際吸引力,鞏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2025年港股IPO市場熱潮是政策、市場、企業供應等因素多輪驅動的結果。”何兆烽談道。
不同於A+H,一些未能在A股上市的企業轉而在港股敲開了資本市場的大門。老鋪黃金在成功登陸港股之前就曾多次嘗試A股IPO。
在與國內一家知名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合夥人交流時,該合夥人也指出,之前有不少客戶在準備材料申報A股上市,但是A股IPO上半年出現放緩,部分客戶可能會選擇被A股公司併購,但也有企業對於獨立上市還是有情結在,A股排隊較慢的情況下,也有部分企業開始遞表港交所。
與此同時,港股IPO“科企專線”5月正式推出,進一步便利特專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請上市,標誌着港股市場進一步向科技創新領域傾斜。
“公司部分業務信息披露較爲敏感,走科企專線能夠讓公司選擇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請,當下港股估值也有了明顯提升,且速度較快,公司不排除會選擇在港股上市,”一家原擬A股上市科技公司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同樣,一些曾受限於科創板特定門檻的生物醫藥企業,也紛紛轉道港交所更具包容性的規則。
3月21日,維升藥業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成爲2025年第一家在港股上市的創新藥企業。
維升藥業公司負責人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選擇上市目的地時,維升經過了全面且深入的調研和考量。“首先,從市場環境來看,港股面向國際資本市場,這爲企業提供了一個充滿機遇的舞臺,一個能在國際資本市場中獲得更多關注與曝光的舞臺。再者,港股近期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也非常適配創新藥企業研發投入大、回報週期長的特性。”
“IPO與市場溫度相掛鉤,港股熱起來也在預期之中。”易方資本投資總監王華對北京商報記者總結。
站在當前國際環境下,國內的支持政策可以說是資金與籌碼的“嫁接橋”。王華表示,港股當下的火熱要放在大的時間長河中其實更能讀懂。近幾年,港股“籌碼”發生變化,資金開始偏愛中國題材。
在目前國際形勢下,國產替代加速,疊加國內政策支持,一批國內龍頭優質企業赴港上市。“資金有了,上市的也都是資金喜愛的籌碼,從而吸引更多資金入場。”王華如是說。
全年募資2000億港元?
今年上半年,香港交易所以近1100億港元募資登頂全球。對於全年情況,市場普遍看好,德勤給了港股全年募資2000億港元的預計。
德勤發佈的報告顯示,預計2025年全年港交所將有80只新股上市融資2000億港元,年內預計將有25只“A+H”新股,其餘大部分的上市項目將會來自科技、傳媒和電信以及消費業。
2025年以來,全球IPO活動整體疲軟。經Wind統計,上半年全球共有500家企業上市,籌資575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IPO數量下降11%,籌資額上升9%。
對比之下,港股IPO市場的火熱則更爲明顯。在2025年上半年全球前十大新股中,港交所佔據四席,其中寧德時代成爲全球最大IPO;除此之外,海天味業、恆瑞醫藥、三花智控三大A股龍頭企業亦於今年上半年實現赴港上市,分別位列全球第六大、第七大、第十大IPO。
有了大型IPO的推動,港交所募資規模居全球上半年首位,而在去年同期,港交所位列第九位。
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擬IPO“後備軍”企業中,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與健康以及汽車產業鏈相關企業正爭相赴港上市,未來香港科技型IPO佔比也將進一步提升。
在與相關企業負責人交流時,不少人士也認爲,從目前港股的上市“後備軍”以及港股上市速度來看,港股全年募資額登頂全球幾乎沒有懸念。
從赴美轉爲赴港,亦是趨勢之一。
科律律師事務所香港辦事處主管合夥人餘仙非常明確感覺到很多藥企考慮從美股上市轉向了港股上市。背後有多方面原因,包括港股市場大的走勢非常積極,今年以來港股的流動性也有很大改善。
餘仙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美國今年以來創新藥領域資本市場或者生命科學行業本身處於較爲緩慢的狀態,和港股形成了明顯的對比。
港股今年指數漲幅很大,其中創新藥板塊更是一個領漲的板塊。錢很多流向了香港創新藥領域。年內港股有幾家創新藥藥企IPO開盤表現很漂亮,比如映恩生物、恆瑞醫藥,引發了賺錢效應。
在其看來,企業真正能夠找到市場化投資者人,上市後流通性比較好,歐美長線基金也開始迴流港股市場。融資能力提升、流動性改善以及企業估值水平的提升,使得投資人、企業創始人對港股的態度發生了很大變化。回到了一種上市本源的目的。
經統計,今年上半年有97%的新股獲得超額認購,同比增長4個百分點。平均超額認購倍數爲642,同比增加3.6倍。從行業認購熱情來看,零售消費行業是2025年上半年香港IPO活動最具活力的板塊之一,以2228倍的平均超額認購倍數名列各行業第一。
某滬籍券商一位經理透露,今年以來,不少客戶來諮詢開通港股通,參與投資港股,對於港股投資熱情非常高漲。而香港滙豐銀行人員也神色飛揚地介紹道,港股開戶目前也非常火熱,需要預約,審覈也比之前嚴格,能不能快速預約上還要看運氣。
《繁花》裏寶總說過,“市場永遠是對的。錯的只有自己”。
北京商報記者 馬換換 魏蔚 王蔓蕾 丁寧 實習記者 王天逸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