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大皖新聞
與“蘇超”同樣激情似火的,還有電商行業的外賣紅包大戰。
這兩天,淘寶閃購、美團等外賣平臺紛紛發放大額外賣紅包爭奪市場,有消費者甚至還實現了外賣“0元購”。這場競爭不僅推動了訂單量創下歷史新高,還導致部分平臺因流量激增短暫宕機。
昨晚你點外賣了嗎?
昨晚在觀看“蘇超”南通對徐州比賽時,無意間刷到了支付寶應援隊在現場打出的淘寶閃購廣告,合肥球迷吳先生一時興起,打算點個冰啤酒加小龍蝦的外賣。
他從支付寶搜索“淘寶閃購”,一進入平臺,手機屏幕就跳出了外賣新人紅包。“力度最大的是20減19的,還有25減15的。”這個補貼力度讓吳先生有些喫驚:“如果我只點一份十幾塊錢的,那豈不是相當於免費喫?”
從7月5日晚網友不斷曬出的截圖可以看到,當天加碼發放大額紅包的不僅是淘寶閃購,美團也發放了大量外賣紅包券,其中不乏“滿25減21”“滿25減20”“滿16減16”這樣的大額券。之前較爲高調的京東外賣昨天也在官博發佈領1000萬張“蘇超外賣”專享券的消息。
“外賣黨”們激動了,他們湧入平臺下單,導致單量劇增。
當晚,一些知名奶茶店出現“爆單”,被調侃“奶茶店員都有一種平靜的瘋感”。美團甚至一度“崩了”。
昨晚8點多,美團回應稱:7月5日下午6點前後,因用戶下單量突破歷史峯值,觸發了服務器限流保護,美團APP小範圍地區用戶出現了短時服務異常,現已全面恢復,大家可以正常下單。其間部分受影響用戶的優惠券,可延續至次日繼續使用。
數據證明,這一短時的瘋狂甚至創造了歷史。
據美團內網公佈信息顯示,截至22時54分,美團即時零售當日訂單已經突破了1.2億單,其中,餐飲訂單已超過1億單。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當天20時45分,美團內網曾顯示即時零售日訂單突破了1億。這也意味着,在2個小時的時間內,美團產生了超過2000萬筆訂單。
外賣紅包大戰緣何而起?
前段時間,因京東入局外賣而引發的外賣大戰受到衆多關注。就在不久前,淘寶閃購的下場,又給本就不太平靜的外賣江湖掀起了新的風浪。
6月23日,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發佈全員郵件,宣佈餓了麼和飛豬併入阿里中國電商事業羣。而據接近阿里的消息人士分析,在即時零售領域,淘寶閃購將與餓了麼深度協同,餓了麼成爲其業務承接平臺。淘寶閃購的目標是在兩三個月後,整體訂單量與美團對齊。
事實確實如此。大皖新聞記者發現,這兩大王牌均在爲淘寶閃購進行導流。無論從支付寶還是淘寶平臺搜索淘寶閃購,消費者的訂單最終都會由餓了麼進行承接。
就在7月2日,淘寶閃購高調宣佈將啓動規模高達500億元的補貼計劃,計劃在12個月直補消費者及商家。補貼上線首日後淘寶閃購便發佈戰報:淘寶閃購餐飲連鎖品牌和中小商家的訂單量分別環比增長170%和140%。在平臺的大力投入下,商家訂單呈現爆發式增長,超過40個城市訂單較上週同期再創新峯值。除了美食外賣,有589個零售品牌訂單量比5月2日增長超100%。
暑期是即時零售行業的消費旺季,而7月5日則是其正式開啓後的第一個週末。選擇在這個節點,兩大平臺紛紛加大紅包補貼力度正面拼殺,似乎就不足爲奇了。
瘋狂補貼還能持續嗎?
有業內人士作爲分析測算,短期內高額補貼將導致平臺虧損加劇。按照7月5日的力度,平臺單日補貼規模或達6000萬元以上,若這一力度持續一週,平臺虧損將超過4億元。
7月3日,高盛發佈近60頁的研報對相關現象進行了分析。高盛預計僅2025第二季度,美團、京東、阿里這三家在本領域的投入就達到250億元,同時在202507-202606的這12個月內,阿里外賣業務會虧損410億元,京東虧損260億元,美團EBIT減少250億元。
但大額補貼對搶佔市場一直都是有效的,甚至立竿見影。所以犧牲短期盈利能力而捍衛市場份額,是大平臺的“不得不爲”。
值得關注的一個趨勢是,無論是從外賣平臺,還是從監管部門來說,對於“反內卷”都達成了共識。
今年5月,市場監管總局會同中央社會工作部、中央網信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商務部,還曾針對當前外賣行業競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約談美團、餓了麼、京東等平臺企業。要求相關平臺企業公平有序競爭,共同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切實維護消費者、平臺內經營者和外賣騎手的合法權益,促進平臺經濟規範健康有序發展。
此前美團在財報電話會上稱,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來贏得比賽”。隨後澄清美團提及的“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明確指向的是反對“低價低質‘內卷式’競爭”,美團將持續加大對行業生態系統的投入,包括騎手福利保障以及商家助力金等,通過一系列舉措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實際上,這場外賣大戰不僅是價格戰的延續,更是平臺之間關於生態協同能力的較量。即時零售本身與高利潤的生活服務以及成熟的電商模式可以形成很好的協同效應。
高盛分析,電商平臺的目標是利用高頻外賣服務向低頻的整體電商/旅遊服務進行交叉銷售。預計,將外賣虧損視爲營銷支出的長期投資策略,將在2025年至2026年上半年給各平臺帶來近期陣痛,但可能在中期帶來營銷效率的提升。
大皖新聞記者 陳麗卿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