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吾財訊 | 中信建投發研報指,當前鋰電板塊向上催化的核心矛盾爲:沒有信號提示26年需求預期上修或板塊出清節奏的加速;短期看2025年國內電車銷量1652萬輛超年初指引,後續核心變化爲1)國內電車增值稅從0變爲徵收5%;2)以舊換新補貼退坡預期;3)美國IRA補貼預算停止;4)關稅政策影響。該機構認爲伴隨大而美法案的落地,ITC、PTC補貼持續,邊際影響好於市場預期,26年需求仍有15-22%的同比增速,短期關注Q2業績,長期看26年預期修復將帶來機會。
該機構認爲當前鋰電板塊出於對26年需求不確定性的擔憂難有較強爆發,核心關注26年需求同比數據確認後市場一致預期的形成,後續機會包括:1)25年需求確定下,業績確定性較強的且估值處於低位的龍頭環節,重點關注電池、結構件、各材料環節龍頭。價格處於底部的碳酸鋰環節,可以作爲左側佈局的環節關注。2)板塊熱度下可以進一步關注固態電池,本輪行情相對於2022-2024年會更加持續,材料體系創新性和顛覆性最強,重點關注鋰電設備>固態電解質=添加劑等變化較大的環節,可以關注新的小材料結構膠、離子液體。3)出海具備時間和產能優勢的企業:當前市場對美國新能源的政策變化已經不敏感,該機構認爲實際對海外市場的擔憂主要體現爲需求端市場擔心IRA政策退坡下美國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強,歐洲車企新能源推進速度慢,實際主機廠Ford、Tesla、大衆、Volvo依託技術授權佈局電池廠,疊加中國企業海外建廠持續推進,產業鏈實際發展進度明確,出海較早的企業具備先發優勢,推薦東南亞、歐洲、美國建廠的稀缺產能,但該機構預計該優勢的核心爲能源審批能否具備獨特性,國際化管理能力是否具備,當前時點主要爲時間差。4)整車核心關注26年、27年車型週期較強的車企以及年底L3標準變化,智駕優勢當前在車型選擇中非先決條件,預計L3以後纔會成爲核心購買因素。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