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保險VS新華保險:被接管後,走向為何不一樣?

保觀
07-07

保觀 |聚焦保險創新

由於近期公衆號推送機制改變,歡迎您在公衆號首頁點擊右上【···】,將保觀設爲 “星標” ,及時跟蹤行業最新資訊

不同於絕大多數險企,大家保險是爲化解安邦保險的風險而生。

2018年2月23日,原中國保監會以一紙公告宣佈對安邦保險集團實施接管,這一事件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在保險行業內外激起千層浪。安邦保險,這個曾在國內保險市場風光無限的名字,因經營存在違規行爲,可能危及公司償付能力被調查。

2019年7月,大家保險集團在原安邦保險的基礎上正式揭牌成立,配合處置安邦金融風險,並多舉措推動業務轉型。

只不過,從大家保險成立至今近6年,仍未能實現穩健經營。公司財險與養老子公司持續虧損,壽險業務也不甚樂觀(大家人壽多年未有年報披露);至於安邦之前的優勢業務資產管理公司-大家保險經營情況也面臨挑戰,2022-2024年營收、利潤連續3年下降。

此情況下,大家保險的業務發展顯然未能走出安邦的陰影,業績增長承壓較大,並拖累保險保障基金至今未能退出,多次股權轉讓均未能成功。

那麼,與同樣被保險保障基金接管過,且最終在“A+H”市場上市的新華保險相比,大家保險至今未能“完全擺脫危機,實現穩健經營”的原因是什麼?以及大家保險何時能擺脫危機,如何判斷?

詳見下文。

資產質量“虛胖”:表面強,實際差

新華保險和大家保險雖然都是險企,但是被保險保障基金接管前的業務資產質量有很大不同,也是“戰略投資者”引入結果不同的重要原因。

先來看新華保險,其是一家以傳統壽險爲主的企業,業務結構清晰;且雖然2006年董事長關國亮因涉嫌挪用鉅額資金,導致公司面臨財務危機等重大風險,但業務經營相對較好,2006年當期公司實現保費收入260億元,市佔率6.6%,仍穩居壽險市場第四位。

且在2007年保險保障基金出資27餘億元接管公司近40%股份,成爲第一大股東情況下,新華人壽也始終處於“掙錢”狀態,且營收、利潤均有增長,側面可看到新華保險的資產質量還是不錯的,這是其很快能找到戰略投資者“中央匯金”的重要原因。

2009年保險保障基金退出,所持股份作價約40億,一次性將新華保險股權整體轉讓給戰略投資者央企“中央匯金”,還實現了約12.5億元的盈利。

(資料來源:Wind)

對比看,大家保險的資產質量卻是“虛胖”,表面強,實際隱患較多。

大家保險的前身是安邦保險集團。

與新華保險聚焦壽險業務不同,安邦保險集團的業務板塊分散,包括壽險、財險、養老、資產管理、銀行、支付等多種業務,旗下有安邦人壽、安邦財險、和諧健康、安邦資產、成都農商銀行、邦銀金租等公司。

且據中國銀保監會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安邦保險總資產一度達到1.97萬億元,佔當年中國保險業總資產的近15%,可以說是曾經的行業“巨頭”。

只不過要注意,其主推“投資理財型保險產品”的經營模式,決定了安邦保險集團的資產質量隱患較多。這種模式的關鍵在於,公司通過銷售萬能險、分紅險等投資型產品獲得大量現金流後,進行投資博取的投資收益能夠覆蓋運營成本,實現利差,從而使保險公司盈利。

如保監會數據顯示,安邦人壽2015年的原保險保費收入爲545.27億元,代表投資型險種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爲405.26億元,佔比3/4。

但這類業務負債成本高。如2014-2016年間,安邦保險集團旗下的安邦人壽推出承諾高達5%-8%的預期收益率的“萬能險”產品,遠高於當時市場銀行理財(4%-5%)和定期存款(3%左右)的收益水平,迅速做大規模的同時帶來了風險的累積。

上述背景下,安邦保險集團在一方面將資金存在關聯公司收取利息的情況下,另一方面收購成都農商行、海外房地產(如紐約華爾道夫酒店)股權,購買非標資產(信託計劃、股權投資基金等)以及二級市場購買民生、招行等股票博取高收益。

而安邦過度依賴投資型產品的風險很快就體現了出來。

2016年下半年,行業對萬能險的監管收緊;而安邦也在2017年5月因爲“長險短做”被監管處罰,安邦的現金流由正轉負。再加上,2018年後市場利率下行,其存量高成本保單的剛性負債(如5%的結算利率)與新投資收益率(如債券收益僅3%-4%)嚴重倒掛,現金流壓力較大。

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安邦人壽、安邦財險2017年一季度末淨現金流分別爲-57億元、-191億元,而在2016年四季度末,安邦人壽、安邦財險淨現金流分別爲260億元、890億元。

且因爲安邦集團在2015至2017年上半年期間,集中銷售了超過1.5萬億元的中短存續期理財保險產品,2018年至2020年初出現滿期給付和退保高峯,其中50%是非壽險投資型產品的滿期給付,且面臨“利差損”情況下,兌付壓力較大。

此情況下,雖然安邦因公司經營存在違規行爲,可能嚴重危及公司償付能力,被保險保障基金注資608億元,並於2019年7月與中石油以及上汽集團共同組建一家新公司—大家保險,接管去化解風險(保險保障基金爲最大股東,佔比98.23%)。

且在2020年度新公司將安邦集團的1.5萬億元中短存續期理財保險全部兌付,未發生一起逾期和違約事件下,但公司保險業務之前“投資理財型保險產品”的經營模式需要向“保險保障型產品”轉變,即,需重塑保險業務經營模式。

由上看到,安邦保險集團被接管前雖然是行業“巨頭”,資產量較大,但保險主業的資產質量卻並不算好,這是與新華保險接管前最大的不同,也可以說是“硬傷”,這決定了其完全擺脫危機並實現穩健經營的難度遠大於新華保險。

戰投難尋,經營困局未破

我國的保險保障基金,是根據《保險法》和《保險保障基金管理辦法》的規定繳納形成的行業風險救助基金,用於救助保單持有人、保單受讓公司或者處置保險業風險。

且要注意的是,保險保障基金一般都是臨時性、階段性持股,最後還是會尋求退出的。

所以,保險保障基金向安邦注資608億元后,一要填補過去安邦留下的“窟窿”,化解風險;二要推動業務經營走上正軌,引入新的戰略投資者,實現保險保障基金退出。

目前看,對於安邦留下來的保單兌付風險已完成化解;且成立新公司大家保險後,對非保險主業業務包括世紀證券、邦銀金租、和諧健康等非核心金融牌照處置售賣,以及轉讓了成都農商行股權(2011年,安邦保險以56億獲得35%股權,成爲實際控制人)等。

同時,公司承接安邦人壽、安邦養老和安邦資管的股權後,更名爲“大家人壽、大家養老和大家資管”,並在2019年接手了安邦財險的車險業務等,設立了大家財險子公司。

至此,大家保險的業務結構相對比較清晰了。且因爲大家養老的股東爲大家人壽(99.99%)、大家資管(0.01%),所以公司的業務主要可分爲三大塊:人身險(含壽險、養老)、財險和資管。

注:保險保障基金接管時,將安邦分爲“好資產”和“壞資產”來分別處置。其中,“壞資產”:牽涉大量涉訴與理財類短期負債的安邦保險集團與安邦財險大部分資產約5100億元,留在“老”安邦,對應保險保障基金的出資415.39億元;在舊保單兌付完畢後,舊的金融許可證註銷,在涉訟資產回收清理完畢後,原安邦集團依法註銷。而安邦財險的車險業務及安邦人壽、安邦養老、安邦資管等四大業務,大約7000億元“好資產”,轉至新成立的大家保險,對應保險保障基金的203.61億元。

而當風險處置完成,大家保險的業務機構清晰,保險保障基金的主要使命就完成了,然後就開始尋求戰略投資者謀求退出了。至於經營優化,並非保險保障基金接管的任務,而是新的戰略投資者應該做的。

這也是2020年起,大家保險就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的重要原因。

不過,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大家保險集團引入戰投事宜曾一度停滯。

直到2021年纔有推動,只不過中國保險保障基金兩次在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公開轉讓大家保險集團98.78%的股權,均未能找到合適的買家,最終以流拍收場。

主要是,保險保障基金持股比例較大,需要動用的資金不是小數;且銀保監會要求受讓方使用自有資金購買,而不能是銀行信貸資金,也對參與方進行了限制。再加上,由第一部分提到的,公司的保險業務經營模式需要向“保險保障型產品”轉變,難度較大,潛在戰投在資產定價方面也存在爭議。

上述情況下,保險保障基金轉變了思路,希望通過拆賣降低交易方門檻,實現迂迴退出。

由此看來,2024年7月大家養老被整體掛牌出售也並不算太意外了。

只不過,在大家養老至今仍處於虧損狀態,並不能快速給投資方帶來投資收益情況下,轉讓未有進展。財報顯示,2022-2024年,大家養老淨利潤分別爲-1.32億元、-1.59億元和-2.23億元,可看到近幾年大家養老的虧損額度在逐年擴大。

則,無論哪種方式出售,大家保險旗下資產虧損難題需要有改善,要不然或會形成“資產質量差,導致戰投難尋,以及新的資本補充能力受限,並使得公司業務經營轉型優化能力進一步變弱”的惡性循環。

到這不難理解,大家保險與新華保險作爲同樣被接管的險企,發展爲何差距如此之大了。

因爲大家保險受到“資產質量差”的歷史拖累,遲遲未能引入戰投進行經營優化,反而使得管理層不斷想辦法拆賣業務;新華保險則在引入“中央匯金”戰投後,通過“A+H”股上市引入更多資本進行業務拓展,從而進入“謀發展”階段。

那麼,大家保險何時能擺脫危機,如何判斷?

經營優化,或纔是上上策

當下,保險保障基金的謀求退出與大家保險的“資產質量差”矛盾凸顯,此情況下,保險保障基金若不向“經營優化”轉變,引入戰投謀求退出的目的或更難達到。

這可能是時隔近3年,大家保險集團的第二任總經理終於完成關鍵補位的重要原因。大家保險2024年7月發佈公告稱,孫先亮正式擔任大家保險總經理。

關鍵是,孫先亮能破公司的經營困局嗎?

相關資料介紹,孫先亮出身監管系統,擁有頗爲豐富的“銀保”工作經驗。曾任中國金融出版社編輯、記者、幹部,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幹部,銀監會辦公廳主任科員、副處長、處長,在此期間曾掛職擔任華夏銀行總行行長助理。銀保監會成立後,繼續出任原銀保監會辦公廳副主任等職務。

2020年5月底,何肖鋒被推薦提名爲大家保險董事長人選,時任銀保監會辦公廳副主任的孫先亮則被推薦提名爲監事長人選。

但2021年9月,64歲的徐敬惠辭任大家保險總經理後,一直由副總經理羅勝擔任總經理臨時負責人,直到孫先亮被任命,大家保險領導班子才完成關鍵補位。

由此能看到,孫先亮不是“空降”,而是在大家保險集團當監事長約4年時間,對公司經營狀況已有相當瞭解的情況下,才被提拔爲總經理的;同時,其與現任董事長何肖鋒也搭檔多年,轉變身份之後的配合度也比較高,能更好的開展工作,大家保險接下來的重心已經在向“經營優化”轉變。

但是,壓力還是很大。

從業務構成看,大家保險2024年實現原保費收入1377億元,其中,大家財險原保費收入的94.2億元,由此可得大家人壽當期預計實現原保費收入在千億元左右,爲公司最核心的業務板塊。

只不過,雖然大家保險官微中提到,2024年大家人壽銀保新單期交實現258億元,市場排名行業第二;且負債成本顯著下降,看起來業務有所改善;但要注意的是,大家人壽2024年年報仍是未披露,而這是被接管後第6年出現這樣的情況了。此情況下,可判斷大家人壽即使業務有改善,但利潤情況或仍不是很樂觀。

同時,從壽險行業大環境看,利率下行趨勢未來仍大概率繼續,傳統壽險面臨利差損風險;以及“報行合一”政策擾動下,銀保渠道的產品銷售或也會承壓,大家人壽未來的業務發展仍面臨較大壓力和挑戰。

至於險企當下都在拓展的養老領域,大家人壽之前主要通過子公司“大家養老”開展,但大家養老仍在虧損且公司管理層在謀求轉讓股權的情況下,未來能不拖累就不錯。

公司的第二板塊是大家財險,2024年公司非車險佔比突破30%,才首次實現盈利。但考慮到車險仍是大頭,且燃油車險競爭激烈,而新能源車廠如比亞迪小米紛紛拿下車險牌照,未來包括公司在內的保險廠商會面臨市場分流的風險。

由此可得,除非公司的非車險業務佔比能突破50%,要不然大家財險未來盈利能否持續仍有較大不確定性。

而公司最後一個板塊大家資產管理,2022-2024年更是面臨營收、利潤連續三年下滑的局面,不容樂觀。財報顯示,大家資產2024年營收5.28億元,同比下滑2.52%;淨利潤1.88億元,降幅超過21%。

綜上,雖然孫曉亮接任總經理,在熟悉公司業務發展的情況下有較大優勢能驅動經營優化,但公司的三大塊業務,包括壽險、財險還有資產管理業務的壓力都比較大,盈利困局難破。

至於大家保險何時能擺脫危機?

短期看,公司某一塊業務能保持持續改善的情況下,如已經在2024年盈利的大家財險,若2025年能繼續盈利,有望找到戰投人注資,或能帶動公司該業務或其他業務進一步向好。

而中長期看,肯定是公司三塊業務均實現盈利,纔是保持穩健經營和引入更多戰投注資,甚至實現二級市場上市的重要支撐。當然,此情況下,保險保障基金也纔有較大概率能實現全部退出。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