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大家都蹭到外賣“福利”了嗎?
美團、京東大戰之後,阿里加入戰局,掀起新一輪外賣戰。看似突然,其實也有跡可循——此前,京東高調進入外賣市場,就有分析認爲,隨着京東入局外賣,最受傷的可能是餓了麼。因爲京東通過“1分錢奶茶”“超時免單”等補貼迅速拉新,美團好歹還能靠規模硬扛,餓了麼卻因補貼上線不及時、佔有率較低等原因,市場份額加速流失。
雖然作爲阿里系版圖之一,但餓了麼長期獨立運營。在京東、美團等對手在外賣領域激烈競爭的大背景下,6月23日,阿里將餓了麼併入電商事業羣,是對其本地生活業務陣地的“加固”,也是對競爭對手的一種戰略防禦。因此,這場外賣保衛戰,是早晚的事。
不過,消費者在沉迷“薅羊毛”的同時,也必須警醒,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網約車、團購等多次“價格戰”的歷史經驗,都指向同一結局:“內卷”帶來的無序競爭,不會形成健康市場,只會淪爲寡頭壟斷的遊戲,最終受傷的是消費者。
低價搶佔市場,是企業的制勝法寶,但這一定是建立在健康的市場競爭前提下。
衆所周知,在健康的市場環境中,企業要想脫穎而出,要麼找到潛在的消費痛點,要麼是通過技術手段壓縮成本,讓消費者得到真正的實惠,企業才能贏得市場美譽度,與消費者形成正向循環。
然而,依靠平臺補貼而來的低價競爭,長期以來則是以損害行業生態爲代價的。
試想,平臺花重金,用大額優惠券吸引消費者,通過短期刺激來搶佔市場份額,但是金錢的刺激不可長久,未來或許只有兩個結局:一是平臺憑藉財力優勢,成爲行業寡頭,再利用市場優勢地位,慢慢抬高價格或用算法操控市場,正如此前的網約車大戰;二是商家爲了在低價環境中謀求必要利潤,只能極端壓縮成本,比如減少人員工資、原材料以次充好等,造成“劣幣驅逐良幣”,行業整體質量下滑。
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數字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崔麗麗表示,平臺商家除了承擔佣金,還需付出配送費、推廣費等成本,而一些補貼活動中,商家還需承擔30%到50%的補貼成本,導致“參與補貼沒利潤,不參與補貼沒訂單”的兩難境地。
爲了壓縮成本,有商家不惜犧牲食品安全與誠信經營底線,還有商家表示,低價外賣造成線下客流流失,實體店堂食客流量銳減,堂食餐廳被迫轉型爲外賣自提點。
低價確實能快速吸引用戶,然而一旦補貼退潮,平臺和商家都可能面臨用戶流失和利潤下滑的雙重壓力。
外賣行業不是不需要競爭,而是需要公平有序競爭。“外賣行業的補貼大戰,是平臺爭奪市場份額的階段性手段。但長期依賴低價策略,不僅難以持續,還會對商家、消費者和行業生態造成系統性損害。”崔麗麗表示,從當前競爭態勢和政策導向來看,行業需要從“價格戰”向“價值戰”轉型,迴歸良性競爭是必然趨勢。
(文章來源:上觀新聞)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