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創業板IPO撤單醫藥相關企業轉戰北交所,貝爾生物擬募資額最高

滾動播報
07-08

轉自:北京商報

在近期的IPO受理潮中,北交所同時迎來三家創業板IPO撤單的生物醫藥相關企業,分別爲北京貝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貝爾生物”)、四川美康醫藥軟件研究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美康股份”)、上海百英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英生物”)。在業內人士看來,多家企業轉戰北交所,本質是多層次資本市場錯位競爭與企業融資需求分化的必然結果,北交所對成長性容忍度更高,而創業板對研發投入強度和行業屬性要求更嚴。  

更換賽道

北交所官網顯示,近期獲受理的企業中,貝爾生物、美康股份、百英生物三家生物醫藥相關企業均曾有創業板IPO經歷。

其中,貝爾生物創業板IPO從時間來看最早。深交所官網顯示,貝爾生物創業板IPO於2020年7月13日獲得受理,同年8月9日進入問詢階段,並披露了首輪問詢回覆意見。2021年2月8日,貝爾生物申請撤回發行上市申請文件,公司創業板IPO於2021年2月10日終止。

美康股份、百英生物創業板IPO時間相近。深交所官網顯示,美康股份創業板IPO於2023年6月27日獲得受理,同年7月18日進入問詢階段,2024年6月1日終止,終止前已發出第二輪審覈問詢函;百英生物創業板IPO於2023年6月29日獲得受理,同年7月24日進入問詢階段,最終於2024年7月5日終止,終止前已披露第二輪問詢回覆意見。

在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看來,上述企業選擇更換賽道來申報北交所,本質是多層次資本市場錯位競爭與企業融資需求分化的必然結果,其背後邏輯可從政策導向、市場定位與企業特性三方面解析。  

具體來看,田利輝表示,北交所被明確定位爲“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而創業板IPO審覈趨嚴,企業爲避免“卡殼”主動轉向政策紅利更集中的北交所。而且,創業板要求“最近兩年淨利潤均爲正且累計超5000萬元”或“預計市值超10億元”,而北交所僅需“近兩年淨利潤均超800萬元”或“最近一年營收超1億元”,對成長性容忍度更高。同時,北交所允許“市值+財務”多套標準,更適合輕資產、高成長企業,而創業板對研發投入強度和行業屬性要求更嚴。  

產業觀察家洪仕賓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與創業板相比,北交所更適合尚不具備穩定高盈利但擁有核心技術和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特別是那些需要藉助資本市場完成從1到10發展的企業。這種轉換既是對企業實際情況的理性評估,也是多層次資本市場互補功能的體現。

田利輝也提到,行業屬性上,北交所專注細分領域“卡脖子”技術的中小企業,如半導體設備零部件、工業母機配套件、新材料添加劑;財務特徵上,北交所適合營收增速高於行業均值、淨利潤規模適中的企業;成長階段上,處於“技術突破期”或“市場導入期”,需資金加速國產替代的企業更易獲得北交所青睞。

百英生物擬募資額大幅縮水

與前次創業板IPO相比,百英生物北交所擬募資金額出現大幅縮水,貝爾生物北交所IPO擬募資額最高,且高於前次創業板IPO擬募資金額。

招股書顯示,百英生物是一家專注於抗體和蛋白表達、抗體發現與優化業務的CRO公司。此次北交所IPO,公司擬募集資金4.91億元,擬投向上海研發中心升級項目、江蘇生產基地建設項目。

前次創業板IPO之時,百英生物擬募資金額爲10.5億元,擬分別投向上海研發中心項目、江蘇生產基地建設項目、補充流動資金。可以看出,此次北交所IPO,百英生物砍掉了補充流動資金這一項目,且擬募資額出現“腰斬”。   

貝爾生物此次IPO擬募資額超過前次IPO。招股書顯示,貝爾生物從事體外診斷試劑及配套儀器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公司擬募集資金5.37億元,擬分別投向體外診斷試劑及儀器生產基地建設項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

與創業板IPO時相比,貝爾生物募投項目出現大變樣。前次創業板IPO,貝爾生物擬募集資金3.67億元,投向化學發光試劑產業化項目、化學發光試劑及配套分析儀產業化項目、年產3700萬人份體外診斷試劑技改項目等5個項目。

美康股份在上述3家企業中擬募資金額最少。招股書顯示,美康股份從事醫藥知識庫建設和維護,以及臨牀合理用藥系統研發、銷售和技術服務。此次北交所IPO,公司擬募集資金3.85億元,擬分別投向臨牀診療智能輔助應用平臺、研發中心升級項目、營銷服務網絡與信息化項目。

前次創業板IPO時,美康股份擬募集資金4.35億元,擬分別投向疾病診療知識庫產品開發項目、研發中心升級項目及營銷服務網絡與信息化項目。

貝爾生物2024年淨利下降

從財務指標來看,上述三家企業中,貝爾生物2024年歸屬淨利潤在三家企業中最高,爲1.4億元,不過,與2023年相比出現下降。此外,美康股份2024年歸屬淨利潤也出現下降。

財務數據顯示,2022—2024年,貝爾生物營業收入分別約爲2.75億元、4.13億元、3.76億元;對應實現的歸屬淨利潤分別約爲4418.41萬元、1.49億元、1.4億元。2024年,公司營業收入、歸屬淨利潤雙雙下滑。

貝爾生物表示,公司2024年度收入較2023年度有小幅波動,主要系下游市場需求波動所致。貝爾生物同時提示風險稱,未來若出現下游需求持續減少、監管政策重大變化、行業內競爭加劇等情形,且公司未能及時採取有效應對措施,將對公司的經營業績造成不利影響。

美康股份2024年淨利也出現下滑的情況。財務數據顯示,2022—2024年,美康股份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約爲1.85億元、2.34億元、2.45億元;對應實現的歸屬淨利潤分別約爲7159.74萬元、9512.4萬元、9109.35萬元。

百英生物報告期內淨利持續增加。財務數據顯示,2022—2024年,百英生物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約爲2.6億元、3.38億元、4.02億元;對應實現的歸屬淨利潤分別約爲5765.29萬元、8402.11萬元、1.24億元。

洪仕賓表示,北交所財務標準相對寬鬆,對淨利潤、營收等指標要求低於創業板,更適合成長型中小企業。若企業業務特性更符合北交所定位,轉換賽道是合理選擇。

針對公司相關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向百英生物方面發去採訪函,不過截至記者發稿,未收到公司回覆。

北京商報記者 丁寧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