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bercab無疑是馬斯克對傳統汽車產業發起的毀滅性衝擊。
一旦成功,馬斯克不僅重構了汽車產業價值鏈條,這一模式更讓特斯拉的估值從當前的7000億美元躍升至5萬億美元。
這款無人駕駛出租車沒有方向盤和踏板,採用鷗翼門設計,形態上更接近兩門轎跑,內置的機械臂會在乘客下車後自動清掃座椅,無線充電板讓車輛在等待訂單時默默補充能量。
特斯拉的工程師算過一筆賬:當車輛日均運營16小時,每英里成本能降到0.2美元,不到紐約黃色出租車的五分之一。
對車主來說,這意味着一場靜悄悄的資產革命。美國普通家庭車輛日均閒置22小時,而加入Cybercab網絡的車主,每年能從閒置時間中獲得3萬美元收益——相當於用一輛車的錢買了臺會跑的理財產品。
對傳統汽車產業的衝擊簡直是地獄級的。當車輛70%的利潤來自自動駕駛服務而非硬件銷售,豐田、大衆們賴以爲生的4S店體系將搖搖欲墜。正如特斯拉前CTO斯特勞貝爾所言:"未來的汽車公司,本質上是AI驅動的移動服務平臺。"
Cybercab的運營模式與盈利邏輯
Cybercab的運營模式是特斯拉"Airbnb+Uber"的混合體。
一方面,特斯拉自有車輛採用Uber式直營模式,通過嚴格控制硬件成本——目標3萬美元以下,以及規模化運營——2027年計劃量產200萬輛,每英里成本將降低至0.2美元。另一方面,現有特斯拉車主可將車輛接入Robotaxi網絡,類似Airbnb的共享模式,特斯拉從中抽取25%-30%的訂單分成。這種雙軌制設計既能快速利用存量車輛形成規模效應,又能通過直營車隊建立標準化服務體系。
從盈利模型看,Cybercab的核心競爭力在於"硬件+軟件+數據"的三重變現:硬件銷售僅佔收入20%,剩餘80%來自自動駕駛服務分成和數據價值開發。
以雪球估值模型爲例,假設2027年量產200萬輛Cybercab,單車年收入5.5萬美元,扣除0.4美元/英里的運營成本後,單車年淨利潤可達3.3萬美元,總利潤660億美元。更重要的是,這些車輛每天產生的10PB級行駛數據,可用於訓練更強大的AI模型,進而通過FSD訂閱服務和保險產品實現二次變現。這種SaaS化的盈利模式毛利率高達80%,遠超傳統汽車行業。
但這一模型建立在三個關鍵假設之上:FSD系統需達到L5級完全自動駕駛、車輛日均運營16小時以上、監管機構全面放開無方向盤車輛上路許可。若這些條件無法滿足,運營成本可能從0.4美元/英里飆升至1美元以上,導致盈利預期落空。
Waymo的競爭優勢與技術路線博弈
在Waymo前CEO的眼中,馬斯克的Cybercab連“對手”都稱不上。
其第六代WaymoDriver系統採用激光雷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的多傳感器融合方案,雖然硬件成本高達2.5萬美元(相比之下,特斯拉純視覺方案僅需4000元人民幣),但事故率僅爲人類駕駛的1/7,在複雜路況下的可靠性顯著優於特斯拉。這種技術路線的差異直接反映在商業化進展上:Waymo每週付費行程已超17.5萬次,在舊金山網約車市場份額突破20%,且通過與Uber合作快速拓展新城市。
Waymo展現出截然不同的商業邏輯。通過向車企授權WaymoDriver系統,如與捷豹路虎聯合開發電動Robotaxi,並與Uber合作接入其出行網絡,形成“技術輸出-車輛製造-服務運營”的三級生態。
這種模式下,Waymo僅需承擔技術研發成本,車輛製造和運營風險由合作伙伴分擔,其收入結構中技術授權費佔比超過60%。此外,Waymo藉助Google Map通過出售高精地圖數據(如向車企收取每輛車500美元的地圖授權費)和保險分成(與Allstate合作推出自動駕駛專屬保險),形成多元收入來源。這種模式的毛利率穩定在45%左右,但需要較長的投資回收期,保守估計實現整體盈利將在2028年。
當然,以馬斯克“懟天懟地懟總統”的性格,兩家企業免不了"嘴架",馬斯克公開嘲諷Waymo的激光雷達是"昂貴的柺杖",稱其"就像給相機戴上眼鏡",而Waymo前CEO約翰・克拉夫奇克則批評特斯拉的純視覺方案是"用單眼相機理解三維世界"。爭論的核心是成本與安全的博弈:特斯拉賭算法迭代能彌補硬件短板,Waymo則押注多傳感器冗餘更易獲得監管信任。
從車主角度看,加入Cybercab網絡的收益與風險並存。以售價26.35萬元人民幣的Model Y後輪驅動版爲例,假設日均運營16小時、每英里收入0.5美元、分成比例70%,年運營里程5.5萬英里可帶來約1.375萬美元收入。但成本結構中,電池損耗和保險費用是最大支出,分別佔總成本的35%和25%,若電池壽命因高強度使用從15年縮短至5年,更換成本約1.1萬美元,疊加充電、維護等費用,實際淨利潤可能不足5000美元,回本週期超過5年。相比之下,Waymo的車主合作模式雖收入分成較低,但車輛維護和保險由平臺承擔,風險更爲可控。
蘿蔔快跑的中國樣本與市場格局
曾因衝擊傳統出租車行業引發爭議的蘿蔔快跑,如今已成爲全球最大的Robotaxi運營商。
截至2025年6月,其累計訂單超800萬單,全無人駕駛訂單佔比達80%,第六代無人車成本降至20.46萬元,武漢地區接近盈虧平衡。這種快速發展得益於中國獨特的政策支持:北京、上海等地通過"車路雲"一體化試點,將道路基礎設施數據反哺給自動駕駛系統,使蘿蔔快跑在複雜路況下的通行效率提升40%。
未來中國Robotaxi市場將呈現"一超多強"格局。百度憑藉先發優勢和成本控制能力,預計佔據50%以上市場份額。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等企業則通過差異化場景搶佔細分市場。高盛預測,到2035年中國Robotaxi市場規模將達470億美元,一線城市單車年利潤可達3.1萬美元。
對於乘客而言,Robotaxi的普及意味着更低的出行成本和更高的安全性。武漢地區測試數據顯示,加上補貼,蘿蔔快跑的客單價僅1元/公里,比傳統網約車低23%,且事故率較人類駕駛下降80%。但行業仍需解決三大痛點:極端天氣下的可靠性,如暴雨中激光雷達誤判率12%、數據隱私保護、以及就業結構調整。
Cybercab賺錢麼?
Cybercab若能在2026年如期量產,可能重塑全球汽車產業價值鏈條。
ARKInvest測算,其Robotaxi業務有望在2030年帶來4-5萬億美元收入,推動特斯拉市值突破15萬億美元。但技術瓶頸和監管阻礙可能延緩這一進程。相比之下,Waymo的漸進式路線雖商業化速度較慢,但通過技術冗餘和政策合規性建立的護城河更爲穩固。
中國市場則展現出獨特的發展路徑。蘿蔔快跑通過"政策驅動+成本控制+場景適配"的組合拳,正在驗證一條不同於硅谷的商業化道路。其成功經驗表明,自動駕駛的落地不僅需要技術突破,更需政策創新和產業協同。
對投資者而言,Cybercab的誘人之處在於其"指數級增長"潛力,但需警惕技術迭代不及預期和監管政策突變的風險。對車主而言,加入Robotaxi網絡更像是一場"高風險高回報"的賭博:若FSD技術成熟且分成比例穩定,車輛閒置時間可轉化爲持續現金流;但若電池損耗超出預期或政策限制運營範圍,投資可能血本無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