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映洲履新貝萊德基金,旗下債基規模達41億元,貝萊德卓越遠航混合近一年盈利達25%

倉石基金研究院
07/07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文/新浪財經上海站 陳秀穎

  7月7日,貝萊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一則公告悄然牽動市場視線:劉映洲先生履新公司副總經理。

  新掌舵者的過往履歷令人關注,其曾在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主理信息技術部,也曾作爲微軟(中國)企業的服務顧問,擁有深厚的科技與金融複合背景。

  然而,自2020年9月正式啓航以來,貝萊德基金的管理層似乎一直未能擺脫人事更迭的“漩渦”。這艘外資巨輪在中國海域的航行,經歷着頻繁的舵手調整:

  董事長兩度更迭:創始船長湯曉東於2023年8月離任,時隔半年,由招商系背景深厚的範華於2024年2月執掌帥印。

  總經理三年三任:從張弛到陳劍,再到2025年3月,原浦銀安盛基金總經理鬱蓓華的正式接棒。尤爲引人注目的是鬱蓓華與其前任張弛的“交換門庭”——張弛於2024年轉身浦銀安盛擔任總經理,而鬱蓓華則反向流向貝萊德。

  這一人事流動背後,實則是貝萊德中國戰略的悄然轉向。

  鬱蓓華在浦銀安盛期間,正是憑藉其卓越的固收產品線運作能力,顯著推動了規模躍升。她深厚的銀行系經驗和資源網絡,與貝萊德當前聚焦債券與指數基金的核心佈局不謀而合。

  人事的陣痛,某種程度上映射了這家全球資產管理巨頭初探中國市場時,其外資基因與中國水土的深刻碰撞。

  初期高舉“權益投資”旗幟的貝萊德,其標誌性的首隻產品——貝萊德中國新視野混合基金,在2021年曾以56億的募集規模成爲標杆。

  如今審視,儘管該產品近一年錄得5.77%盈利,但近三年最大回撤也高達-45.96%。同期設立的港股通遠景視野、行業優選兩隻混合基金,近一年分別盈利14%和4.6%。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進入2025年,貝萊德旗下所有產品均實現了盈利狀態,旗下混合型基金亦悉數斬獲不同程度的正收益。

  轉型的軌跡清晰可循。2025年一季度,債券型基金在公司淨資產中的佔比已達54%,其中8只中長期純債基金更是托起了41億元的規模根基,構築起新的業務支柱。

  現任管理層組合——兼具招行體系實戰經驗的董事長範華,加上擁有近二十年招行履歷及公募管理實績的總經理鬱蓓華,構成了一個以全球化視野爲基、本土化執行爲本的“銀行系雙核”驅動格局。這被視爲貝萊德能否成功破局的關鍵一步。

  事實似乎正在印證這一策略的有效性。

  例如在混合型產品線中,貝萊德卓越遠航的表現尤爲亮眼,近一年盈利達25%,今年以來的收益也已達到13%。執掌該基金的畢凱,其職業生涯橫跨賽靈思高級分析師、翰亞投資研究員、晨星股票分析師,至南方基金海外權益負責人等多元角色,自2022年加入貝萊德後,正逐步展現其投資能力。

  貝萊德基金的這輪調整與轉型,已成爲外資巨頭深耕中國市場的典型觀察樣本。新任管理層採取揚長避短的務實策略,整合全球資源與本土智慧,其鋒芒已初顯端倪。

  全球資管巨擘能否在中國這片沃土上真正紮根,行穩致遠?市場將持續保持審慎而期待的目光。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常福強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