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組膠原蛋白暗戰:錦波生物背靠鍾睒睒,鉅子與華熙激烈博弈

藍鯨財經
07-08

作者:坤輿商業觀察 高見

重組膠原蛋白,這個曾被視爲小衆科研的名詞,正成爲醫美行業新的流量入口。短短兩年時間裏,從華熙生物鉅子生物到錦波生物,國產廠商陸續端出了重組膠原蛋白產品,試圖接替玻尿酸,成爲新一代“利潤引擎”。

但在光鮮的市場故事背後,技術路線、檢測標準和監管走向的爭議正在醞釀。國內企業普遍採用的微生物發酵路徑,有專家指出“只能做出功能片段,距離全長人膠原蛋白還有技術鴻溝”。一場圍繞檢測方法的商戰,已讓鉅子生物與華熙生物“脣槍舌戰”。

現在,錦波生物加入了這場競爭。背靠農夫山泉創始人鍾睒睒的資金與渠道,它能否在資本與技術的夾縫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安全區,還是會成爲又一個被“風口”裹挾的追風者?

01·資本下注——錦波生物與鍾睒睒的“醫美盟約”

6月26日,北交所市值“領頭羊”錦波生物發佈了一紙公告,宣佈引入養生堂作爲戰略投資者。這場交易總額高達34億元,瞬間成爲資本市場焦點。公告顯示,交易分爲兩部分:一是錦波生物以278.72元/股的價格,向養生堂定向增發6.24%的股份,融資金額不超過20億元;二是錦波生物實控人楊霞將其所持575.33萬股(佔公司總股本5%)轉讓給養生堂控制的杭州久視,轉讓價格爲243.84元/股,合計金額約14.03億元。交易完成後,鍾睒睒將通過養生堂及其關聯企業合計持有錦波生物10.58%的股份,成爲第二大股東,僅次於楊霞(持股比例降至50.73%)。

這場交易不僅刷新了北交所現金定增規模歷史紀錄,還可能創造北交所實控人減持金額最大的新紀錄。Wind數據顯示,自2021年北交所開市以來,先前最大實控人減持記錄爲2023年海希通訊實控人周彤的4.18億元,如今被錦波的14.03億元大幅超越。

對錦波生物而言,這筆資金無疑是一場“及時雨”。截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賬面貨幣資金僅剩9.59億元,而同一時期銷售費用卻同比增長56.73%至2.59億元,營銷開支激增背後,是公司謀求“醫療產品消費化”的戰略轉型。這場交易中募集的20億元資金,錦波明確表示將用於“人源化膠原蛋白FAST數據庫與產品開發平臺建設”,以及補充流動資金,以加快產品迭代與產業化佈局。

消息宣佈後,錦波生物股價應聲上漲。截至6月30日午市收盤,公司股價略有回落,報收於348.61元/股,總市值穩穩站在400億元上方。同期,鍾睒睒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農夫山泉(9633.HK)股價微跌0.87%,報收於40.05港元/股,市值約4504億港元;萬泰生物(603392.SH)則微跌0.16%至61.3元/股,市值775.5億元。

71歲的鐘睒睒,此次出手引發行業熱議。這位農夫山泉、養生堂的創始人,曾三度問鼎“中國首富”,在商界以“冷靜務實”著稱。事實上,鍾睒睒佈局醫美早有伏筆。早在2017年,養生堂曾聯合農夫山泉推出樺樹汁護膚品,1分鐘售罄16萬盒面膜,當時他就提出“公司目標是5年內進入化妝品行業前五”。此次押注錦波,無疑是醫美戰略的延續。

“錦波生物技術領先,但市場能力尚弱;養生堂資金充足,渠道強大。”一位長期關注醫療美容賽道的分析師指出,“鍾睒睒看中的,是錦波的重組膠原蛋白技術和高毛利產品線,錦波看中的,則是農夫山泉遍佈全國的300萬個零售終端和養生堂的營銷經驗。”這一觀點在業內頗有共鳴。

根據錦波生物公告,目前公司急需通過戰略合作建設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體系,建立面向更大範圍消費者的推廣、銷售、渠道管理體系。這也是鍾睒睒的強項。農夫山泉通過一級經銷模式建立了全國性銷售網絡,覆蓋商超、便利店、餐飲集團等渠道。未來,這些渠道有望成爲錦波生物功能性護膚品、重組膠原蛋白食品的重要銷售入口。

然而,市場對錦波高估值的質疑亦未消散。6月30日收盤,錦波市盈率(PE,TTM)高達51倍,遠超港股鉅子生物(27.7倍)及A股愛美客(28.2倍)。從2023年7月上市至今,錦波生物市值已暴增超10倍,實控人楊霞個人身價飆升至約185億元,登頂“山西女首富”。有投行人士坦言:“對於實控人來說,現在確實是一個理想的減持窗口。”

即便如此,這場“資本聯姻”對雙方來說是互補式的。錦波生物技術團隊在結構生物學領域深耕多年,近年來更是在三螺旋結構優化上與國內頂尖科研力量展開合作;而養生堂擁有的零售終端、智能化生產線和萬泰生物的研發體系,有望推動錦波產品向更廣泛的消費市場和嚴肅醫學領域拓展。

有業內人士認爲:“這是一次渠道與技術的結合,但技術的侷限也不容忽視。”“錦波生物的重組膠原蛋白基於微生物發酵表達的人源化功能片段,這在醫美填充場景已被驗證,但要進入組織修復、再生醫學等高門檻應用,技術路線必須跨越‘全長人膠原蛋白’的鴻溝。”

02·技術真相——功能片段的潛力與隱憂

錦波生物被鍾睒睒押注的核心,在於其號稱“全球領先”的重組Ⅲ型人源化膠原蛋白技術。有醫療行業專家老陳表示:該技術產品具有“164.88°柔性三螺旋結構”,其氨基酸序列中的重複單元與天然人膠原蛋白特定功能區一致,能在體內模擬天然膠原蛋白的支架作用。這一描述,被外界視爲中國重組膠原蛋白產業的一次“技術躍遷”。

然而在結構生物學領域,這種“人源化功能片段”技術路線也引發爭議。老陳認爲:“錦波生物的產品並非人膠原蛋白的全長氨基酸序列,而是拼接優化了與人體組織結合相關的功能片段,通過微生物發酵大量表達。”據瞭解,這種方式雖然可以顯著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量,但由於缺乏羥脯氨酸化等關鍵後修飾,蛋白的穩定性與生物力學性能與天然膠原蛋白仍有差距。

在全球範圍內,真正實現人膠原蛋白的全長氨基酸序列的企業屈指可數。. CollPlant(以色列公司) CollPlant利用轉基因菸草植物生產重組人I型膠原蛋白,是全球第一個實現植物表達人源膠原的公司。其生產的重組人I型膠原已獲FDA批准用於多種醫療應用。這種路線成本高昂、技術壁壘極高,但被認爲更接近“終極形態”。相比之下,錦波、鉅子等國內企業均採用微生物發酵路線,聚焦在醫美填充劑、皮膚修復等輕醫療領域。

微生物發酵的優勢在於成本與效率。據瞭解,錦波生物其核心產品薇旖美®極純的出廠價爲908元/支,目前該產品已在國內4000餘家醫療機構應用,累計出貨量超200萬支。但專家指出,價格優勢背後也隱藏着技術“天花板”。

業內人士認爲:“微生物發酵路線解決了商業化的問題,但要向組織修復、再生醫學等嚴肅醫療領域拓展,技術還需躍遷。”

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的取得,是錦波生物商業化進程中的關鍵一步。根據國家藥監局信息,錦波目前已擁有三項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覆蓋皮膚修復、組織填充等應用場景。但有專家指出:“現行法規重點考察產品的安全性和功能驗證,而非要求全長序列一致性。這意味着錦波的產品通過了現有標準,但一旦未來標準收緊,可能面臨新的監管挑戰。”

除技術本身,市場競爭也日益激烈。鉅子生物依靠“可復美”等產品率先打響了重組膠原蛋白的消費化戰役,2024年實現營收55.4億元、淨利潤20.6億元。錦波作爲後來者,雖然擁有技術優勢,但在品牌建設與市場滲透上仍需加速。與此同時,華熙生物、歐萊雅強生等巨頭也開始佈局重組膠原蛋白和再生材料,國內市場呈現出“羣雄逐鹿”的態勢。

“重組膠原蛋白的風口已至,但風口過後比拼的將是技術深度與標準話語權。”目前行業存在的檢測方法爭議(如HPLC與LC-MS/MS的適用性)及標準缺失,可能引發新一輪行業洗牌。

03·行業暗戰——巨頭博弈與未來洗牌

重組膠原蛋白的熱潮不僅讓錦波生物和鍾睒睒一拍即合,也將整個醫美行業推入了前所未有的暗戰漩渦。過去一年,圍繞“膠原蛋白含量”的檢測風波,讓行業兩大龍頭——鉅子生物與華熙生物——公開交鋒,成爲醫美圈的年度大戲。

今年5月份,自媒體博主“大嘴博士”發佈視頻,質疑鉅子生物旗下“可復美”產品的重組膠原蛋白含量不足,並展示了其團隊採用HPLC(高效液相色譜法)檢測所得出的數據。此舉迅速引發公衆熱議。6月1日晚間,華熙生物在官方微信公衆號發佈《關於支持郝宇博士維護消費者權益的聲明》,力挺郝宇(網名“大嘴博士”)。並在文中披露了公司與郝宇存在資本關聯。同日,鉅子生物隨即回應,指責華熙“惡意競爭”,發文表示公司已經收到了來自“大嘴博士”所用檢測機構的道歉,但將追究造謠者的法律責任。

這一爭議不僅揭露了重組膠原蛋白行業在檢測標準上的真空地帶,也讓資本市場感受到風險。

“目前國內缺乏針對重組膠原蛋白的統一檢測標準,檢測結果的差異很容易被放大爲商業競爭的武器。”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分析道,“這種混亂局面在短期內可能刺激市場,但從長期看,對整個行業都是隱患。”

錦波生物在這一場商戰中保持了罕見的“沉默”。作爲後發者,錦波生物選擇避開公開紛爭,專注於產品研發和渠道建設。不過,業內普遍認爲,一旦行業標準收緊,錦波的“人源化功能片段”產品也將面臨重新驗證的挑戰。

除了檢測爭議,市場競爭也日益激烈。玻尿酸市場紅利正在消退摩熵諮詢的數據顯示,隨着醫美新材料湧現,玻尿酸的市場份額受到一定程度擠壓,已從2021年的42%跌至2024年的36%。另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統計,中國重組膠原蛋白產品市場將快速發展。中國重組膠原蛋白產品市場未來將以44.93%的年複合增長率增長,在2025年達到585.7億元。重組膠原蛋白成爲新一代“利潤引擎”。

錦波生物雖然在技術上有一定優勢,但也面臨市場推廣壓力。2025年一季度,其銷售費用同比增長56.73%,達到2.59億元;薇旖美®極純產品出廠價同比下降7.5%,行業價格戰的信號愈發明顯。更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錦波機構投資者數量由2024年底的101家驟降至51家,資金端對其高估值的耐心正在減弱。

監管風險同樣不可忽視。相關部門對二類及三類醫療器械的生產、經營及流通等多環節提出了嚴格要求,未來可能出臺更嚴格舉措。今年6月19日,國家醫保局發佈《美容整形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試行)》,將全國常用醫美服務統一歸類爲101項具體項目,並且統一規範了“填充注射”等常用美容整形類價格項目。被認爲是“暴利時代的終結者”。該指南明確將醫美價格納入監管,未來可能影響高毛利產品的定價空間。

有專家表示:“重組膠原蛋白行業現在處於‘技術紅利期’,但要做好迎接下一階段監管收緊和國際競爭的準備。”“風口下跑得快不一定贏,技術突破與標準話語權纔是生死線。”

對於錦波生物來說,這既是挑戰,也是機會。依託鍾睒睒的資金與渠道,錦波生物有可能實現“醫療產品消費化”的躍遷,快速拓展至護膚品和功能性食品領域。

重組膠原蛋白的故事,正在資本、技術與監管的三重夾縫中急速書寫。這個新興賽道的熱度,似乎讓每一家入局者都成爲“時代寵兒”。

但在業內專家眼中,微生物發酵路線的技術瓶頸並未消除,行業缺乏統一檢測標準,政策對高毛利的重新審視也在逼近。風口之下,跑得快的企業固然搶佔先機,但能笑到最後的,或許是那些率先跨越“全長人膠原蛋白鴻溝”、擁有標準制定話語權的玩家。

對於錦波生物來說,鍾睒睒的資金與渠道提供了難得的加速器,但真正決定公司未來的,仍然是實驗室裏那場技術攻堅戰。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