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暴跌47%,拼多多慌不慌?

Ofweek維科網
07-07

曾經靠“砍一刀”撕裂傳統電商格局的拼多多,如今疲態盡顯。

數據顯示,拼多多今年第一季度實現營收957億元,同比增長10%,市場預估1016億元,相比預期低了近60億元;經營利潤爲161億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38%;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爲147億元,同比下降47%。

與此同時,拼多多市值也坐上了“過山車”。去年市值一度突破 2180 億美元,力壓國內電商巨頭阿里,今年(7月1日收盤)市值僅餘 1497.59 億美元,已不足阿里(市值2718.63億美元)一半,往昔輝煌似有漸逝之勢。

儘管隨着業務規模擴大與市場競爭愈加激烈,拼多多增速放緩不可避免,但利潤暴跌47%而且市值腰斬讓人意外,拼多多的增長神話是否已悄然終結?

營收失速,利潤縮水

衆所周知,交易服務收入、在線營銷服務收入是拼多多的兩大核心營收,當下這兩大核心營收增速已從“火箭模式”墜入“爬坡模式”。

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數據顯示,在線營銷服務及其他服務的營收爲487億元,較2024年同期的425億元增長15%;交易服務的營收爲470億元,較2024年同期的444億元增長6%。雖然還在漲,但增速和前幾年相比明顯變慢。

與此同時,拼多多推出百億減免、電商西進,以及新質商家百億扶持計劃,豪擲資金補貼商家與用戶,直接推高運營開支與補貼費用。

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披露,拼多多總運營費用爲386.395億元,同比增長37%。其中,銷售和營銷費用334.027億元,同比增長43%,主要是促銷和廣告活動支出增加;一般和管理費用16.589億元,研發費用35.778億元。

不難看出,交易服務收入增速下滑、營銷費用大幅攀升導致拼多多淨利潤腰斬,也反映出拼多多在市場拓展和業務增長方面面臨一定挑戰。

一方面,在行業增速見頂、競爭白熱化的環境中,拼多多選擇犧牲短期收益,加強供給側投入,試圖通過供應鏈深度重構實現逆週期增長。只要百億補貼、低價讓利等非經營性投入仍處高位,平臺的盈利承壓狀態與運營成本高企的困境,恐難在短期內扭轉。

另一方面,拼多多的“假貨標籤”影響猶在,負面消息不僅削弱了拼多多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還增加了其市場拓展的難度與成本。

在國內,用戶吐槽拼多多出售“無3C標籤充電寶”的聲音,暴露了低價策略下供應鏈品控的漏洞;在海外,韓國公正交易委員會對Temu開出的187萬元罰單,則撕開了全球化擴張中“欺騙性廣告”的合規傷疤。

增速放緩或許只是表象,利潤縮水也只是結果,拼多多真正的風險在於:犧牲短期收益換取長期穩定的做法,是在用當下的現金流爲未來的不確定性背書。

一場又一場電商硬仗

過去十年,拼多多靠“極致低價+社交裂變”撕開下沉市場缺口,用農村包圍城市的路徑完成用戶積累,最終成功逆襲,穩居電商第二把交椅。但當下的電商江湖已然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競爭階段,拼多多還有很多硬仗要打。

一來,下沉市場趨於飽和與一二線城市的“低價、低質”刻板印象,將拼多多的增長空間死死鎖在“低價舒適區”。

拼多多活躍用戶超過9億,向下滲透的增量紅利基本見頂,而一二線城市用戶對拼多多“低價、低質”的刻板印象難以扭轉,限制了其在中高端消費羣體中的滲透。據QuestMobile數據,2025年Q1拼多多用戶日均使用時長同比下降12%,而抖音電商用戶時長同比增長28%。

二來,阿里、京東、抖音同步推行低價策略,拼多多的價格優勢遭受多方擠壓,低價護城河正在被逐步瓦解。

淘寶推出“五星價格力”體系,通過大數據精準錨定價格優勢,直擊拼多多的低價核心;京東則重啓“京喜”低價專區,依託自身強大的供應鏈和物流體系,在低價市場上與拼多多展開貼身肉搏;就連抖音電商也憑藉強大的流量優勢,高舉“全網最低價”的大旗,從各個維度對拼多多的市場份額進行瘋狂截流。

此外,近期國家大力推行“以舊換新”補貼政策,覆蓋家電、3C等全品類,而拼多多由於運營模式(白牌商品居多)的獨特性,在此領域難以發揮優勢,進而陷入被動局面。這也是拼多多選擇了加大補貼力度,試圖通過這種燒錢的方式來維持平臺的價格競爭力的原因。

三來,即時零售市場已然成爲衡量電商平臺綜合實力的關鍵戰場,京東、阿里、抖音不惜投入大量資源,力求在這場即時零售的激烈角逐中搶佔先機,拼多多也被捲進這場爭鬥。

電商巨頭阿里,憑藉淘寶與餓了麼的協同,攜龐大流量與豐富商家資源強勢入局;供應鏈底蘊深厚的京東,依託多年積累的物流優勢和品質口碑,全力打造“京東秒送”;內容生態繁榮、流量分發高效的抖音,也憑藉獨特的內容營銷和龐大用戶基礎,探索即時零售新路徑。

電商行業的競爭瞬息萬變,沒有永遠的王者,也沒有一成不變的成功模式,拼多多低價優勢的喪失,又入局即時零售賽道的激烈競爭,有挑戰也有機遇。

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增長

當流量紅利漸趨平緩市場競爭愈加激烈,拼多多面臨新的成長挑戰:能否在持續擴張市場規模的同時,實現經營質量的實質性躍升,從而完成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增長”的關鍵跨越?

實現規模與質量的平衡,絕非易事,但卻是拼多多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其需要從多個維度進行深刻變革。

首先,技術驅動效率與體驗升級。深化大數據、AI在選品推薦、精準營銷、智能客服、供應鏈優化、假貨識別等環節的應用,通過技術驅動,拼多多能夠在提升運營效率的同時,顯著改善用戶體驗,爲高質量增長奠定堅實基礎。

其次,深化供應鏈,打造差異化價值。繼續深耕農產品、產業帶工廠直供等優勢領域,通過源頭把控、縮短鏈路,在保證價格競爭力的同時,提升商品品質確定性,形成“優質優價”的核心競爭力。

再有,精細化運營與用戶分層。從粗放式補貼轉向更精準的用戶運營,識別不同層級用戶的差異化需求,提供分層服務與商品供給,逐步引導核心用戶的價值認同與消費升級,提升用戶的平均消費金額與消費頻次,從而實現平臺經營質量的提升。

此外,構建更健康的平臺治理規則。優化平臺規則,在保護消費者權益與保障商家合理利益之間尋求更公正、透明的平衡點,通過構建良好平臺生態環境,吸引更多優質商家入駐,提升平臺的長期吸引力與競爭力。

綜上所述,在當前電商行業競爭日益激烈、市場環境不斷變化的大背景下,電商平臺面臨的挑戰無疑是巨大的。而能否在“讓利用戶”與“自我造血”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這不僅是拼多多的生死題,更是整個電商行業從量增到質變的必答題。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