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作者:冉學東
根據監管數據顯示,截至上半年末,全國已有89家村鎮銀行完成吸收合併重組,這一數字已接近2024年全年94家的總量,而2023年僅11家的水平。截至2025年5月末,全國村鎮銀行數量已縮減至1501家。由此可見,村鎮銀行的合併重組進入加速度。
地方金融機構合併重組的浪潮不僅僅是村鎮銀行,農村商業銀行領域的合併重組浪潮更加洶湧。這一輪改革的方向是組建省級農商行或者農商聯合銀行對省內的信用社、農商行進行合併重組。
過去兩年, 我國已經有浙江,四川,廣西,遼寧,山西,海南等多個省份完成了省級農商行或者農商聯合銀行的組建。剩餘的其他省份也正在醞釀合併重組,僅僅是2025年,預計就有6家省級農商行將會組建。2月7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批覆籌建河南農商行,同時獲批的還有江蘇農商聯合銀行,江西農商聯合銀行,新疆農商銀行。此外,貴州農商聯合銀行和內蒙古農商銀行也正在醞釀中。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將“加快推進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作爲2025年的重點監管任務,明確聚焦於減量提質與風險出清,通過兼併重組等方式壓降機構數量。
監管採取以上改革措施,主要立足於防風險,促發展,央行發佈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4)》指出,部分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存在一定風險隱患。從多家機構披露的數據來看,村鎮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呈現上升趨勢。農商行都存在網點少,業務範圍受限,抗風險能力低等各種限制。
目前,這些機構還面對大型銀行普惠金融業務下沉,也就是俗話所說的“掐尖”問題,大型銀行具有較強的資金成本優勢,價格可以更低,綜合服務能力強,更容易受到客戶的信賴和青睞,並且信息技術方面更爲發達,大數據、雲計算和AI能力強,這也拉開了他們與中小金融機構之間的距離。
金融界存在一個小銀行優勢理論,這個理論認爲,小銀行能夠利用規模小、組織結構簡單等特性,在業務發展中獲得比較優勢。這個理論包含幾個關鍵點:本土優勢,展業區域侷限在較小地理範圍;決策高效,主要是結構層級少、管理半徑短;服務靈活,主要是能更好處理“軟信息”。
小銀行能更好服務大銀行難以覆蓋的羣體如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補充了大銀行在存款利率競爭力和個性化服務方面的優勢,這個理論主要是國外金融發展總結的一些結論。
但在我國當下,面臨巨大挑戰,最突出的是兩點,一方面是資金,本來在我國傳統上,中小銀行是有資金優勢的,因爲農戶和中小企業存款大多是活期存款,但是當下經濟發展態勢,導致儲戶風險偏好下降,活期存款大量轉爲定期存款,同時,農村儲戶對金融逐漸瞭解,也開始投資定期存款或者銀行理財,這導致農村金融機構的資金優勢正在削弱,而大行可以直接通過獲得央行低成本資金,讓中小銀行在面對同樣客戶時,就處在劣勢位置。
更爲重要的是,隨着銀行數字化轉型,大銀行在小微貸款等領域與小銀行的差距正在縮小, 國有銀行通過大數據風控模型批量處理小額貸款,顯著降低服務成本,擠壓小銀行生存空間,在風險識別,風險計量,定價和營銷等方面具有優勢,而中小銀行由於資金不足,技術人才缺乏等等,在這方面明顯處於下風。
然而,金融機構的改革雖然要跟隨宏觀經濟的大趨勢,但也要有相對的獨立性。儘管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大的背景下,爲了抗風險,吸收合併一些高風險機構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一概而論。許多中小金融機構仍然具有自身的競爭力,中小金融機構的優勢理論仍然有效,大行下沉做小微業務是經濟週期處於下行的階段性行爲,一旦經濟處於上行期,大行做小微仍然是不經濟的,即使大行目前所具備的信息技術也不是萬能的,他們仍然不能代替人工基於人情,基於文化,基於距離的社區型的金融服務,他們更懂小微,更懂產業,更懂農民。
伴隨着機構的合併重組,我們更應該把注意力轉向農村金融機構的服務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公司治理的合規性以及從業人員和管理人員的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等等,而不是一併了之。
因此,在這次農村金融機構合併重組的過程中,仍然應該扶持培育那些社區業務做得好,業務競爭力強,經營管理有特色,戰略運營有思路的機構。
責任編輯:秦藝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