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張圖,銀行股的漲幅竟然被小瞧了。這種"旁若無人"的漲勢背後,是利率下行週期中資金對確定性資產的重新定價: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跌至1.7%的窪地,險資舉牌銀行股、南向資金狂掃4000億港元,本質是資本在資產荒中對"類債資產"的集體投票。
今天,不管是港股還是A股,券商股、銀行股都再度走強,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再創新高,齊魯銀行、北京銀行、杭州銀行紛紛上揚。銀行股的強勢表現,恰好與易方達紅利低波動 ETF 的持倉結構形成共振 —— 這隻以低波策略爲核心的產品,金融業配置佔比高達 43%,工農中建等龍頭均在其前十大持倉,自然深度受益於這波銀行股行情。最新規模達22.92億元創歷史新高,近日獲4.1億元資金淨流入。其跟蹤的中證紅利低波動指數近一年半漲幅接近20%,成爲資金“資產荒”下的核心配置工具。
在全球去美元化加速、利率中樞下移的背景下,低波動資產的配置價值將持續凸顯。中國債券市場規模已達180萬億人民幣,政府債券和銀行股成爲全球資金的壓艙石。隨着《中長期資金入市實施方案》落地,險資、社保等長期資金對銀行股的配置比例有望從當前的不足5%提升至10%以上,推動板塊估值向國際平均水平靠攏。投資者可採取“核心+衛星”策略,以銀行股和紅利低波資產爲底倉,同時佈局AI、新能源等結構性機會,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捕捉超額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