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臺回覆品牌免費獲得《50本品牌營銷必讀書》
作者 |李大爲來源 | 互聯網品牌官
車圈頂流的魔法失靈了嗎?
在剛剛過去的2025年7月首周,新能源汽車市場驚現大變局,小米汽車銷量暴跌 46%,上險量僅4890輛,環比斷崖式下跌46%,成爲當週前十新勢力品牌中跌幅最大的車企。
要知道,小米YU7上市僅1小時便突破28.9萬臺大定的盛況猶在眼前,這一幕的出現不經讓人詫異。
但謎底就在謎面上,YU7的爆單一定程度上積壓了SU7的銷量,畢竟產能問題仍舊是困擾小米汽車的難題,所以出現爭搶產能問題是難以避免的。
這一問題的出現無疑給小米汽車敲響了一記警鐘,同時揭示出這家跨界造車新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交付困境與信任考驗。
爆單的YU7,讓SU7很受傷
產能問題一直是橫亙在小米汽車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早在小米SU7上市之前,雷軍接受央視新聞《面對面》節目採訪時,表示:“我特別擔心,一上來不火,大家都不買。更擔心的是,如果大家都來買,這一等要等一兩年肯定會被罵慘,各種焦慮情緒。”
後來的事情咱們都知道了,SU7上市即賣爆,不少車主盼星星盼月亮都還沒等到愛車。
不過等來了小米的另一臺車——YU7,而後者同樣是爆單,同樣是產能地獄。
所以難免會出現小米工廠產能傾斜的問題,數據顯示,6月SU7銷量交付量超2.5萬輛,環比下滑12.5%,7月初則更加慘不忍睹,當週SU7實際交付僅4553輛。
而且工廠二期擴建尚未完全落地,YU7交付等待時間長達45-62周。如此漫長的等待期,直接導致部分消費者轉向理想、小鵬等競品。
畢竟只有車開到手上的那一刻,情緒價值和使用價值才能真切體會。
雖然小米YU7可以自由選擇多款顏色,多種配置,但與之而來的代價是提車週期變得更加漫長,尤其標準版等待的週期會更長。
以至於不少消費者在社交媒體吐槽,“沒有金剛鑽就別攬這瓷器活”“有多大的鍋就做多少飯”……
何況競爭對手們抓住這個機遇開始貼身猛打小米汽車,如蔚來、極氪、智己、阿維塔、智界等多個品牌推出針對“YU7準車主”的定金補貼策略。
明晃晃的商戰擺在眼前,沒有能力消化訂單隻能眼睜睜看着用戶被挖走。
還有面對競品的衝擊,如前段時間預熱了好久的小鵬 G7 終於上市,共三款車型,售價分別爲19.58萬元、20.58萬元和22.58萬元,比起之前的預售價猛降了4萬。
特斯拉同樣採取了措施,如Model 3長續航全輪驅動版CLTC續航增至753公里,百公里加速提升至3.8秒;煥新Model Y長續航全輪驅動版CLTC續航增至750km,但起售價仍爲31.35萬元。
這一切都讓小米汽車難以安穩度日。
新能源車企集體遭遇寒冬
小米汽車的難題只是新能源車企困境的一扇窗口。
2025年7月,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呈現出“整體增速放緩、新勢力集體承壓、市場競爭加劇”的特徵,行業寒潮與新勢力生存壓力共同湧現,如新勢力前十品牌銷量全線下跌,其中9家跌幅超10%。
本質來看,這是政策退坡、產能過剩、價格戰,以及技術迭代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據乘聯會數據,2025年7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爲48.6萬輛,同比增長117.3%,但環比下降8.5%;另據行業周度數據(第27周,6月30日-7月6日),新勢力銷量前十名車企全部環比負增長,累計銷量環比跌幅超24%,其中小米、小鵬跌幅最大(分別下降46.2%、42%)。
這種“環比下滑”打破了新能源汽車市場“淡季不淡”的傳統,反映出消費者需求階段性飽和與市場競爭加劇的雙重壓力。
展開來看,理想、小鵬、零跑等雖仍位列新勢力前三,但銷量增速放緩。
如理想2025年上半年累計交付20.4萬輛,同比增長7.9%,但6月銷量出現下滑,目標完成率僅32%(全年目標64萬輛);
小鵬上半年交付19.7萬輛(超2024年全年),但7月G7上市後銷量增長未達預期;
零跑雖以22.2萬輛(上半年)領跑新勢力,但6月後銷量增速放緩,且面臨低價高配戰略與高端化轉型的矛盾。
更別提尾部新勢力們了,生存都是個問題。
其次,2025年,新能源汽車行業價格戰持續升級,全年超50起官方降價事件,最高降幅超5萬元,導致單車利潤大幅縮水。
不過對於行業而言,“寒潮”將加速優勝劣汰,推動資源向頭部企業集中,最終實現高質量發展。
熬過寒冬,擁抱暖春
有人說,小米汽車的困境揭示出互聯網思維與汽車製造業規律的深層衝突。
這話正反面說都有一定道理,小米汽車的優勢正在於此,但同樣也給其帶來了一些困擾。
當快速試錯的手機行業邏輯複製到涉及生命安全的重資產領域,其風險被幾何級放大,如一位消費者所言:“我寧願多花3萬買傳統車企的保守技術,也不敢開實驗室裏的黑科技。”
這種認知鴻溝凸顯了智能汽車時代技術透明性與責任邊界的重要性。
究其根本,小米汽車此前的危機事件以及質量問題,還是讓不少消費者擔憂。
畢竟可靠比炫技更重要,安全是汽車不可逾越的底線。
而且作爲新興品牌,與傳統車企及部分新勢力相比,仍需積累沉澱。在車輛關鍵性能指標上,如續航里程真實性、電池安全性、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可靠性等方面,小米汽車此前表現未能完全打消消費者疑慮 。
總的來看,小米汽車銷量首周暴跌 46%,是交付、品牌、競爭、技術等多方面問題交織的結果。
要扭轉局面,小米需優化產能提升交付效率,妥善處理 “減配” 爭議重塑品牌形象,提升核心技術競爭力,方能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突圍,重回銷量增長軌道。
正如雷總的那一句,疾風知勁草,路遙知馬力。
如今車圈進入競爭更激烈的淘汰賽階段,留給各大品牌的試錯機會已經不多,補齊每一塊短板是留在牌桌上的重要法寶。
小米汽車同樣如此,銷量端的成功只是開始,綜合實力纔是真正的考驗。
行業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幹貨,精彩不停
掃碼加入高質量羣 ↓↓↓【備註:進羣】
各位朋友,因不可抗力,部分文章被強制性刪除。爲了不失聯,請關注下面的備用號,有些精彩內容會發在這個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