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平均增速5.5%,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9歲,一文梳理發改委這場重磅發佈會

市場資訊
07/09

  華夏時報

  據央視新聞,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天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表示,我國5年經濟增量預計將超過35萬億元,相當於廣東、江蘇、山東也就是排名前3的經濟大省2024年的總量,超過長三角地區的總量,也超過世界排名第3國家的總量,每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

  前4年我國經濟增速平均達到5.5%。我國這麼大的體量和增量,又經受了世紀疫情、貿易霸凌等衝擊,在這麼大的基數上,能保持這樣的增速,在經濟發展史上前所未有。

  “十四五”期間我國GDP規模持續突破110、120、130萬億元,今年經濟體量有望達到140萬億元左右。

  “十四五”規劃綱要確定的戰略任務全面落地

  鄭柵潔介紹,5年前制定的規劃綱要設定的主要指標中,經濟增長、全員勞動生產率、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等指標進展符合預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人均預期壽命,糧食、能源綜合生產能力等8項指標進展超預期;規劃確定的戰略任務全面落地,部署的102項重大工程穩步順利推進。總的來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開創性進展、突破性變革、歷史性成就。

  我國連續15年穩坐全球製造業首位

  鄭柵潔表示,“十四五”以來每年製造業增加值都超過30萬億元,我國連續15年穩坐全球製造業“頭把交椅”,220多種主要工業品產量世界第一,中國不能造的越來越少、能造的越來越好。

  2024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規模比“十三五”末增長近50%

  鄭柵潔表示,我國研發投入再創新高,2024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規模比“十三五”末增長近50%,增量達到1.2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國家平均水平。

  中國已成爲世界發展最穩定、最可靠、最積極的力量

  鄭柵潔表示,5年前制定“十四五”規劃綱要各項主要指標中,經濟增長、全員勞動生產率、全社會的研發經費投入等指標進展都符合預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人均預期壽命、糧食能源的綜合生產能力等8項指標進展超過預期,規劃確定的戰略任務全面落地,部署的102項重大工程順利推進。總的來看,這5年取得了新的開創性的進展,突破性的變革,歷史性的成就。中國已成爲世界發展最穩定、最可靠、最積極的力量。

  數個“第一”!中國創新取得重大突破

  鄭柵潔表示,“十四五”以來,我們站上了一個又一個創新制高點,第一艘國產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下水,第一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建成運營,加上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全球領先,我們集齊了船舶工業皇冠上的“三顆明珠”;第一座中國空間站“天宮”全面建成運營,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電站石島灣基地投入商業運行,“嫦娥六號”實現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無人採樣返回,第一次按照國際通行適航標準研製的國產大飛機C919實現商業飛行。這些“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充分彰顯了中國創新的重大突破。事實證明,“脫鉤斷鏈”、打壓遏制只會增強我們自立自強的決心和能力,只會加速我們科技創新的進度和突破。

  我國民營企業數量較“十三五”末增長超40%

  鄭柵潔表示,我們“刀刃向內”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四梁八柱”基本建立,民營經濟促進法頒佈施行,製造業外資准入限制“清零”,全國外資准入負面清單限制措施縮減到29項,民營企業增加到5800多萬戶,比“十三五”末增長超40%。

  2024年全國海洋經濟總量首次破10萬億元

  鄭柵潔表示,2024年全國海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0萬億元,海運量和集裝箱吞吐量約佔全球1/3,船舶和海工裝備市場份額佔全球50%以上,全球18種主要船型中有14種新接訂單居世界首位,海水產品產量連續多年全球第一,海洋成爲名副其實的“藍色糧倉”,走上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

  “十四五”期間新增佈局114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

  鄭柵潔介紹,“十四五”期間,我國新增佈局114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現在總數達到了125個。全國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從無到有,惠及4億多人次。在“一老一小”方面,長期護理保險參保人超過了1.8億,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歲。

  我國連續15年穩坐全球製造業首位

  鄭柵潔表示,“十四五”以來每年製造業增加值都超過30萬億元,我國連續15年穩坐全球製造業“頭把交椅”,220多種主要工業品產量世界第一,中國不能造的越來越少、能造的越來越好。

  我國建成超過10億畝高標準農田

  鄭柵潔表示,“十四五”以來,我國的糧食、能源、產業、國防等安全基礎進一步夯實。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表示,糧食方面,我國建成了超過10億畝高標準農田,相當於黑龍江、河南這兩個排名前二的產糧大省土地面積的總和,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能源方面,我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力基礎設施體系,發電裝機容量佔全球三分之一,即便是在迎峯度夏、迎峯度冬等用能最高峯的時段,羣衆用能需求和生產生活需要都得到了有力保障。產業基礎方面,我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體系最完整的製造體系,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不斷提升,我們應對各類風險挑戰的底氣更足。國防實力和經濟實力同步提升,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戰略能力不斷提高。

  李春臨: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6軸7廊8通道”目前建成率已超90%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李春臨在國新辦發佈會上表示,“十四五”時期中國基建不斷跑出向心力和加速度。主動脈更暢通,比如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的“6軸7廊8通道”目前建成率已經超過90%,覆蓋了超過80%的縣,服務90%左右的經濟和人口,形成了橫聯東西、縱貫南北、通江達海的國民經濟主動脈。

  將堅持適度超前、不過度超前的原則 推進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邁上更高臺階

  李春臨表示,下一步我們將堅持適度超前、不過度超前的原則,持續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推進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不斷邁上更高臺階。

  周海兵:“十四五”以來每年城鎮新增就業穩定在1200萬人以上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周海兵表示,“十四五”以來,每年城鎮新增就業穩定在1200萬人以上,在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

  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9歲

  周海兵在會上表示,我國每千人口擁有的執業(助理)醫生數從2.9人增長到3.6人,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9歲。

  402種藥品新增進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

  周海兵表示,“十四五”以來,402種藥品新增進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醫保跨省結算更加便捷。高質量“一老一小”服務體系加快構建,全國護理型養老牀位佔比提高到64.6%,進一步爲失能失智老人照護剛需兜底。

  2024年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比“十三五”末增長5倍多

  周海兵表示,2024年,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3140萬輛,比“十三五”末的492萬輛增長5倍多。

  2021年以來我國外商累計對華直接投資額已超“十三五”期間總額

  周海兵表示,2021年至今年5月,外商累計對華直接投資4.7萬億元人民幣,超過了“十三五”期間總額。外資企業貢獻了中國1/3的進出口、1/4的工業增加值、1/7的稅收,創造了3000多萬個就業崗位。

  全國每3度電就有1度是綠電

  周海兵表示,我國已構建起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今年5月底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20.9億千瓦,比“十三五”末的9.34億千瓦,翻了一番多,現在全國每3度電就有1度是綠電。

  袁達:2021年至2024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爲86.4%

  國家發改委祕書長袁達表示,2021年至2024年,中國經濟保持了年均5.5%的較快增長速度,其中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爲86.4%,最終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56.2%,比“十三五”期間提高8.6個百分點。

  過去4年資本形成對中國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達30.2%

  袁達介紹,過去4年,投資積累的資本形成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爲30.2%。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充分發揮,更加註重補短板,利長遠。

  來源:新華社、央視新聞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凌辰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