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實是愣住了,看了好幾遍,這個數字絕對創造了中國汽車工業的奇蹟。”近日,在小米YU7發佈會之後的直播中,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提到YU7創下的訂單成績。
據瞭解,自6月26日小米YU7發佈後,市場反響極爲熱烈。據小米汽車官方信息,YU7開售3分鐘大定突破20萬臺,1小時突破28.9萬臺;開售18小時,小米YU7鎖單量突破24萬臺。成爲市場上最火爆的車型。
爲何經歷了種種風波之後,小米汽車依然能成爲“流量頂流”?對此,經濟學家、新金融專家餘豐慧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小米汽車在經歷輔助駕駛事故及車主退車事件後仍能保持銷量堅挺,主要得益於其精準的定價策略、強大的用戶基礎以及完善的生態系統。
承絡資本合夥人徐泯穗則對記者表示,YU7的火爆有下面幾個因素。第一,產品定位好。當其他品牌都在拼配置、空間、智能的情況下,小米通過外觀和優異的賽道成績,抓住了年輕人的審美和情緒價值。第二,小米長期主打性價比的形象,結合發佈會上反覆提及頂奢豪車的品牌,並和他們做對比,讓消費者感覺物有所值,情緒價值拉滿。第三,雷軍的個人魅力,他常年在各種場合打造了又嚴謹又有親和力,並且謙遜的形象,讓品牌和車型加分不少。
精準卡位25萬級市場
在競爭白熱化的新能源SUV市場,小米YU7的“出圈”離不開一張精準的定價牌。
在直播中,雷軍分享了小米YU7背後的故事。談及YU7定價過程,雷軍透露:“發佈會前一天彩排時,僅用5分鐘就敲定了最終價格。”儘管團隊對25萬元以上定價存在顧慮,但基於產品競爭力考量——全系標配激光雷達、700TOPS算力等高端配置,最終形成定價信心。
雷軍特別提到對市場競爭的預判:“發佈會前有三大擔憂:一是Model Y的市場統治力遠超預期,國產陣營多次衝擊未能撼動其地位;二是豪華高性能SUV這一細分形態能否被消費者接受;三是高配置帶來的成本壓力是否影響市場反響。”
據瞭解,小米YU7的標準版、Pro版、Max版三個版本車型分別定價25.35萬元、27.99萬元、32.99萬元。
從價格上來看,小米SU7三檔價格分別是21.59萬元、24.59萬元和29.99萬元,其中Pro和Max版本爲主銷車型,而YU7在配置比SU7提升不少的前提下,三個版本均比SU7貴3萬元左右,避免了內部競爭。
同時,小米YU7的第一競品是Model Y,在接近相同的配置下,續航更長、智能化配置更高的YU7,價格比Model Y便宜了1萬元。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對記者表示,小米YU7通過“硬件堆料+生態整合”實現差異化競爭。性能對標豪華品牌,但價格比Model Y低1萬元。這種策略精準卡位中高端市場,滿足消費者對高性價比的需求。
王鵬還表示,在定價與配置策略上,小米延續“堆料”策略,YU7全系標配高端配置,如雙電機四驅、空氣懸架等,但價格比同配置競品低3萬—5萬元。這種“高配低價”策略直接擊穿高端SUV價格底線,吸引價格敏感型消費者。
新智派新質生產力會客廳聯合創始發起人袁帥也有相同看法,他認爲,從定價策略來看,小米汽車延續了小米品牌一貫的高性價比路線。在當前新能源汽車市場,價格是消費者極爲關注的因素之一。
“小米YU7在保證產品具備先進配置與優質性能的前提下,制定了相對親民的價格。這種定價方式精準地切中了廣大消費者的心理,尤其是那些既追求科技感與高品質,又對價格較爲敏感的羣體。與同級別、同配置的競品相比,小米YU7的價格優勢明顯,使得消費者在購車時更傾向於選擇它,從而爲銷量的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袁帥表示。
此外,小米汽車銷量保持堅挺還是源於強大的用戶基礎。
“小米經過多年在智能手機等領域的深耕,積累了龐大且忠誠的用戶羣體。這些用戶對小米品牌有着高度的認同感和信任感,他們熟悉小米的產品風格和品質標準。當小米跨界進入汽車領域時,這部分用戶成爲了小米汽車最早的潛在客戶。他們對小米品牌的熱愛和期待,促使他們願意嘗試小米汽車,並且積極向身邊的人推薦。這種基於品牌忠誠度的用戶傳播,爲小米汽車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客源,有效抵禦了負面事件對銷量的衝擊。”袁帥表示。
“小米一貫的高性價比定位在汽車領域同樣適用,YU7的定價極具競爭力。同時,小米龐大的生態用戶羣體爲其汽車業務提供了天然流量池,這些用戶對小米品牌有較高忠誠度。”科方得智庫研究負責人張新原對記者表示。
張新原進一步表示,小米完善的智能生態體系也是重要優勢,車機互聯體驗也是其差異化賣點。
小米YU7成市場“鯰魚”?
記者注意到,由於YU7訂單“爆單”,有市場消息稱,多家車企推出“截和”小米YU7訂單的策略,從側面也印證出小米YU7或將成爲市場“鯰魚”。
數字經濟學者、壹通數字技術首席公關官羅富國對記者表示,從行業角度看,YU7的出現是對智能汽車市場格局的又一次衝擊。其高性價比和強大智能配置,讓傳統車企和新勢力品牌感受到競爭壓力,不得不審視自身產品策略和定價體系。
袁帥表示,SU7的成功已經讓行業看到了小米汽車的創新能力和市場潛力,而YU7的推出則是在此基礎上的一次全面升級和拓展。它在設計、性能、科技配置等方面都有了顯著提升,爲消費者帶來了全新的選擇。其上市不僅加劇了市場競爭,促使其他品牌加快產品迭代和創新步伐,還推動了整個行業向更高品質、更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從這個角度看,小米YU7無疑是繼SU7之後對行業的又一次強烈衝擊波。
王鵬則認爲,YU7的發佈直接衝擊25萬級新能源SUV市場,劍指比亞迪宋PLUS、特斯拉Model Y、理想L7等熱銷車型。其高性能、高配置和低價格組合,迫使競品加速技術迭代和價格調整,如小鵬G7預售價下探至20.99萬元,智界推出限時補貼等。
那麼小米汽車是否已走出此前的陣痛?對此,餘豐慧對記者表示,雷軍通過返場直播直接回應YU7上市當晚訂單數據驚人,這標誌着小米汽車正從過去的挑戰中恢復過來,重新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和支持。爲了持續保持優勢,小米汽車需要不斷優化生產流程,縮短交付週期;加強研發投入,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同時,深化與用戶的互動,傾聽用戶反饋,快速響應市場需求變化,確保產品和服務始終處於領先地位。
張新原表示,雷軍的返場直播和YU7的亮眼訂單數據確實顯示小米汽車正逐步走出危機。後續小米汽車需要重點關注三個方面:一是提升產能和交付能力,避免因交付問題流失客戶;二是持續優化智能駕駛等核心技術,確保產品競爭力;三是深化汽車與手機、家居等生態產品的聯動,強化差異化優勢。此外,還需加強用戶運營,通過OTA持續提升用戶體驗。
袁帥對記者表示,後續小米汽車若想持續保持優勢,需在多方面發力。在技術研發上,要不斷加大投入,提升自動駕駛、電池技術等核心領域的水平,確保產品始終保持技術領先。產品質量是生命線,要建立嚴格的質量管控體系,從零部件採購到整車生產,每一個環節都要嚴格把關,杜絕質量問題再次出現。售後服務方面,要進一步完善服務網絡,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讓消費者在購車和使用過程中無後顧之憂。此外,繼續深化生態建設,加強與其他智能設備的互聯互通,打造更加完善的智能出行生態,爲消費者提供全方位的智能生活體驗。通過這些舉措,小米汽車有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持續保持領先地位,實現長遠發展。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報)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