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脈衝刺港股IPO,專注於醫療AI,三年虧7.6億元

格隆匯
07-09

今天對於港交所而言頗具歷史意義。

5家IPO公司齊聚港交所敲鑼,分別是藍思科技、極智嘉、訊衆通信FORTIOR峯岹科技)和大衆口腔

港交所上一次這麼熱鬧還是2018年7月12日,當時有8家公司同時敲鑼,此後經歷潮起潮落,7年後的今天又重現了5鑼齊響的盛況。

最近港股醫療板塊持續高溫,新股也不例外,今天上市的大衆口腔早盤一度衝高近35%;下午開盤後,恆瑞醫藥港股直線拉昇,最高漲超18%,作爲一家市值超4000億港元的龍頭公司,這一走勢着實驚到了不少投資人。

與此同時,近期又有一家專注於醫療AI的公司正在衝擊港股IPO。

格隆匯獲悉,近期,微脈公司(簡稱“微脈”)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由招商證券國際和德意志銀行擔任聯席保薦人。

醫療AI具有一定的需求場景,但是行業參與者衆多,尤其是面臨一些互聯網巨頭的競爭,微脈經過10餘年的發展,目前尚未實現盈虧平衡,且面臨較大的現金流壓力。

01

專注於AI全病程管理服務,百度、IDG押注

微脈的總部位於浙江杭州,其歷史可以追溯至2013年,當時微脈技術註冊成立,目前是公司的主要營運實體之一。2019年10月,微脈互聯網醫院在中國成立。

公司的創始人是裘加林,截至2025年6月20日,裘加林間接控制公司24.35%的投票權,構成公司的單一最大股東。

裘加林目前擔任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首席執行官,他今年47歲,2011年6月獲得浙江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2023年6月獲得中國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高級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裘加林在企業管理及互聯網醫療行業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創業之前,他曾在ST銀江(股票代碼:300020)任職,先後擔任首席運營官及醫療業務負責人等職務。

2015年9月至2024年12月,微脈完成了六輪融資,主要投資機構包括千驥資本、源碼資本、微光創投、元璟資本、百度資本、IDG資本等。

在2024年12月的D+輪融資中,公司的投後估值爲5.59億美元,約40億元人民幣。

微脈是一家專注於人工智能(AI)全病程管理服務的公司,其健康管理方案主要通過小程序或微脈APP交付。

目前,傳統就醫流程存在較多的痛點。例如,醫院擅長於疾病急性期干預,而這往往只是病人健康及康復之旅的開始。

而在治療之後,患者還將面臨藥物依從性、病情監測、生活方式調整等種種問題,卻苦於沒有專業的解決途徑。

微脈的業務主要是針對上述痛點來展開。

公司利用技術、數據及CareAI,開發了一套標準化的健康管理方案,涵蓋超過1000種疾病,與國內157家醫院合作;

服務的內容包括治療安排與預約、用藥管理、康復指導、複診協調、營養指導、家庭護理服務及遠程監護等。

全病程管理服務模式,來源:招股書

微脈開發了專有AI平臺— CareAI,這是公司服務交付的關鍵。其採用M.A.S.及MoM方法進行企業AI部署,利用預訓練大語言模型的最新發展檢測及識別特定醫療相關請求,並將其分配給最合適的智能體,該統一系統通過分析傳入的問詢,動態調配最優模型組合。

當然,作爲一家醫療互聯網企業,微脈既享受了流量帶來的收益,也要承擔相應的風險。未來,如果與公司合作的醫療專業人員行爲失當或錯誤,負面評論一旦被網絡傳播,將可能損害公司的品牌、聲譽及公衆形象。

02

三年累計虧損7.6億元,面臨較大的現金流壓力

微脈的商業模式鏈接了醫院、醫生、患者,以及藥企、保險公司等。

體現到收入結構上,全病程管理業務是公司的核心收入來源,2024年,這塊業務的收入爲4.7億元,佔比72%;醫療健康產品銷售收入佔比19.4%,保險經紀服務佔到8.6%。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分銷的醫療健康產品均由第三方藥企生產,並以其原有品牌名稱而非“微脈”品牌銷售。

過往,微脈的全病程管理服務主要專注於產科,並逐漸擴展至生殖健康、婦科、兒科、不孕不育科及輔助生育,以及與懷孕相關的疾病及併發症。

按業務類型劃分的收入明細,來源:招股書

在全病程管理和藥品銷售業務的拉動下,微脈的收入整體有所增長。

2022年、2023年、2024年(報告期),公司的收入分別爲5.12億元、6.28億元、6.53億元,毛利率分別爲17.2%、18.9%及19.9%。

儘管收入在增長,但是微脈仍在虧損。報告期內分別產生虧損淨額4.14億元、1.496億元、1.93億元,三年累計虧損7.6億元。

虧損主要源於:1、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2、較高的銷售及分銷開支。

如果拋開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僅從經營性業務的角度來看,報告期內,微脈的經調整虧損淨額分別爲2.33億元、9910萬元、3020萬元。

此外,在上述因素的影響下,截至2022年1月1日,微脈已產生累計虧損12.85億元。

截至2024年年底,公司賬面的負債淨額爲19.59億元。如果公司能夠成功上市,優先股將轉爲普通股,負債淨值將大幅減少。

關鍵財務數據,來源:招股書

由於持續虧損,公司的經營性現金流持續爲負,截至2024年年底,公司賬上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3614萬元,考慮到公司仍未盈利,如果不能及時上市融資,將面臨較大的現金流壓力。

03

面臨京東健康平安好醫生等巨頭的競爭,微脈的市場份額爲0.71%

今年以來,創新藥和醫療AI是醫藥行業最受關注的子領域,微脈正處於醫療AI這一分支。

中國醫療體系主要由三類提供商組成:醫院、基層醫療機構及其他醫療機構。

目前,醫院是該體系的基石,截至2024年底,全國共有約39000家醫院正在運營。中國的醫院可進一步分爲公立醫院及民營醫院,其中,公立醫院的患者就診量佔2024年醫院患者就診總量的8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醫療體系長期以來一直面臨醫療資源短缺的挑戰。中國的醫師密度僅爲每千人2.7名醫生,遠低於加拿大和意大利等國家,而這些國家的醫師密度超過每千人5名醫生。

由於資源短缺,中國醫療體系歷來側重於急性治療,而對長期健康管理的重視程度較低。

患者通常僅在症狀嚴重時才尋求醫療協助,導致早期干預有時被延誤甚至錯過。

全病程管理服務則可以提升醫療行業的效率,以應對醫務人員的工作負荷壓力及人手短缺的問題。全病程管理透過AI及數字技術,配合專責服務團隊,可以提高診斷效率、患者複診率及整體護理質量。

受上述未滿足需求推動,中國的全病程管理市場由2020年的163億元飆升至2024年的614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爲39.3%。到2030年,該市場預計將達到3654億元,2024年至2030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爲34.6%。

中國全病程管理市場規模,來源:招股書

目前,中國的全病程管理市場仍處於起步階段。儘管中國已有上百家市場參與者,但大多數參與者的業務規模有限,且僅在有限的地理區域或醫療專科開展業務。

就收入而言,微脈2024年在中國全病程管理市場排名第三,市場份額爲0.71%。行業內的主要參與者包括京東健康、平安好醫生、微醫、鎂信健康等。

總體而言,醫療AI具有一定的需求場景,但是行業參與者衆多,尤其是面臨一些互聯網巨頭的競爭,微脈經過10餘年的發展,目前尚未實現盈虧平衡,毛利仍不足以覆蓋銷售費用和研發費用,且面臨較大的現金流壓力。未來,公司能否提高運營效率,實現扭虧,格隆匯將保持關注。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