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擬依據港交所第18C章上市的特專科技公司,正式踏上港股IPO征程。
近日,工業機器人廠商——浙江翼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翼菲科技”)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說明書,計劃登陸港交所主板。
2025年堪稱機器人企業的“港股IPO年”,翼菲科技只是其中一分子。據財華社統計,今年以來已有臥安機器人、埃斯頓、雲跡科技、樂動機器人、斯坦德機器人等10家企業遞交招股書,覆蓋機器人產業鏈上下游,賽道熱度持續升溫。
智能機器人產業方興未艾,上市熱潮下,風口與陷阱並存,企業正站在“危”與“機”的十字路口。
清華博士攜機器人IPO
翼菲科技成立於2016年,翼菲科技是一家專注於工業自動化及機器人技術的高科技企業,致力於爲製造業提供智能化、柔性化的自動化解決方案.
公司核心業務涵蓋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自動化生產線集成等領域,在3C電子、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等行業具有廣泛應用。
翼菲科技的自動化解決方案在工業場景中的功能較多,包括上下料、分揀、取放、包裝、視覺檢測、組裝及塗膠系統等。例如,其晶圓搬運機器人具備高潔淨度、高穩定性及高負載能力,發揮出的作用不言而喻。
翼菲科技的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張賽,是一位“學霸型”企業家。年僅41歲的他,擁有清華大學熱能工程學士學位、哥倫比亞大學機械工程理學碩士學位,以及清華大學先進製造工程博士學位。
在加入翼菲科技之前,曾在震雄(00057.HK)旗下位於深圳的機械公司待了5年(2007年至2012年),主要擔任CPS 推广部高級工程師。
2012年,在離開震雄機械之後,張賽成立了翼菲科技,並拉來震雄機械工程研發部的張子超(現爲公司執行副總裁)及劉盤偉(現爲公司監事會主席及生產部經理),成功開發第一個並聯機器人樣機。
2019 年,翼菲科技推出 SCARA 機器人;2020 年,公司年度新增訂單首次突破2億元;2021 年,斬獲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殊榮;2022年,晶圓搬運機器人成功面市。
伴隨翼菲科技在技術突破與業務拓展上的里程碑式進展,張賽個人亦榮譽加身,同時企業持續獲得資本市場的廣泛關注。
2020年,張賽入選《財富》中國“40位40歲以下商界精英”榜單;2023年,他又榮獲“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獎”及“泰山產業領軍人才”稱號。
這位清華博士創辦的企業備受資本青睞。自成立至今,翼菲科技已完成多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超過6億元(單位人民幣,下同)。公司的投資者包括佳士科技(300193.SZ)、沖天智能、清控銀杏、國科盈峯及峯瑞基金等。
今年5月完成Pre-輪融資後,翼菲科技的估值達到36.04億元。
翼菲科技所處的行業是輕工業機器人及解決方案領域,該行業市場集中度高度分散。資料顯示,按2024年收入計,翼菲科技是中國專注於輕工行業的工業機器人及相關機器人解決方案供應商中排名第五的國內企業,市場份額僅1.2%。
藍海市場下的挑戰
全球製造業正加速向智能自動化轉型,對工業機器人及相關機器人解決方案的需求正急劇上升,行業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
資料顯示,預計至2029年,中國輕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438億元,2025年至2029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爲16.3%。
翼菲科技喫到了行業紅利,其服務的直銷客戶數量由2022年的69名增長至2024年的275名,這些客戶涵蓋了消費電子、汽車零部件與新能源、醫療健康、快消品及半導體領域。收入方面,公司的收入由2022年的1.62億元增至2024年的2.68億元,複合年增長率達28.5%。
雖然尚處於起步期,翼菲科技在出海方面取得了成效,其業務覆蓋全球20餘國(包括歐洲、北美、拉丁美洲及東南亞),2024年海外收入2545.7萬元(佔比9.5%),公司未來計劃通過IPO資金進一步擴大海外網絡。
由於商業化落地難度大、成本居高不下、收入規模有限,具身機器人企業普遍陷入虧損、現金流緊張、應收賬款高企等困境,翼菲科技也不例外。
招股書披露,2022年至2024年,翼菲科技年內虧損分別爲5755.3萬元、1.11億元和7149.5萬元,三年累計虧損約2.4億元,盈利能力仍待提升。
此外,翼菲科技的應收賬款問題日益突出。截至2024年末,公司貿易應收款項及應收票據總額達1.38億元,相比2022年末的不到3000萬元,增長顯著,顯示出公司回款壓力加劇。不僅如此,公司的應收賬款週轉天數不斷上升,從2022年的46天延長至2024年的120天,回款效率大幅下滑,這對公司的現金流表現造成不利影響。
運營數據方面,翼菲科技直銷客戶部分關鍵指標表現不佳。
數據顯示,儘管公司直銷客戶數量持續增長,但平均直銷客戶價值和直銷客戶的平均交易價值卻逐年大幅下降。其中,平均直銷客戶價值在2024年爲94.38萬元,相較於2022年下降了近6成。
此外,公司直銷客戶的淨收入留存率也表現不佳,2022年尚有95.1%,但2024年降至86.8%,反映出公司客戶流失或降級加劇。
總結
在機器人產業加速發展的浪潮中,翼菲科技的IPO無疑是一次關鍵的“突圍戰”。
然而,面對盈利能力不足、現金流緊張和客戶流失等多重挑戰,其上市之路並非坦途。資本市場從不缺故事,缺的是可持續的商業價值。翼菲科技能否藉助IPO實現逆勢翻盤,仍需時間檢驗。
對於投資者而言,這不僅是一場關於技術的賭注,更是一場關於商業落地能力的考驗。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