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有用戶在黑貓投訴平臺反映,在同道獵聘(06100)旗下的獵聘網購買簡歷代投服務後,實際未獲得任何面試機會,與平臺宣傳的 「高效匹配、增加面試幾率」 嚴重不符,申請退款卻未得到正面回應。
這一投訴並非個例,近期獵聘網頻現服務質量爭議:購買會員後遭遇人選不匹配、推薦簡歷缺失,客服解決不力;更有用戶遭遇盜號鏈接、虛假招聘詐騙,平臺對舉報處理滯後。
適值求職旺季,作為中高端人才招聘平臺,獵聘網面臨的信任危機再被爆出。而在上述爭議背後,同道獵聘的經營承壓。2024年年報數據顯示,同道獵聘企業服務收入同比下降12.9%、企業客戶數量減少5.7%,營收下滑8.82%,與競品差距拉大,陷入增長瓶頸。 (詳見財中社《穩健到掉隊:同道獵聘陷「投入恐懼症」》)
防不勝防的招聘陷阱
這已經不是獵聘第一次遭遇輿論危機。
2024年,多起利用獵聘平臺實施的刷單詐騙案件浮出水面。有求職者在獵聘App上看到心儀崗位後,主動添加所謂的HR微信,卻被以 「入職考覈」 為由誘導下載 「上班打卡」 App參與刷單任務。
據公開報道,一名求職者在獵聘上看到崗位信息後添加「HR」微信,對方以「線上試聘」為名要求下載「大衆」App執行任務,導致其轉賬 60 萬元後血本無歸。

2025年2月24 日,又有用戶在「脈脈」上爆料,稱在獵聘篩選簡歷時收到候選人發來的盜號鏈接,登入後微信出現異常登入提醒,向獵聘舉報後,平臺卻以 「證據不足」 為由未作處理。


《財中社》還關注到,多名網友同樣在網上爆出了自己在獵聘網上的「被騙」遭遇。大致經過是,網友在經過筆試和麪試後,所謂的「HR」以試工考覈為由,給當事人發送了一個鏈接,讓其安裝所謂的「辦公軟件」。不過,上述幾名網友警惕性較高,重新登入獵聘網站後,發現該崗位已經顯示停止招聘。
從服務承諾與實際效果脫節,到成為詐騙分子的 「引流工具」,再到對安全風險的處理滯後,獵聘網的信任基石正被持續侵蝕。儘管2021年施行的《網絡招聘服務管理規定》已明確平臺需履行信息審核、用戶權益保障等義務,但從頻發的投訴與案件來看,這些規定在落地層面仍存在明顯漏洞。而隨着註冊用戶規模持續擴大,獵聘網對信息真實性的把控能力與用戶對安全保障的需求之間的矛盾,正愈發尖銳。
增長瓶頸:企業服務外缺乏「第二曲線」
獵聘的發展正陷入瓶頸,與Boss直聘(02076)的差距不斷拉大。
同道獵聘財報顯示,2024年營收20.81億元,較2023年22.82億元下降8.82%。這一下滑主要受宏觀經濟環境與市場競爭加劇影響,其中作為收入核心的B端企業服務收入減少2.6億元,企業客戶數量也降至6.79萬家,同比下降5.7%。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BOSS直聘同期付費企業客戶數達610萬,同比增長17.3%。
從業務結構來看,獵聘長期高度依賴企業客戶,2021-2024年企業服務收入佔比始終維持在80%以上,2023年佔比更是高達88.6%;2024年略微下降,佔比仍有84.6%,企業服務作為獵聘營收支柱的地位從未動搖。但面對當前困境,業內人士認為獵聘當下似乎缺乏行之有效的應對之策。
需要指出的是,在BOSS直聘營收大幅領先、持續加碼投入的背景下,獵聘卻選擇大幅壓縮運營成本。財報數據顯示,BOSS直聘2024年研發投入18.16億元,同比增長17.6%,僅研發投入一項,已接近同道獵聘2024年整體營收。
2024年,獵聘的銷售及營銷開支、一般及行政開支和研發開支均出現雙位數下滑,幅度分別為16.0%、17.0%及15.7%,費用合計減少近3億元,這主要源於人力成本的削減。截至2024年末,同道獵聘員工總數從2023年末的5165人銳減至4122人,一年間減少1043 人;該人數規模,與BOSS直聘的招聘信息審核人員大致相當。
收縮降本策略雖為同道獵聘貢獻短期利潤增長,卻嚴重動搖了用戶信任及業務根基。資本市場選擇用腳投票,同道獵聘股價較 2018年上市初期36港元/股高位「斷崖」式縮水90%,2025年7月8日收盤價僅為3.55港元/股。
當然,與企業端的低迷略有不同,同道獵聘的C端業務呈現增長態勢。2024年,平臺個人用戶註冊量達1.06 億人,同比增長11.1%;個人收入3.18億元,同比增長 23.1%。這也折射出人才市場的變化:企業在降本增效中不斷提高招聘要求,使得個人用戶對專業招聘服務的需求持續上升。
但從市場競爭格局來看,獵聘的核心競爭力正受到多方擠壓。在中高端人才招聘領域,由於需求與宏觀經濟波動相關性較高,當前整體承壓,且企業對中高層管理人才的需求愈發精準。 而獵頭公司憑藉對細分行業的深入研究、定向尋訪能力及專屬人才資源庫,能更高效地滿足企業需求。相比之下,獵聘的招聘模式顯得過於寬泛,精準度不足。
至於助力BOSS直聘快速增長的基層員工及藍領崗位招聘市場,招聘企業更傾向藉助外包公司的現成員工儲備,或通過工頭、工長等熟人網絡引薦,以降低成本和風險,獵聘在此領域缺乏優勢,更難以與BOSS直聘競爭。
C端收費模式效果不佳
業內人士指出,企業招聘作為涉及人力、時間、成本的系統工程,對獵聘這類專業服務的需求具有剛性,但中高端人才在求職時更依賴自身實力和人脈資源,對平臺付費服務的依賴度較低。這種供需兩端的結構性矛盾,進一步加劇了獵聘的發展困境。
為扭轉發展頹勢,獵聘試圖通過優化收入結構推動轉型。在個人端,其加大了產品創新力度,2024年在AI領域投入超2 億元,推出AI 面試助手、職業規劃AI 診斷工具等C端產品,期望藉此提升用戶體驗,增強個人用戶的粘性與付費意願。然而,這些舉措目前對獵聘營收的拉動效果有限,企業服務收入下滑的趨勢未能得到逆轉。
在個人用戶端,付費服務的推廣同樣面臨不小挑戰。當下個人求職者可選擇的免費求職渠道繁多,對平臺付費服務的接受度普遍較低。求職者小琳就向《財中社》反映,如今的招聘網站,除了美化簡歷,其他額外服務幾乎都要收費,比如讓個人簡歷在 HR面前優先展示。由於沒有購買該類服務,她看中的很多崗位投出簡歷後都石沉大海。
此外,小琳還在獵聘遇到過崗位匹配度極低的情況。一些標註為管理崗的職位,實際接觸後發現是銷售崗,這讓她滿心疑惑。《財中社》瞭解到,不少求職者都在招聘網站上遭遇過 「高薪低門檻」 的虛假職位信息。
一位資深獵頭向《財中社》坦言,招聘網站的核心競爭力,歸根結底在於能否提供充足且優質的崗位資源。當市場無法供給足夠多的崗位時,會直接導致兩個後果:用戶體驗下滑,以及企業付費意願降低。
如今的獵聘,正深陷 「既無力挽回中高端市場失地,又錯失藍領下沉增量」 的僵局中,留給獵聘創始人戴科彬重振旗鼓的時間還有多少?
(文章來源:財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