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元助聽器正偷走1.2億老人的聽力 其實就是劣質擴音器

金融界
07-09

近日,一則“129元‘智能助聽器’讓母親聽力惡化30%”的新聞登上熱搜,引發公衆對低價助聽器市場亂象的強烈關注。調查發現,市面上至少15款標榜“智能降噪”的廉價助聽器,實爲無醫療器械資質的劣質擴音器,甚至存在“一證多用”的荒唐現象——四款不同品牌的“601耳背式助聽器”竟共用同一註冊號,價格卻從98元到304元不等。

專業檢測顯示,健康人聽力範圍約爲20Hz~20kHz,優質助聽器頻響需覆蓋50Hz~8000Hz以還原言語高頻(如“s”“sh”等輔音),而劣質產品頻響多侷限在200Hz~4000Hz,導致高頻聽力補償不足。行業專家警告:“長期使用此類產品,老人聽覺中樞對高頻信號的識別能力會退化,聽力衰退速度可能加快。”

更嚴峻的是降噪性能缺陷。優質助聽器降噪率普遍超60%(高端機型達85%),而低價產品不足30%。美國聽力學學會(AAA)研究指出,無降噪功能的助聽器會迫使老人持續調高音量,內耳毛細胞因過度疲勞加速損傷,聽力下降速度可達正常情況的2-3倍。“這些產品就像‘聲音攪拌機’,把噪音和語音一起放大灌進耳朵。”

調查發現,部分南方代工廠憑藉一張二類醫療器械註冊證,爲數十個電商品牌貼牌生產“孿生”助聽器。這些產品外觀雷同、性能低劣,售價卻相差數倍。監管漏洞使亂象叢生:關鍵指標檢測缺失,違法成本極低——商家因虛假宣傳被罰5萬元,但其暴利可達300萬元。

諷刺的是,儘管質量問題頻發,百元助聽器退貨率卻不足5%。老人往往忍耐不適,等發現聽力嚴重受損時已無法挽回。此外,電商平臺上充斥未經專業培訓的“驗配師”,進一步加劇風險。

責任編輯:櫟樹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