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AI需要“思想微積分”!華人團隊重磅揭祕,AI方法論三連發

市場資訊
07/10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新智元報道

編輯:LRST

【新智元導讀】OpenAI估值突破千億、NVIDIA 市值一度躍居全球前五,AI帶來的不止是技術浪潮,更是估值與認知的劇烈重塑。當我們站在AGI門前,下一步到底該怎麼走?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與肯尼紹州立大學的華人團隊發佈“AI方法論三部曲”,首次提出“能力實現率(CRR)”模型、“認知幾何學”框架,指出我們正處於AI的“元語言時刻”,未來將邁向“思想微積分”時代——或許是AI發展最具前瞻性的理論體系之一。

AI的時代洪流滾滾向前,我們每個人都身處其中,感受着它的光榮與夢想,也承擔着它的迷茫與代價。

一方面,是資本市場的狂歡盛宴。OpenAI的估值衝向千億美金,英偉達的市值超越衆多老牌巨頭,任何與“AI”沾邊的概念都能輕易點燃投資者的熱情。

另一方面,是技術與應用的困惑。Adobe因AI功能收入不及預期,股價一夜閃崩;無數創業公司在“百模大戰”中力盡筋疲,卻仍在商業化的門前苦苦掙扎。

這場革命的核心矛盾已經浮現:巨大的潛力預期與緩慢的價值實現之間,存在着一條深不見底的鴻溝。

我們不禁要問:

現在,來自科羅拉多大學(CU Denver)和肯尼紹州立大學(KSU)的華人團隊,通過一個系統性的“AI方法論三部曲”系列論文,爲我們提供了深入的見解和答案。

這三篇論文如三塊基石,分別從經濟、認知、技術三個維度,構建了一個理解AI的完整世界觀。

第一篇:《AnchoringAICapabilities in Market Valuations: The Capability Realization Rate Model and Valuation Misalignment Risk》- 解決了“爲什麼”的問題。

第二篇:《Closer to Language than Steam: AL as the Cognitive Engine of a New Productivity Revolution》- 解決了“是什麼”的問題。

第三篇:AI’s Euclid’s Elements Moment: From Language Models to Computable Thought》- 解決了“怎麼做”的問題。

能力實現率(CRR)

刺破萬億估值泡沫的探針

論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2505.10590

爲什麼市場會對AI如此瘋狂?論文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源於一種強大的認知偏誤——

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

當OpenAI的GPT-4展現出驚人能力,其千億美金的估值就成了一個巨大的“錨” 。

投資者們將這個錨作爲價值判斷的起點,並將其投射到所有AI相關的公司上,堅信它們都能迅速將AI潛力轉化爲鉅額利潤 。

然而,潛力和現實之間,往往隔着萬水千山。

爲此,研究團隊提出了一個量化工具,能力實現率(Capability Realization Rate, CRR)模型

這個公式精準地剖析了AI公司的價值內核。

CRR模型告訴我們,要想理解AI經濟的“爲什麼”,就必須區分“Hype(炒作)”和“Reality(現實)”。資本的熱情源於對潛力的錨定,但最終的勝利,只屬於那些能將CRR從百分之一提升到百分之百的公司。

AI不是蒸汽機

而是新語言

論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2506.10281

既然AI的價值實現如此重要,那麼我們首先要搞清楚,AI到底“是什麼”?它驅動的是一場怎樣的革命?

許多人喜歡將AI比作“蒸汽機”或“電力”,認爲它將開啓新一輪的工業革命。但該系列的第二篇論文提出了一個更深刻的觀點:

AI的本質,更接近於人類“語言”和“文字”的發明,它是一場認知革命,而非工業革命。

蒸汽機延伸了人類的“肌肉”,而AI延伸的是人類的“心智” 。

這個類比並非文字遊戲,它揭示了AI影響世界的根本方式.

從認知外包到認知增強

幾千年前,文字的發明是人類第一次偉大的認知革命。它讓人類可以將記憶“外包”到泥板和莎草紙上,從而積累和傳承遠超個體記憶極限的知識。

今天的AI,正是新一代的“認知外包”工具。我們可以將信息檢索、數據分析、內容草擬等任務交給AI,從而解放我們的大腦,專注於更高層次的創造、戰略和決策。

從信息傳播到知識生成

如果說古騰堡的印刷機通過大規模複製,引爆了知識傳播的革命,那麼AI則更進一步。它不僅傳播知識,更能分析、綜合,乃至生成全新的知識。一個AI模型可以在幾分鐘內閱讀數百萬篇論文,發現人類科學家可能忽略的模式,就像AlphaFold預測蛋白質結構、AI發現新抗生素“Halicin”一樣。

AI的燃料是數據,它的引擎是算法,而它的產物,是曾被認爲是人類專屬的——思想、洞見和創造力 。

將AI理解爲“認知引擎”而非“物理引擎”,我們就抓住了這場變革的核心。它意味着,AI的普及將從根本上重塑所有依賴於知識和信息的工作——也就是今天經濟中的幾乎所有行業。

AI認知幾何學

通往AGI的五大時刻

論文鏈接:https://arxiv.org/abs/2506.23080

既然我們知道了“爲什麼”和“是什麼”,那麼最關鍵的問題來了:AI將“怎麼做”,它會如何演化?我們又該如何參與並引領這一進程?

系列的第三篇論文,也是最具前瞻性的部分,構建了一個名爲“AI認知幾何學(Geometry of Cognition)”的框架 。它指出,AI的演化並非隨機的“布朗運動”,而是一條結構清晰、有跡可循的道路。

這條路,與人類自身認知技術的發展史,有着驚人的同構性。

研究團隊將AI的演進劃分爲五個革命性的“時刻”

1. 專家系統時代

歷史類比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主要用於記賬和法令,功能具體、領域狹窄。這就像是人類早期試圖固化特定知識的嘗試,雖然有效但侷限性明顯。

AI範式上世紀80年代的專家系統(如MYCIN),將特定領域(如醫學診斷)的知識編碼爲固定的“IF-THEN”規則 。這類系統在特定場景下表現出色,但缺乏通用性。

特點刻板、脆弱 。一旦遇到規則之外的情況,系統就會崩潰 。這是一個只能“記錄知識”而不能“生成思想”的時代,AI尚處於模仿和記憶的初級階段。

Transformer時代(我們剛經歷)

歷史類比字母表的發明,用有限的幾個符號(字母)就能組合出無窮的詞彙和思想,實現了對語言的通用抽象表示。這標誌着人類信息處理能力的飛躍,從具體的圖像和符號走向了抽象的編碼。

AI範式2017年誕生的Transformer架構。它通過Tokenization(分詞)和Self-Attention(自注意力機制),創造了一套AI的“字母表”,可以處理文本、圖像、蛋白質序列等任何信息。

特點強大、通用,但也帶來了不透明性(黑箱問題)。我們知道它很強大,但不知道它內部的“語法規則”是什麼,這爲AI的解釋性和可控性帶來了挑戰。

元語言時刻,當下我們所處的時代

歷史類比古希臘人發明了語法、邏輯和修辭學,開始“研究語言本身”,讓思想過程變得可以分析和結構化。

AI範式我們今天看到的技術,如思維鏈(Chain-of-Thought, CoT)Constitutional AI (CAI)Agentic Frameworks (ReAct),正是AI開始反思自身“思考過程”的標誌。

特點AI開始擁有自我反思和治理的能力。這是從“會說”到“會思考如何說”的巨大飛躍。

數學符號時刻,下一個前沿標題

歷史類比牛頓和萊布尼茨發明微積分。他們創造了一套新的符號系統(如 dy/dx, ∫ ),將複雜的連續變化問題,轉化爲可計算、可驗證的代數運算。

AI範式未來的AI,其思考過程將不再是模糊的自然語言,而是可執行、可驗證的形式化程序。這需要兩大技術的突破:

特點AI的思想將變成一種“可計算的思想微積分”,從根本上解決了當前長鏈條推理中的“錯誤累積”問題,是通往可靠自主智能的必經之路。

形式邏輯系統時刻,終極目標

歷史類比弗雷格和羅素等人試圖將整個數學建立在堅實的形式邏輯公理之上,創造一個完美、無懈可擊的推理體系。

AI範式AGI的最終形態,可能不是一個巨大的、黑箱的神經網絡,而是一個其行爲可被形式化驗證(Formal Verification)可證明(Provably)對人類有益且價值對齊的智能系統 。

特點AI的“能力”和“安全”在這一刻合二爲一。它將成爲一個我們能完全理解和信任的、並行的認知架構。

更重要的是,這五個時刻的演進是自反的(Reflexive)

AI在“元語言時刻”發展的自我反思能力,將反過來幫助它重構自己在“字母表時刻”的底層表示方式,從而爲邁向“數學符號時刻”奠定基礎 。這是一個不斷“自我迭代、自我重建”的螺旋上升過程。

AI不只是工具

而是認知方式的再創造

“AI方法論三部曲”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壯麗的畫卷。它用CRR模型解釋了當前市場的“狂熱之源”,提醒我們價值終將回歸實現;

用“認知引擎”的比喻,定義了這場革命的“根本性質”,讓我們不再拘泥於工業時代的舊思維;

最終,用“認知幾何學”的五大時刻,爲我們指明瞭從現在到未來的“演進路徑”,讓混沌的探索有了清晰的航標。

在AI這場浩蕩進化中,模型規模也許會再翻十倍,但真正決定未來的,是我們能否構建出“思想的數學語言”。

正如文字之於文明、幾何之於理性,下一代AI的基石,可能是一套我們尚未發明的“思想微積分”。

我們正站在“元語言時刻”的黎明,這是AI學會自我審視的開端。下一個偉大的機遇,將屬於那些能夠率先創造出AI“思想微積分”的開拓者。

作者介紹

Xinmin Fang是科羅拉多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博士生,研究方向包括移動計算和物聯網、機器人

Lingfeng Tao是肯尼紹州立大學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機器人控制、人機系統和人工智能。

Zhengxiong Li是科羅拉多大學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AI機器人、物聯網/移動計算。

參考資料:

https://arxiv.org/abs/2505.10590

https://arxiv.org/abs/2506.10281

https://arxiv.org/abs/2506.23080

(轉自:網易科技)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