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作者:冉學東
今年銀行股代替了長期國債。
去年長期國債漲瘋,今年它們休息了,長期國債從今年2月開始調整,到目前基本是一個持平的水平,等於今年入市的投資者,在國債市場打了個平手。
但是銀行股卻相反,2025年至今沒有一家銀行企業出現下跌,全部都是在上漲。今年有18家銀行先後創出歷史新高。有16家銀行漲幅超過20%,有32家銀行漲幅超過10%。國有大行工農中建全部創歷史新高。申萬銀行指數近一年漲幅爲35.49%,位列行業第11位;近兩年漲幅爲52.11%,位列行業首位。
由此看,今年銀行股上漲的邏輯和去年長期國債上漲的邏輯是一致的,由於經濟下行壓力大,好的資產難覓,人們更傾向於高分紅的行業,長期債券的利息更高,相對風險較低,所以資金進入長期債券。
去年以來降準降息預期濃厚,央行停止了國債買賣,形成預期差,導致今年長期債券在前半年市場處於調整和波動中。投資者只能尋找具有相同資質的替代性資產,銀行股的高分紅能夠替代長期債券的高利率,而穩定的股價更類似於長期債券。
投資長期債券的資金和購買銀行股的資金是一樣的。保險資金是購買長期債券的主力。前幾年主要配置地方城投債、房地產債券後來轉移到長期債券,今年以來長期債券調整,他們盯上了銀行,銀行股有高分紅,能夠覆蓋他們的保費負債成本,銀行股甚至是政府信用。目前據長江證券研究所數據,截至2025年一季度,整個險資機構持有國內A股銀行企業市值高達2657.8億元,在其重倉行業配置中佔比高達45.05%,遠遠領先其他行業。
政策對保險資金購買銀行股也是一個重要推手,《保險資金運用管理辦法》修訂後,保險投資權益類資產的風險因子放寬,並可以使用OCI等模式對長期持有的權益資產進行成本計價,後者推動險資對銀行股的配置需求激增,僅2025年上半年,保險業內至少已有5次舉牌銀行股的記錄。
公募基金購買銀行股,也有政策推手。5月7日,證監會發布《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提到基金經理的考覈,對3年以上產品業績低於業績比較基準超過10個百分點的基金經理,要求其績效薪酬應當明顯下降。公募怎麼跑贏大盤呢,買銀行股,銀行股不一定跑贏大盤,但是落後大盤相對是比較難的,因爲權重太高,比如在滬深300指數中。
政策對銀行股的直接呵護,近期商業銀行二永債(二級資本債和永續債)發行節奏加快。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6月26日,今年以來商業銀行二永債發行規模合計突破8000億元。其中,二季度以來發行量超6000億元,環比增長260.82%。今年,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四家國有大行通過向特定對象定增合計募資 5200 億元,以補充核心一級資本。
2025年7月11日,A股上市銀行板塊平均市淨率爲0.74倍。 招商銀行市淨率最高,達1.09倍;工商銀行是0.79倍,建設銀行0.78倍,中國銀行0.72倍,農業銀行0.85倍。
工商銀行在2022年11月3日 市淨率最低值爲0.42,四大行的市淨率到目前近乎翻了一倍。
我們可以歸結爲兩點,一方面爲政策推手,一方面是資產荒,導致目前銀行股的大漲。這種情況是否能夠持續呢,顯然需要進一步考量的,政策的扶持總是有限的,政策的目的是改變政策對象的現狀,以達到預期目的,比如向特定對象定增募資,補充資本的政策是要考慮政策成本的,其實是以時間換空間,提前消耗財政空間以換取銀行創造資本的能力。所以政策的出臺也是有考量的,不會無限供給。
同時,商業銀行的業績從目前看未來仍然是下行的,這幾年淨息差持續下行,跌破警戒線,但是商業銀行目前利潤相對於其他實體行業還不錯,主要原因是以量補價,資產規模擴張很快,增加了利潤。根據金融監管總局披露的數據,今年第一季度商業銀行總資產比上年同期增長了7.2%,資產增速較快,不過相比去年同期的資產11.7%的增速,商業銀行總資產的增幅已經大幅收縮,這種收縮的原因可能一方面源於宏觀經濟運行,另一方面也是商業銀行控制不良貸款的自發行爲。那麼如果按照這個資產規模增幅,明年商業銀行的盈利增速將會下跌。同時,按照目前宏觀經濟的形勢,繼續降息仍然勢在必行,淨息差仍將繼續收窄。
未來銀行經營的策略很可能是通過收斂資產規模,以求得資本消耗不用過大,從而減輕資本壓力,從這個角度講,銀行股上行的動力是有限的。
所以,銀行股價的上漲跟當年的下跌一樣,都是階段性現象,投資者必須理性看待,不可盲目追高。
責任編輯:秦藝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