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正式簽署了《大而美稅收和支出法》(下稱“《大而美法》”)。作爲特朗普重返白宮後的標誌性立法,該法意在通過大規模減稅和財政擴張應對國內經濟與國際競爭壓力。
然而,該法出臺後,國內外評論多以批評爲主,認爲其長期將損害美國政府信用,惡化收入分配,加劇財政赤字和國債市場風險,被形容爲“飲鴆止渴”。但值得注意的是,從中短期看,該法確實會帶來擴張財政支出、提振投資和消費、支持關鍵領域發展等作用,尤其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對中國形成新的壓力。在本文,筆者將圍繞這些中短期積極效應展開分析。
中期內增強財政政策的擴張性
《大而美法》最顯著的特徵是大幅提高債務上限和實施大規模減稅。法案將美國聯邦債務上限從36.1萬億美元提高至41.1萬億美元,增加額度達5萬億美元,較衆議院最初的版本還要高出1萬億美元。這爲美國財政部提供了充足空間,通過增發國債繼續融資和實施財政刺激。
在減稅方面,未來10年預計減稅總額達到4.5萬億美元,涵蓋延長並擴大《2017減稅與就業法》的個人和企業稅改條款、新增企業稅收抵免,以及取消部分加班稅和小費稅等措施。同時,軍事和移民領域支出增加0.3萬億美元,進一步擴張財政支出。
這些舉措短期內將直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刺激企業盈利和投資,併爲美國經濟注入流動性。歷史上,美國在類似大規模財政擴張後,通常伴隨短期GDP增長提速。例如,2017年減稅法案後,美國GDP增速曾在2018年突破3%,儘管後續回落明顯。
法案有着財政赤字前置化的顯著特徵,新增財政赤字將主要集中於特朗普任期內。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的測算,法案將帶來的2025財年赤字下降1000億美元,但這主要是因爲未來多年的學生貸款補貼下降被貼現到本年度,政府實際支出並沒有減少;2026至2028年,美國年度財政赤字還將額外增加5000億美元,赤字率或升至7%以上,達到疫情時期水平;2029年以後,法案帶來的財政赤字增加將降至2000億-3000億美元(需要指出的是,因爲財政赤字在本屆政府將基本用盡,所以2029年以後新的總統和國會有很大概率更新或推翻《大而美法》,進一步突破財政赤字和國債上限的約束)。
稅收抵免增加提升企業投資積極性
法案中的企業稅收抵免措施對於扭轉全球投資負增長趨勢具有積極意義。從客觀的數據來看,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統計,2024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小幅增長4%,達到1.5萬億美元,但如果排除通過歐洲中轉經濟體的資金流動,則下降了11%,連續兩年兩位數下滑,與全球GDP增長的趨勢出現顯著分化(歐洲中轉經濟體通常充當投資到達最終目的地之前的轉移中介,並非最終投資)。同期,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下降了29%。與此形成對比的是,2024年美國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同比增長19.7%。《大而美法》雖然沒有實現特朗普競選時將企業所得稅進一步降至15%的目標,但大幅擴大了稅收抵免政策。而且最終版本採納了參議院的版本,將相關稅收抵免措施永久化而非衆議院版本的僅持續到2028年。這爲企業提供了在美投資的確定性,顯著降低了企業稅負,推動企業在美國本土投資擴產。
在地緣政治緊張和關稅不確定性背景下,跨國企業出於供應鏈安全考慮,也將更多投資轉移至美國。特別是半導體、電動汽車和新能源等領域的企業已開始加快在美建廠步伐。該法通過後,半導體製造商的投資稅收抵免從原來的25%提高至35%,疊加特朗普將要推出的芯片關稅,使得半導體廠商在美投資的成本和風險顯著下降。英特爾、美光和臺積電都已經宣佈要在美國本土建廠或擴大產能。
雖然該法將將取消所有在2027年底前未能投產的清潔能源項目的稅收抵免,不過也對2026年6月前就將開工的項目予以了豁免。此前,福特、大衆、豐田、現代等美、德、日、韓龍頭車企均已在美國新建、擴建或追加電動汽車和電池產業投資。爲了趕上稅收抵免,他們可能在短期內必須要加速相關項目的開工建設。這一趨勢有望在短期內提振美國製造業投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工業空心化問題。
大規模減稅支撐居民消費韌性
雖然《大而美法》在支出端削減了部分醫療、教育和食品救助計劃(未來10年減支1.4萬億美元),對低收入羣體不利,但總體減稅政策,尤其是對中高收入家庭和企業的減稅,將增加可支配收入。根據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測算,年收入超過12萬美元的家庭平均可增加2.2%的收入,約5700美元。這部分羣體的邊際消費傾向較高,將推動高端消費市場擴張。
近幾年,美國經濟在持續加息下保持較快增速正是得益於居民部門穩定的消費,這與較爲寬鬆的財政政策高度相關。2020年以來,從特朗普任期末期到拜登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大規模經濟紓困法案,使得美國家庭儲蓄率激增,一度爲美國民衆創造了高達2.1萬億美元的超額儲蓄。居民部門可支配收入增速穩定,一直維持在5%以上,是消費的重要支撐。隨着相關法案的到期,面向居民部門的財政轉移不斷下降,美國居民部分的超額儲蓄已經逐漸被消耗殆盡。《大而美法》通過大規模減稅,恰好可以顯著彌補財政轉移下降帶來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滑坡。
當前,美國就業市場較爲穩定。6月的新增非農就業達到14.7萬人,遠超11萬的市場預期,失業率也維持在4.1%的較低位置,連續第四個月超出預期,勞動力市場展現出強勁韌性。法案的支出增加主要集中在前期,預計可以創造數十萬個新的就業崗位,會進一步維持就業市場的整體表現。穩定的就業支撐居民的收入不斷增長,也會對消費形成重要支撐。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2025年一季度,美國零售銷售已同比增長4.5%,處於較高速增長狀態。儘管受到對等關稅衝擊等影響,5月美國零售銷售增速小幅下降至3.3%,但在減稅政策支撐下,美國的居民消費下半年有望維持韌性。
重點支出增加支持關鍵領域發展
法案在國防和移民管理領域的0.3萬億美元新增支出,以及對傳統能源行業的支持,可能強化關鍵領域的發展,併爲美國在地緣政治博弈提供戰略支撐。具體來看:國防支出中的1440億美元將重點投入海軍艦艇建設和導彈防禦系統,有望帶動相關產業鏈的就業和投資。特朗普和部分國會議員一直都想重振日漸衰落的美國造船業,以便與中國展開競爭。通過對軍艦建造等國防工業的支持,美國的造船行業有望獲得有限的恢復。下一代導彈防禦系統“金穹”系統也可能在未來三年帶動美國軍工產業的可觀擴張,並帶動相關的製造業。
移民管理增加的1410億美元將用於建造美墨邊境牆和10萬張移民拘留設施牀位,以及兌現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驅逐行動的承諾。邊境牆建設及非法移民驅逐力度的加強,也將帶動建築、安保等行業的短期需求。
此外,法案也強力支持傳統能源行業,這將推動原油等能源價格下降。該法允許大規模新增聯邦煤炭開採用地,大幅削減在聯邦土地開採油氣的特許權使用費,同時推遲對泄漏甲烷的石油和天然氣公司徵收高額罰款的期限。這些措施將使得美國的油氣供應顯著增加。作爲全球最大油氣生產國,美國新增供應可能使國際油價在未來三年顯著下跌,較低的能源價格也有助於推動美國經濟的穩定增長。
金融市場反應平穩,甚至較爲積極
總體上,一國的國債上限因國而異、因時而異、因勢而異。根據我們團隊的測算,即使新法案大幅上調了美國國債上限,但距離其爆發國債危機尚有較大的距離。近期國際金融市場的資產價格變化,也沒有顯示出對法案的負面評價。7月1日至8日,儘管30年期美債收益率上升10餘個基點、逼近了5%,但黃金價格保持平穩甚至有所走弱——這表明投資者並未因擔憂美國財政狀況而大規模轉向避險資產。同時,美元指數在經歷年初的持續下跌後也開始小幅走強,回升至97,7月初以來已經升值0.9%。從美股來看,三大股指在7月第一週漲幅明顯,在第二週以來,即使面臨“對等關稅”最新變數的干擾,也仍然表現較爲平穩。
這反映出,在法案通過後,國際資本對美國經濟前景的信心並沒有受到負面影響,甚至在法案通過之前,市場預期對資產價格的定價頗爲積極。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財政部在債務上限提高後將在短期內額外增發4500億美元國債,以回補1月以來的資金儲備賬戶(TGA)的消耗。儘管存在長期利率上行壓力,但短期內資金流入趨勢有望支撐美元資產價格。
客觀來看,《大而美法》在中短期內釋放了美國的政策空間和市場信心,還對中國產生了一些潛在壓力:一是美元走強和美債收益率上升可能對人民幣匯率產生一定壓力;二是美國可能吸引更多的國際直接投資,使中國和其他國家吸引FDI的壓力增加;三是新能源補貼削減,特別是針對中國關聯企業的補貼削減,以及用強力政策發展傳統能源產業,可能會對中國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等“新三樣”優勢產業造成一定影響。
儘管美元是世界貨幣,其政府負債空間較大,但是與美國相比,中國的政府債務空間更大。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淨債權國,擁有最大規模的外匯儲備和國際收支順差;中國的政府債務基本上都是國內債務、均以人民幣計價,不存在明顯的匯率風險;更重要的是,中國政府擁有大量的國有資產,這是日本、美國等國家所不具備的條件。中國的財政政策空間遠遠大於發達國家,用好、用足這些政策空間,對於當前統籌國內經濟工作和國際經貿鬥爭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徐奇淵爲中國社會科學院 美國研究所研究員、馬偉爲副研究員)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