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樂欣戶外國際有限公司,在首次港交所遞表失效僅一個半月後,火速更新招股說明書,二度叩門資本市場。這並非一次簡單的程序更新,而是一家深陷轉型陣痛的代工巨頭的背水一戰。公司連續三年下滑的營收和近乎“腰斬”的淨利潤,揭示了疫情紅利消退後的殘酷現實。
當“世界工廠”的光環遭遇消費退潮與本土紅海的雙重擠壓,樂欣戶外將IPO視爲撬動自身從“代工依賴”向“品牌驅動”艱難蛻變的唯一支點。這場資本市場的闖關,關乎的不僅是一家企業的上市成敗,更是中國製造業如何掙脫價值鏈底端枷鎖的縮影。
代工依賴症:高市佔率背後的增長隱憂
財務數據連續三年滑坡,折射出樂欣戶外光鮮市佔率下的深層危機。根據招股書數據,公司2022年至2024年營收分別爲8.18億、4.63億和5.73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爲-16.29%;淨利潤從1.14億元降至0.59億元,縮水近半。儘管2025年前四個月營收2.23億元、同比增長27.8%顯現復甦跡象,但整體仍未恢復至疫情高峯水平。
業績下滑的核心動因直指“後疫情消費退潮”。公司坦言,疫情期間因釣魚具備“低社交”特性而需求激增,但隨着生活正常化,娛樂選擇多元化導致釣魚熱度降溫。這一變化在產能數據上尤爲明顯:實際產量從2022年的793.3萬件銳減至2024年的416.8萬件,工廠利用率由95%降至83.4%。
代工模式的“雙刃劍效應”在客戶結構中暴露無遺。公司超90%收入依賴OEM/ODM業務,前五大客戶貢獻近60%營收。這種深度綁定導致兩大風險:一方面,2024年北美市場收入佔比從18.8%驟降至3.4%,暴露區域市場波動下的脆弱性;另一方面,應收賬款高企——前五大客戶貿易應收款佔比高達76.7%,嚴重拖累現金流效率。2024年經營活動現金流僅2499.7萬元,不足淨利潤的一半。
更引發投資者疑慮的是上市前的突擊分紅。2024年7月,公司向控股股東浙江泰普森實業分派6500萬元現金股息,幾乎耗盡當年利潤。創始人楊寶慶作爲實控人(持股94.77%)獨得超5000萬元,這與招股書提示的“資金不足風險”形成微妙反差。
雙輪驅動的困局:自有品牌難挑大樑
品牌化轉型八年僅見微光,揭示樂欣戶外戰略轉型的艱鉅性。2017年收購英國品牌Solar被視爲轉型關鍵落子,但至今OBM業務佔比仍不足10%。儘管Solar品牌2024年銷售額較2018年增長三倍,但在樂欣體系內,2022-2024年自有品牌收入僅從3550萬元緩慢爬升至4060萬元,佔比從3.9%提升至7.9%。
中國市場開拓遭遇“主場劣勢”的矛盾現象更凸顯轉型瓶頸。雖然中國擁有1.4億活躍釣魚人羣(年均垂釣≥4次),25-44歲中青年佔比46%,樂欣戶外作爲本土企業卻未能有效收割紅利。2024年公司中國收入佔比僅15.2%,2025年前四月進一步降至9.1%。這背後是本土品牌認知度不足與渠道建設滯後——當企查查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釣具企業註冊量暴增至53.2萬家,樂欣的“主場優勢”已被稀釋於紅海競爭中。
“雙輪驅動”失衡導致增長動能不足。公司目前的產品矩陣涵蓋9000+SKU,涵蓋牀椅配件(50.7%)、包袋(25.1%)、帳篷(22.9%)三大品類,但代工與自有品牌業務呈現顯著斷層。在代工端,公司深度綁定迪卡儂、Pure Fishing等國際品牌,具備成熟供應鏈但議價權受限。在品牌端,Solar定位英國鯉魚垂釣細分市場,難以輻射更廣泛的亞太消費羣體
這種結構性矛盾在存貨數據中具象化:截至2024財年末,公司存貨達1.06億元,佔總資產37.06%。高庫存不僅佔用運營資金,更在快迭代的戶外用品市場面臨減值風險。
資本市場的勝負手:IPO成轉型最後一搏
更新後的招股書顯示,樂欣戶外此番IPO募資將重點投向三個戰略方向:品牌矩陣擴張、全球創新中心建設及產能智能化改造。其中最關鍵的佈局是雙軌並行的品牌戰略。一方面,升級Solar品牌,投入歐洲市場本土化運營,從鯉魚釣具向多場景產品線延伸。另一方面,孵化亞太新品牌,針對中國及東南亞開發專屬品牌,破解“水土不服”難題。
產能升級計劃直指代工模式痛點。公司計劃在浙江基地引入自動化生產線,通過“數字化能力提升”降低對人力成本的依賴。此舉若能提升柔性製造能力,既可鞏固代工業務基本盤,又能爲自有品牌提供敏捷供應鏈支持——2024年毛利率已升至27%證明其增效潛力。
潛在的行業併購可能重塑全球格局。招股書明確提及“投資或收購具有協同效應的釣具品牌”,暗示可能通過資本運作整合魚竿、漁輪等互補品類。對樂欣尤其關鍵的是突破當前產品形態侷限——其主力產品(椅、包、帳篷)多屬“釣魚周邊”,而佔據消費大頭的魚竿、漁輪等核心裝備仍被Rapala等品牌壟斷。
站在港交所門前,樂欣戶外的故事已超越單純IPO範疇。其轉型路徑映射着中國製造業的集體命題:當全球最大釣具製造商年營收不過5億元、淨利不足6000萬,代工模式的增長天花板清晰可見。而賬上2211萬元現金面對53萬家本土競爭者,資本補給已成生存必需。
更新招股書不僅是上市程序的延續,更是一份傳統制造巨頭向品牌運營商蛻變的宣言書。若闖關成功,樂欣或將成爲攪動全球釣具行業格局的鯰魚;若再度折戟,代工依賴症下的增長困局或將持續侵蝕其龍頭地位。無論結果如何,樂欣戶外的資本化之路,對中國製造業轉型都具有啓示錄式的意義。
本文創作藉助AI工具收集整理市場數據和行業信息,結合輔助觀點分析和撰寫成文。
責任編輯:AI觀察員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