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英國債券市場的格局正在發生變化,這使得英國國債成爲了政府在當前最需要保持穩定局勢時的一個薄弱環節。僅在本週,英國央行和財政監管機構就都發出警告,稱需求結構的這種變化存在潛在風險,可能會導致債券價格出現更大幅度的波動,甚至出現拋售潮。這條信息十分明確:曾經由穩健的買家(如養老基金和英國央行)主導的市場,如今卻極易受到那些變化無常的參與者(如對沖基金和外國投資者)的影響,從而變得極爲脆弱。
對於英國首相基爾·斯塔默和財政大臣雷切爾·裏夫斯而言,問題在於這一轉變發生之時,他們卻將政府的經濟政策與英國國債收益率的走勢直接掛鉤了,而且他們已經將政策推行得接近自身設定的財政規則的限制範圍。
這使得他們的整個計劃完全取決於變幻莫測的市場,並且更加註重財政政策的任何變動。多次反覆無常的舉措並未起到積極作用,但這些變化迅速引發的投資者情緒波動之所以嚴重,原因在於投資者羣體本身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Artemis Investment Management基金經理Liam O’Donnell表示:“英國正面臨全球範圍內結構性供需關係的最大轉變。如果我回顧過去 10 到 15 年裏英國國債的最大買家,其中兩家如今已不再參與市場交易。”
在 2022 年導致利茲·特拉斯政府垮臺的那次英國國債大幅下跌之後的幾年裏,這些證券很容易受到任何財政過度支出跡象的影響。最近的一個例子就在上週,有關新任財政大臣的傳言引發了收益率的大幅上升。
但即便問題並非源自英國自身,英國市場也會受到沉重打擊,這表明存在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
數十年來,英國一直能夠依靠那些有着近乎無限需求的固定收益養老金基金的購買行爲來滿足其債務的償還需求,這些基金希望通過投資長期國債來匹配自身的債務規模。然而,與此同時,這些購買行爲卻在逐漸減少,而與此同時,英國央行(通過其量化寬鬆計劃積累了近 1 萬億英鎊(約合 1.4 萬億美元)的國債)卻一直在減持其持有的國債,從而增加了債券的供應量,因爲政府也在尋求更多的借款。
龐大的供應量加上兩大買家的撤離意味着其他人需要填補空缺。擁有全球投資策略的基金正在介入,但近年來由於英國市場因脫歐到特拉斯的國債危機而出現暴跌,這些基金的購買意願更多地取決於價格。O’Donnell表示:“英國需要吸引外國投資,但鑑於當前的政治局勢如此混亂,我認爲這種依賴是不可靠的。”
雖然這些情況並非英國所獨有,但在許多方面,英國在全球債券市場結構的變革中處於領先地位。由於政府自行設定的財政規則,英國目前處境尤爲艱難。裏夫斯在 3 月份的財政報告中僅留出了 100 億英鎊的緩衝資金以應對這些預算紅線。此後,由於削減開支的政策出現逆轉、經濟增長緩慢、稅收收入減少以及更高的支出需求,英國財政目前處於赤字狀態,赤字規模可能高達數十億英鎊。
這使得英國國債收益率的變動(這一指標是財政規則的重要考量因素,因爲它反映了政府的借貸成本)變得極爲重要。尤其是在較長期限的債券中,其收益率依然居高不下,這種不穩定的財政計算已經導致政府多次出現令人尷尬的政策逆轉。
彭博宏觀策略師Ven Ram表示:“英國面臨着稅收收入下降而支出未相應減少的困境,與此同時,經濟增長也低於疫情前的水平。這將導致債務相對於GDP的佔比上升。此外,現已取消的 50 億英鎊的福利支出削減舉措也增加了財政壓力,投資者理應要求更高的實際風險溢價和通脹風險溢價,以持有更長期限的國債。”
令政策制定者擔憂的是,國債收益率似乎容易出現突然大幅上漲的情況。在秋季,一次迅速的大幅上漲使裏夫斯的首份預算計劃失去了公衆的關注。隨後在 1 月份,30 年期借款成本達到了自 1998 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這給政府帶來了更多不受歡迎的負面報道,併爲 3 月份的財政緊縮政策埋下了伏筆。4 月份唐納德·特朗普發佈關稅聲明所引發的市場動盪也對國債造成了沉重打擊,進一步推高了收益率。
Marlborough Investment Management基金經理James Athey說:“流動性不足以及持倉結構失衡意味着,價格波動的幅度遠遠超過了消息面所應有的影響程度。根本原因在於英國國債的供應量巨大,而且政府的‘財政計算方式很糟糕’。”
英國財政監督機構——預算責任辦公室週二警告稱,由於養老金需求下降,政府正愈發易受外國投資者的影響。該機構的一個模型顯示,這種變化可能會使政府債務的利率上升 0.8 個百分點。
一些投資者還指出,對沖基金策略的興起導致了市場波動性的增加。在 2025 年前五個月,他們在 Tradeweb 平臺上英國國債交易中的活躍度佔總交易量的 59%。這一比例高於歐洲和美國的同行水平,且較 2020 年的 44%有所上升。
英國央行週三也表達了類似擔憂,警告稱迅速平倉其交易將對金融穩定構成威脅。英國央行行長貝利指出,上週的舉措是“當前市場波動性更大”的最新例證。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