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網
中經記者 顧夢軒 夏欣 廣州 北京報道
2025年已經過半,隨着權益市場的回暖,基金分紅呈現如火如荼之勢。
據《中國經營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7月9日,全市場全部公募基金(開放式+封閉式)合計分紅超過1000億元,達到1290.28億元,較2024年同期增長37.5%;分紅次數達到3616次,較2024年同期增長22.2%。其中,債券基金一直是基金分紅的“主角”,年內分紅金額達到845億元,分紅次數2507次,位居全部基金類型之首。指數基金尤其是ETF分紅金額漲幅驚人,指數基金分紅金額漲幅超100%,ETF分紅金額漲幅超過200%,達到了269.5%。
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總監孫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以來公募基金分紅金額較高,主要是因爲政策強化引導,鼓勵公募基金通過分紅改善持有體驗。在基金淨值普遍上漲、紅利策略流行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今年公募基金分紅金額較去年同期實現了顯著增長。
債基保持分紅“大戶”
一直以來,債券基金是基金分紅的“大戶”。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9日,債券基金年內分紅金額達到845億元,佔全部分紅金額的65.49%,相比2024年同期增長16.87%;分紅次數爲2507次,相比2024年同期增長5.2%。
孫珩指出,債券基金分紅金額較高,主要因其投資標的以債券爲主,收益相對穩定且注重定期派息,債券的利息收入爲分紅提供了持續且可預期的資金來源。同時,債券基金風險較低、波動較小,更易滿足持續分紅的條件,也契合了追求穩健收益的投資者對“落袋爲安”的需求。
國泰基金有關人士補充道,今年以來,權益市場持續走強,債券進入震盪行情,股債“蹺蹺板效應”顯現,債券基金通過分紅也可以起到增強債基產品吸引力、安撫債券投資者情緒的作用。
記者注意到,分紅金額較高的債券基金種類主要集中在中長期純債型基金以及混合債券型基金。
北京一家中型基金公司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得益於今年以來債券市場整體表現較爲穩健,債券基金累積了可供分配利潤,具備較強的分紅能力。債券型基金的投資者通常較爲注重收益的穩定性,對產品的分紅也有相對較強的預期,在滿足分紅條件的基礎上,爲滿足投資者需求,增強投資者獲得感,同時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少債券型基金向投資者進行了分紅。同時,基金也可以通過分紅,有效控制產品規模,有助於產品操作的靈活性。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隨着指數基金的崛起和發展,指數基金尤其是ETF的分紅金額也呈上升趨勢,且金額可觀。
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9日,全部指數基金年內分紅金額達到335.8億元,分紅757次,相對於2024年的138億元,增長了143.3%,分紅次數增長了99.2%。
ETF成爲指數基金分紅金額增長的主要“功臣”。根據Wind數據,截至7月9日,全市場全部ETF分紅金額合計212.1億元,分紅158次,相比去年同期金額增長269.5%,次數增長167.8%。
天相TXMRT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本年度分紅金額總額與單次分紅金額顯著增加,這一趨勢主要以市場寬基指數爲主導,尤其是滬深300指數相關基金。其中,以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爲例,該基金單次分紅達83.94億元,刷新了境內公募市場單次分紅的歷史紀錄。此外,華夏基金、嘉實基金旗下滬深300ETF分紅金額均超20億元,南方中證500ETF、易方達滬深300ETF、華泰柏瑞紅利ETF分紅金額超10億元。
對於指數基金尤其是ETF分紅金額的增長,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有關人士表示,指數基金今年以來分紅金額大幅增長,主要得益於市場環境改善、政策導向以及投資者需求增加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今年股票指數整體上行,帶動了指數基金資產淨值的增長,從而提升了基金的可分配收益。同時,隨着多項鼓勵分紅政策的陸續落地,基金公司在盈利趨於穩定的情況下,更傾向於通過提高分紅頻率和金額來增強投資者信心和產品的市場吸引力。此外,隨着市場對被動投資產品的認可度不斷提升,指數基金規模持續擴大,這也進一步推動了分紅能力的增強。
不必過於看重分紅
決定基金分紅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有關人士介紹稱,首先,基金的可分配收益是最基礎的因素。這主要包括已經實現的投資收益,比如賣出股票獲得的價差收益、債券利息收入等,才能用於分紅。那些尚未賣出的持倉股票,即便賬面有盈利,通常也不能計入可分配收益。
其次,基金合同的約定對分紅起着關鍵性約束作用。不同產品類型的分紅政策差異顯著,固定收益類基金通常設有明確的分紅頻率和比例要求,比如每季度必須分配一定比例的收益;而權益類基金則賦予管理人更大的自主決策空間。
再次,市場環境的變化會顯著影響分紅決策。在牛市行情中,適時分紅可以幫助投資者鎖定收益;而在市場震盪或下行階段,管理人可能更傾向於留存資金以把握投資機會。
最後,投資者的實際需求也是重要考量因素。追求穩定現金流的投資者往往青睞高分紅產品,而注重長期資本增值的投資者可能更偏好紅利再投資。同時,不同地區的稅收政策也會對分紅策略產生影響。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鬍聰慧向記者指出,投資者從包括基金在內的任何金融資產當中獲得回報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分紅,另一種是通過低買高賣獲取資本利得。在流動性很好的市場裏,即可以方便出售金融資產時,分紅沒有那麼重要。相反,相比資本利得,分紅還會有一個額外的成本,就是稅收。因此,儘管在基金市場、股票市場上,對於長期投資者的紅利稅都是有優惠的,有的甚至完全減免,但還是會有一些稅收的成本。
胡聰慧同時指出,從本質上說,基金分紅不會改變基金價值。投資者喜歡基金分紅,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投資者對於分紅存在認知偏差。第一種是認爲分紅是白送的,相當於是額外多出來的一部分價值,但這完全是誤解。分紅後,基金的淨值會降低。第二種是散戶喜歡購買低淨值的基金,通過分紅可以降低基金的淨值,因此可以吸引散戶來購買,這是很多基金分紅的重要原因。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