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 6月:“核”力領航 見證創新發展新跨越

中核集團
07-15

6月,中核集團在產業創新、科技創新、數智化發展、精神傳承等方面持續成爲主流媒體關注焦點。《人民日報》《科技日報》《光明日報》、中央電視臺等權威媒體,集中聚焦集團公司在商用堆生產釔-90、鑥-177供應市場、新一代人造太陽創紀錄、砂岩型鈾礦找礦新理論等科技突破,以及上市公司集中投資者交流季、媒體行活動等品牌動態。相關議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與熱烈討論,進一步凸顯了中核集團的硬核科技實力與良好企業形象。

6月15日,經秦山核電“和福一號”輻照過後的釔-90玻璃微球順利出堆並通過相關檢測,標誌着我國成功掌握商用堆生產釔-90的技術,可實現批量化生產。截至6月25日,話題相關信息共4370篇。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朝聞天下》欄目共播出視頻報道2次。人民網新華網、央廣網、《科技日報》、《光明日報》等主流媒體積極予以報道或轉發。@央視財經 創建微博話題#我國實現釔舉突破#,閱讀量達6682萬,網民關注度高企,點贊核能技術助力醫療普惠。

6月25日,中核集團秦山核電基地依託商用重水堆生產的鑥-177正式供應市場,年輻照產能超萬居里,可完全滿足全國市場需求。這是我國在醫用同位素自主生產領域的又一關鍵突破。截至6月30日10時,相關信息共計3448篇。

5月28日,中核集團向外界透露,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近日實現百萬安培億度H模,即同時實現等離子體電流100萬安培、離子溫度1億攝氏度、高約束模式運行,綜合參數聚變三乘積達到10的20次方量級,再創我國聚變裝置運行紀錄,標誌着中國聚變快速挺進燃燒實驗。

截至6月25日,話題相關信息共3827篇。《人民日報》、新華網、央廣網、央視網等中央媒體積極參與報道或轉發。@央視一套 創建微博話題#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再創紀錄#,閱讀量1426萬,網民點贊中國核聚變不斷讓理想靠近現實,期待早日應用。

據《人民日報》6月4日報道,截至今年6月1日19時,江蘇核電“和氣一號”核能供汽項目已累計供應清潔工業蒸汽300萬噸。作爲我國首個工業用途核能供汽項目,江蘇核電“和氣一號”核能供汽項目採用核電機組中驅動汽輪機系統做功發電的二回路蒸汽爲熱源,解決石化企業熱源和動力源問題。截至6月25日,話題相關信息共247篇。人民日報客戶端、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經濟網等中央媒體積極參與轉發。

6月6日,《科技日報》刊文《砂岩型鈾礦找礦有了新“鑰匙”》,關注中核集團首席科學家、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李子穎研究員帶領科研團隊,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砂岩鈾成礦理論——“滲出砂岩鈾成礦理論”,有望成爲我國“鈾糧庫”從盆地邊緣向盆地中間、從淺部向深部、從灰色沉積砂岩向紅色沉積砂岩拓展的新鑰匙。截至6月25日,人民網、中國科技網等媒體參與轉發。

6月6日,以“核創價值,卓越同行”爲主題,中核集團第三屆上市公司集中投資者交流季在南京正式開幕。活動集中發佈了中核集團核技術應用產業取得的一系列創新成果,剖析了核技術產業的未來佈局和多維價值,集中發佈了中核集團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充分展現了中核集團及所屬上市公司廣闊發展前景及高度社會責任感,高質量向資本市場發出中核聲音,傳遞中核故事。

截至6月25日,話題相關信息共5552篇。新華財經、《經濟參考報》、證券時報網、中證網、中國金融信息網、第一財經、中國財富網等主流財經媒體積極參與報道。

新華財經、經濟參考網、中國金融信息網等主流財經媒體系統梳理中核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具體表現,肯定相關公司良好發展勢頭。具體看,相關媒體重點關注中國核電順利完成2024年A股140億元再融資項目;中國核建持續強化核電建造能力,積極開拓國際市場,高質量完成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項目多個里程碑節點,與法國電力集團簽署系列合作協議;同方股份強化戰略引領和創新驅動,核技術應用成果不斷湧現,市場開發成果顯著,海外收入持續增長;中國同輻聚焦核醫療健康和輻照技術應用,持續深化“6+N”產業佈局戰略,形成了核素、核藥、核醫療裝備、核醫學整體解決方案、放射源及應用、輻照應用等核心業務協同發展的生態體系;中核科技積極推動內外部資源整合,進一步增強公司在裝備製造領域的競爭力;中核國際海外鈾資源開發能力持續增強。

6月17日,光明網刊文《從發電到造同位素,秦山核電的跨界有多硬核?》,專訪秦山核電高級工程師孟智良,聚焦“和福一號”如何爲建設“健康中國”貢獻源源不斷“核動力”。此前,光明網連續推出三期融媒體報道《二氧化碳如何變身“發電高手”?》《石頭縫裏擠出鈾!綠色地浸技術改寫“呆礦”命運》《核能除了發電還會生“汽”?就像在家“燒開水”!》,結合圖文報道、三維動畫、科普視頻等融媒體形式,系統展現“國鈾一號”“超碳一號”“和氣一號”品牌項目,以“技術硬核+民生場景”的敘事邏輯,進一步推動核工業品牌從行業認知向大衆傳播破圈。

6月16日,《新華每日電訊》刊文《“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自主創新鑄就核電“國家名片”》,通過“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的講述,展現我國核電技術通過持續自主創新,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進一步擴大“華龍一號”品牌影響力。截至6月25日,新華網、央視網、中國經濟網等中央媒體參與轉發。

6月9日至10日,“向新 向綠 向未來・共建核美家園”媒體行活動先後走進中核控制、中核建中。活動吸引了多家主流媒體、行業媒體以及新媒體平臺的關注。光明日報、新華網、環球網、中國網等中央媒體積極參與報道或轉發。媒體平臺從不同角度、以多種形式對活動進行深入報道,有效擴大活動的傳播範圍和社會影響。截至6月25日,相關信息共計144篇次。

其中,新華網《解碼核電“智”變:走進核電站“中國神經中樞”》一文閱讀量達89.9萬。光明日報《“芯”中有“數”,倍增智造動能》一文生動描述了走進中核建中生產車間,看到機械臂自動焊接、顯示屏參數清晰、“核電糧倉” 內元件運輸有序且信息記錄準確的場景,展現了中核建中以生產技術的整體提升驅動產業轉型升級。能源雜誌6月刊商業案例板塊刊文《中核數智化躍遷》,全面展現了中核集團通過系統性數字化轉型實踐,重塑了核心競爭力,爲核能行業智能化升級提供了經驗和樣板。

6月6日,《工人日報》刊文《【新質生產力中的青年力量】站在潮頭浪尖的年輕核電人》,報道曹宇華通過“選拔-培訓-考試-實踐-考覈”艱辛而漫長的成長之路,成爲第一個“華龍一號”主控室女性操縱員;林真在進入福清核電工作的15年裏則經歷了現場值班員、操縱員、高級操縱員、“華龍一號”操縱員、“華龍一號”高級操縱員、副值長、值長、運行三處副處長的成長。截至6月25日,中工網、中國青年網等中央媒體參與轉發。

6月10日,《中國青年報》刊文《“追光者”翟文延:點燃新一代“人造太陽”》,關注翟文延作爲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在讀博士,帶領團隊攻克技術難題,建成激光散射系統,爲我國首次燃燒等離子體實驗奠定基礎,助力“中國環流三號”進入燃燒實驗新階段。截至6月25日,人民網、央視網等中央媒體參與轉發。

推薦閱讀

中核公務一碼通全面投入試運行

若需轉載,敬請聯絡

期待投稿,歡迎合作

各單位投稿請通過中核集團融媒體中心投稿系統

策劃 | 中核集團宣傳文化中心

作者 | 鄭欣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