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南下搶奪定價權的那幫人還未解套,即便是在一年前,提起港股市場討論最多的都還是流動性枯竭,但今天的港股不一樣了。
自2024年Q4以來,港股成交量明顯放大,到今年第一季度,聯交所的日均成交量已經超過2400億,同比增長超過1倍,港股通成交量也達到1100億,南下資金佔了總成交接近50%。
南下佔比提升對港股來說意義重大,因爲作爲國際市場,港股先前的定價權主要集中在外資手裏,南下的佔比提升有助於改變港股的估值體系,這大概也是金融、醫藥,全面走強的根本原因。
年初到現在,恒生指數漲幅21%,道瓊斯工業指數漲幅不到5%,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漲幅也就7%,港股新消費、金融、創新藥等,多個行業領漲全球,妥妥的牛市。而持續牛市的環境下,其實受益最直接的是港交所。
到2025年第一季度,港交所現貨市場業務收入33億,同比增長75%,總收入增長42%,歸母淨利潤增長41%,預計Q2會持續保持強勢。
收入暴增
跟券商的邏輯差不多,港交所估值的核心也是要看市場的景氣度,即牛市賺錢多,熊市賺錢少,但跟券商不一樣的是,券商競爭過於激烈,而港股只有一個港交所,所以港交所的估值在全球交易所中排名也是靠前的,畢竟獨家。
全球主流市場中,美國有24個交易所,日本也有5個交易所,德國是8個,新加坡股市體量雖然不大,但也有4個交易所,所以港交所具備了絕對的壟斷稀缺性。
過去這一年,港股變化最大的是什麼?錢多了;IPO多了,賺錢效應明顯更高了。
按港交所第一季度財報披露,聯交所日均成交從994億同比增加至2427億,同比增144%,港股通平均日成交也從310億增長至1099億,因爲成交額的暴增,第一季度港股通相關的收入也增長61%至9.4億。
自港股通開通以來,南下資金一直有買港股,但去年開始淨買入量就暴增至7380億,今年至7月14日的淨買入額已經超過7100億,幾乎和去年全年持平。
數據來自:IFind
錢多了,交易、結算相關的收入也就更高了。一季度港交所69億的收入裏面,和交易業務相關的收入佔比有60%,交易費用收入25億,結算費用收入16億,聯交所上市費用收入4.08億,交易結算收入暴增。
估值是由流動性和基本面共同決定的,有流動性纔能有更好的估值定價,有了更好的估值定價,纔會有賺錢效應,有了賺錢效應,纔會有更多的資金流入以及更多的優質公司上市,港股顯然已經形成了這樣的正向循環。
畢竟港股是國際市場,華爾街的錢可以流向日本,可以流向印度,也可以流向香港。
今年上半年已經有44家新股在聯交所上市,上半年港股IPO的融資金額有1071億,這個金額比去年同期增長7倍,這個融資規模也是全球領先,像寧德時代、恆瑞醫藥、海天味業,這些估值居然比A股還要貴,這在前幾年是不可想象的。
上半年港交所正在處理的IPO就有219個,後面還有一批巨頭也在排隊等上市。對於港交所來說,不論是成交預期,還是IPO預期,起碼一年內的預期是比較穩定的。
因爲成交量的火爆以及IPO排隊預期,摩根士丹利6月份也上調了港交所的目標價。
預期穩定
如果我們看利潤,港交所過去十年的利潤幾乎是緩步增長的,雖然港股之前也熊市幾年,但這對港交所的業績影響微乎其微,基於穩定的盈利,港交所每年能拿出百億左右的利潤分紅,分紅率90%,股息率3%左右。
數據來自:Ifind
爲什麼港股突然大火?流動性改善是根本原因,但是流動性改善的背後是上市規則的再優化,以及中國資產的全球競爭力。
1.上市規則優化
去年證監會就已經明確提出,支持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港上市,之後聯交所也對龍頭企業的上市規則進行優化,對已經在A上市的公司提交的港股申請,香港證監會和聯交所將發出1輪監管意見,並在30個工作日內完成監管評估,這大大縮減了上市的時間。
再加上今年港股IPO在基石投資者的推動下,基本都有較好的賺錢效應和估值定價,所以赴港上市就更加積極了。
其實關於上市規則的優化,港交所在2018年就出過一個18A的政策,允許不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這幾年港交所爲產業結構的轉型做出過很多努力,從恒生指數的結構上來看,五年前金融的佔比還高達42%,到今年已經收縮至34%,新消費、信息技術的佔比明顯提升。
2.科技的硬實力
年初Deepseek大火刷爆全球頭條,港股也因此迎來了一波價值重估,儘管之後AI應用端熱度有所降溫,但這也讓全球投資者看到了中國科技的核心競爭力。
恒生科技囊括了各行業的頭部,小米、阿里、騰訊、比亞迪、中芯國際,含科量遠超A市場。
恒生創新藥2025年也是領漲全球,漲幅吊打XBI和納指生科,因爲這兩年BD(Business Development)出海的規模確實也在暴增。License out去年的總交易金額已經飆升到519億美元,2020年的時候只有84億美元。
最近這波全球的貿易關稅,也讓國際投資者看到了中國產業鏈的韌性,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了全球的三分之一,90%的蘋果手機由中國製造,全球集成電路出口額9638億美元,中國的佔比是36%。
去年,白宮經濟顧問米蘭在《全球重構貿易體系指南》的報告中提到,超過60%的美國製造業中間體產品是來自中國生產,如果把轉口貿易全部算上的話,那這個比例將超過90%。
結尾
從估值的角度來看,主流市場中港交所的估值僅次於納斯達克,而日本交易所的估值墊底,因爲納斯達克是全球熱度最高的市場,這裏有全球最頂級的科技公司擬,也有最活躍的產業資本。
而日本的情況則不盡如人意,當然不可否認日本這兩年因爲匯率優勢,消費市場異常火爆,現在也是全球奢侈品最火的市場,但日本經濟確實滯漲多年,新興產業活躍的公司不多,基本都還是90年攢下來的那些家底。
人工智能產業、半導體高端工藝,這些基本都中美廠商主導,其實我們的創新藥也僅次於歐美,如果看管線數量的話,已經是全球第一。這背後是工程師紅利的爆發,也是技術創新的大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