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平臺濫用算法霸權的事件真是層出不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7月9日,鄭州多家酒店商戶舉報,他們在攜程平臺上架的酒店房間價格被攜程私自修改。截止目前,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已介入調查。
7月11日,針對鄭州酒店商戶舉報攜程事件,央視網罕見發表評論《算法霸權!當攜程的“調價助手”篡奪了酒店的定價權》,一針見血地指出“一些平臺一邊‘攜流量以令商家’,不斷壓榨商戶的利潤空間,一邊維持‘低價形象’吸引用戶,實則慷他人之慨,得流量之利。”
那麼,很多人的問題就來了:什麼是調價助手?
據瞭解,“調價助手”是內置於攜程平臺商家版後臺的一個程序,已在攜程後臺運行多年。據多位酒店商家反映稱,攜程“調價助手”通過後臺系統自動掃描競品平臺價格後,會自動強制修改並下調酒店的房間定價,平臺追價成了“單向綁架”,而且在商家多次成功申請取消後,該功能總會再次悄悄上線。
一、調價助手爲何屢試不爽?
對於攜程來說,運用調價助手一方面可以在面對抖音、京東、美團等新入局者競爭的時候,通過調價助手維持低價優勢,以守住市場份額;另一方面,調價助手能夠幫助攜程在短期內維持“低價形象”,吸引用戶,提升平臺流量和轉化率,從而增加收入。
但是對於商家來說,卻極爲的不公平了,如此一來商家的酒店定價權就失去了。但爲何攜程的“調價助手”又能如此順暢地運行這麼多年呢?
第一,當然還是攜程在旅遊行業的霸主地位。攜程在在線旅遊市場佔據主導地位,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和流量,商家爲了獲取這些流量,往往不得不接受平臺的調價要求。
第二,攜程平臺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對“調價助手”進行隱蔽。“調價助手”通過算法實現價格干預,行爲隱蔽,商家難以獲取後臺操作記錄,舉證困難,平臺在面對質疑時容易推諉責任。
第三,攜程還通過利用格式合同中的強制條款,使商家在簽約時難以注意到或在發現問題後難以退出,從而被迫接受調價助手的干預。
事實上,“調價助手”只是互聯網平臺鞏固其市場霸主地位衆多手段之一。從“大數據殺熟”到過度收集用戶信息,再到簽訂“二選一”的排他協議,部分平臺憑藉其強大的流量與技術優勢,在產業鏈中佔據了主導地位,不斷推出各種“霸王條款”。
二、攜程多次深陷大數據殺熟
此前,億歐網創始人黃淵普朋友圈喊話攜程聯合創始人梁建章,質疑攜程“大數據殺熟”的截圖在網絡流傳。針對這種情況,黃淵普也在朋友圈發出了攜程官方的解釋,機票價格都是航司根據需求隨時在變動的。可黃淵普隨意搜索了幾個國內航班,發現攜程的價格普遍高於其他平臺。
無獨有偶,2025年6月23日,知名律師王維維與同事通過攜程預訂同航班機票時發現價格差異達203元。作爲黑鑽V7會員的他支付1018元,而等級較低的鑽石V5會員僅需815元。王維維質疑該行爲屬“大數據殺熟”,並指出平臺依據用戶畫像實施差別定價。攜程客服解釋低價爲“一年三飛”優惠所致,但同行者否認購買該套餐。
類似案例舉不勝舉,根據消費保的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3月14日,攜程旅遊相關投訴達34,139件,累計涉訴金額超1.02億元,投訴解決率爲54.73%,還不到六成。僅2024年,消費保平臺相關投訴達19,767件,同比增長188.91%。
在攜程旅行的消費投訴中,關於大數據殺熟也是經常被消費者投訴的點。很多消費者甚至經常會不理解,大數據殺熟本來就是一種不公平的商業行爲,也是國家極力反對的,但是爲什麼很多互聯網平臺還是屢教不改呢?
三、調價助手、大數據殺熟背後的算法霸權
其實,對於攜程而言,不管是調價助手,還是大數據殺熟,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利益。
首先,離不開的當然是利潤最大化。通過大數據分析,攜程能夠識別出價格不敏感的高消費用戶,對這些用戶提高價格,從而實現更高的利潤,調價助手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落地大數據殺熟的殺手鐧,可以自行隨意調價。
其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攜程也可以利用大數據殺熟來保持其市場地位,通過差異化定價策略吸引和留住用戶,這種差異化的定價策略在很多時候甚至很奏效。
許多用戶由於經常會使用攜程,形成了使用習慣和信任,可能不會頻繁比較不同平臺的價格,這就爲攜程實施大數據殺熟提供了便利。
當然,能夠通過複雜的算法對用戶行爲進行精準分析,實現個性化的價格定製,也恰恰說明攜程擁有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
再次,攜程作爲在線旅遊服務的領頭羊,積累了大量的用戶數據,包括消費歷史、瀏覽行爲和偏好等,這些數據爲實施大數據殺熟提供了基礎,而調價助手則成爲平臺落地大數據殺熟的最佳工具。
但是這種算法的背後,卻對商家、對消費者、對整個行業都造成了一種傷害和不公。調價助手未經商家同意,自動修改酒店房間價格,剝奪了商家根據成本結構和市場策略自主定價的權利,商家因調價助手而遭受利潤損失,且難以關閉該功能,被迫接受平臺的強制調價,權益也因此受到侵害。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2024年9月1日實施的《網絡反不正當競爭暫行規定》第二十四條規定:“平臺經營者不得利用服務協議、交易規則等手段,對平臺內經營者在平臺內的交易、交易價格以及與其他經營者的交易等進行不合理限制或者附加不合理條件。”
綜上所述,平臺直接干預市場價格、並利用數據對用戶殺熟的背後不僅違反了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也體現了算法霸權,而這種算法霸權體現在數據壟斷、供需資源壟斷,嚴重阻礙了行業的創新和良性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