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科股份二闖IPO:鉅債壓頂仍分紅,OLED短板遭三星、京東方圍堵

《理財週刊》
07-15

6月30日晚間,深交所官網發佈公告顯示,惠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惠科股份”)的IPO申請已正式獲得受理。

目前惠科股份準備在深交所主板上市,計劃募資85億元,其中,25億元用於長沙新型OLED研發升級項目,30億元用於長沙Oxide研發及產業化項目,20億元用於綿陽Mini-LED研發製造項目,10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及償還銀行貸款。

惠科股份此次IPO的估值水平引發了市場關注。根據最新招股書,公司計劃募資85億元,按此募資規模,其估值在560億至850億元之間。若按照面板行業1.2倍左右的PB估值,惠科股份對應估值大致爲400億元左右,IPO募資估值水平則高出160億至450億元左右。

數據來源:惠科股份IPO招股書

惠科股份曾於2022年6月向深交所創業板遞交招股書,2023年8月5日被終止,當時計劃募資95億元。如今,惠科股份再次遞交招股書,此次募資規模降至85億元。此前,惠科股份由於2022年(疫情)業績虧損,不符合創業板上市標準,因此於2023年8月2日主動撤回發行上市申請文件,深交所決定終止對其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的審覈。

惠科股份在IPO過程中面臨多重風險與挑戰,如今再次衝擊IPO,能否如願?

業績逐步改善,但形勢仍不明朗

惠科股份是一家專注於半導體顯示領域的中國領先、世界知名的科技公司主營業務爲半導體顯示面板等核心顯示器件以及智能顯示終端的研發、製造和銷售,主要產品包括多種尺寸和類型的TV面板、IT面板、TV終端、IT終端以及各類智慧物聯終端,廣泛應用於消費電子、商用顯示、汽車電子、工業控制、智慧物聯等顯示場景。

2022年~2024年(報告期內),惠科股份營業收入分別爲271.34億元、357.97億元和403.10億元,主要由半導體顯示面板和智能顯示終端銷售收入構成。淨利潤分別爲20.97億元、28.26億元和36.73億元,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分別爲-14.28億元、25.66億元和33.39億元。

數據來源:惠科股份IPO招股書

羣智諮詢數據顯示,2024年度,惠科股份電視面板出貨面積、顯示器面板出貨面積、智能手機面板出貨面積分別位列全球第三名、第四名、第三名全球市場佔有率均超過10%。

數據來源:惠科股份IPO招股書

惠科股份境外收入貢獻業績的“半壁江山”。報告期內,公司境外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爲152.70億元、186.38億元和196.00億元,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爲58.18%、53.53%和49.92%。

2022年公司經營業績出現虧損,主要原因包括:消費電子行業因2021年需求提前釋放,導致2022年整體需求疲軟;全球LCD產能在2021年顯著增加後,2022年顯示面板廠商庫存壓力加大,供需失衡引發面板價格走低,廠商降價去庫存進一步加劇價格下跌;同時受行業週期性波動、地緣政治衝突及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因素影響,顯示面板行業景氣度較低,公司與同行業可比公司經營業績普遍大幅下滑或虧損。

數據來源:惠科股份IPO招股書

如今公司申請上市募資擴產,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產能利用率雖有所提升,但仍未達到80%的水平,產能擴張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匹配度仍需觀察。

債務規模大,依然大額分紅

公司所處的半導體顯示行業具有重資產、資金投入大、建設週期長的特點項目,對建設資金投入和日常營運資金需求量較大。

惠科股份採用自有資金、自有資金與國有資本或市場化資金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投產運營,近年來陸續與滁州、綿陽、長沙、北海、鄭州等地方國資合資成立半導體顯示或智能終端等項目公司。

截至2024年末,公司短期借款和長期借款餘額分別爲218.81億元和112.71億元。

截至2024年末,公司待收購股權、已收購尚未支付的股權轉讓款和附有收購義務的少數股權餘額合計129.27億元。子公司待收購股權等金額合計近130億元,資產負債率高出同行業可比公司均值近15個百分點。

其高負債率和財務槓桿問題不容忽視,報告期各期末,公司合併口徑資產負債率分別爲69.10%、69.47%和68.78%,流動比率分別爲0.64倍、0.85倍和0.99倍,速動比率分別爲0.50倍、0.69倍和0.85倍,資產負債率較高,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較低。

數據來源:惠科股份IPO招股書

然而,在高額債務壓力之下,公司仍於2024年進行了約2億元的現金分紅。

報告期內,2024年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爲10.90億元,2023年度爲5.58億元,2022年度爲6.40億元。

數據來源:惠科股份IPO招股書

存貨準備金金額大幅降低

對於惠科股份這樣的面板企業,折舊費用與存貨跌價準備金額對公司利潤影響重大。2022~2024年,惠科股份淨利潤分別爲-20.97億元、28.26億元和36.73億元,固定資產折舊、使用權資產、油氣資產折耗、生產性生物資產折舊費用分別爲48.32億元、53.17億元、60.12億元。

雖折舊費用巨大,但在固定資產折舊年限、殘值率及年折舊率等方面,惠科股份對標甚至嚴於行業龍頭京東方,像惠科股份機器設備折舊年限是2到10年,年折舊率是9%到50%,而京東方分別是2到25年和3.6%到50%。

數據來源:惠科股份IPO招股書

在存貨計提方式上,惠科股份與京東方、TCL等行業龍頭差異明顯。2022~2024年,惠科股份存貨跌價準備金額分別爲13.69億元、4.25億元和2.72億元,佔存貨賬面餘額的比例分別爲21.32%、5.73%和4.09%,呈現逐年降低的趨勢。

相比之下,同期京東方存貨跌價準備佔存貨賬面餘額的比例一直維持在20%以上,分別爲26.65%、23.46%、22.64%;TCL科技這一指標也較高,分別爲14.72%、13.29%、18.96%。

惠科股份存貨準備金逐年降低,可能存在對存貨減值風險估計不足的情況,若未來市場環境變化,存貨實際價值下降,可能因計提不足導致利潤大幅下滑,影響公司財務健康與市場競爭力。

大尺寸優勢顯著

OLED技術可能成爲弱勢

半導體顯示行業競爭激烈,京東方、TCL等大型企業在市場份額、技術研發、生產規模等方面佔據優勢地位。惠科股份雖然具備一定的規模和技術實力,但在與這些行業龍頭競爭時,仍面臨較大壓力。

近年來,受益於下游終端產品多元化需求的推動,全球半導體顯示面板產業呈現平穩增長態勢。作爲人機交互的核心載體,半導體顯示面板已廣泛應用於下游電視、顯示器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手機、可穿戴設備等消費類電子產品以及商業顯示、汽車電子、工業控制、智慧物聯等專業顯示。

數據來源:惠科股份IPO招股說明書

產品全球半導體顯示技術主要包括LCD、OLED、MiniLED、MicroLED等技術路線。LCD由於技術成熟及工藝的持續改良,在顯示性能、生產成本等方面均展現出較強的綜合競爭力,廣泛應用於電視、顯示器、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手機、商用顯示等幾乎各類顯示領域;OLED具有自發光、厚度薄,可實現柔性顯示等特性,但由於其自發光材料的不穩定性、較高的生產成本和更復雜的生產工藝,目前主要應用於智能手機、穿戴設備等中小尺寸產品領域。

數據來源:惠科股份IPO招股說明書

目前LCD顯示面板行業成爲全球顯示面板行業主導力量,數據顯示a-SiTFT佔據LCD顯示面板主流地位,同時LCD顯示面板下游應用廣泛,主要應用於電視、筆記本電腦、汽車電子、顯示器等領域。

需要注意的是,OLED顯示面板產值持續增長隨着中小尺寸OLED顯示技術量產成熟,OLED在小尺寸顯示面板領域發展成熟,在中尺寸顯示面板領域滲透持續提升,在大尺寸顯示面板領域滲透相互緩慢。

數據來源:惠科股份IPO招股說明書

惠科股份擁有四條技術特點各有側重的G8.6高世代產線,G8.6高世代產線在85英寸及以上的超大尺寸上具備顯著優勢,同時G8.6高世代產線可高效覆蓋32英寸、50英寸、58英寸、98英寸、100英寸等產品單切需求司時可通過套切靈活佈局43英寸、55英寸、65英寸、70英寸、75英寸、85英寸、86英寸和116英寸等產品。公司憑藉G8.6高世代產線,可通過套切搭配實現幾乎全尺寸段的經濟裁切,聚焦主流經濟切割的產品,實現主流產品全覆蓋同時進一步鞏固公司在大尺寸領域的競爭優勢。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惠科股份並沒有關於OLED的技術產線,在全球OLED產值逐漸上升的情景下,公司在中小面板的市佔率可能遭到搶佔。OLED的弱勢也是此次募集資金的目的之一。目前全球半導體顯示面板行業主要企業集中於中國大陸、中國臺灣、韓國、和日本,形成了“三國四地”的競爭格局。其中韓國廠商主要聚焦於OLED顯示面板領域,具備領先技術優勢;日本廠商近年來產能收縮明顯,主要聚焦於中小尺寸應用,在上游核心設備製造和關鍵原材料領域處於領先水平。

與此同時,中國大陸半導體顯示面板企業主要包括京東方、華星光電、惠科股份、深天馬彩虹股份龍騰光電等。中國大陸以外的主要企業包括羣創光電(中國臺灣)、友達光電(中國臺灣)、樂金顯示(韓國)、三星顯示(韓國)、日本顯示公司(日本)、夏普(日本)等。

數據來源:惠科股份IPO招股說明書

在全球市場重重考驗下,一方面提出填補OLED、Mini-LED技術窟窿,一面卻砍研發預算,2024年研發費用爲14.11億元研發費用,佔營收3.50%,比2022年的14.31億元降了近兩千萬元。如今,IPO擬募資85億元,惠科股份是真發展技術還是蹭熱點?

數據來源:惠科股份IPO招股書

目前來看,儘管惠科股份近年來業績有所改善,但其高負債率、財務槓桿問題以及行業週期性風險仍需引起重視。未來,惠科股份能否通過此次IPO實現財務結構優化、提升市場競爭力,將取決於其在技術研發、產能佈局以及市場拓展方面的持續努力。(《理財週刊-財事匯》出品)

免責聲明:文章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