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過山車、銀保渠道佔比居高不下...友邦“再加持”下的中郵人壽何去何從?

保觀
07-15

保觀 |聚焦保險創新

由於近期公衆號推送機制改變,歡迎您在公衆號首頁點擊右上【···】,將保觀設爲 “星標” ,及時跟蹤行業最新資訊

近期,根據財新報道,中郵人壽原總經理黨均章失聯,消息稱其已經被有關部門帶走調查。

公開資料顯示,黨均章2017年8月出任中郵人壽黨委副書記,2017年11月起擔任總經理。黨均章在中郵人壽工作3年,2020年底辭去總經理職務,2021年1月被免去中郵人壽黨委副書記一職。

在任職的三年時間內,均章帶領中郵人壽從保費收入410.79億元上升至819.97億元,增幅達到99.6%,接近翻倍。淨利潤從3.8億增長到13.16億,增幅達到246%。因此客觀來看,黨均章的中郵人壽三年時光在成績上可圈可點,如今曝出已被有關部門帶走調查,不禁讓人唏噓。

而最近幾年,業績過山車、友邦入股、銀保渠道佔比大等關鍵詞一直讓中郵人壽成爲坊間熱議的一家人身險公司,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中郵人壽。

1

14年時間躋身“千億”保司,

中郵人壽近兩年煩惱有點多

成立於2009年,依託於自身的不懈努力和背後股東郵政集團的大力支持,中郵人壽僅用了15年不到的時間就成爲了一家保費收入過千億的公司,發展不可謂不迅速。同時在2019年,中郵人壽的利潤也正式邁過了10億元的大關,但從2022年開始,公司利潤開始變臉。

具體來看,2022年前三季度,中郵人壽均處於虧損狀態,四季度發力狂賺30億元后,當年淨利潤達到約4億元,相比2021年同期,下滑超過七成。時間來到2023年,該年中郵保險罕見淨虧損達到120.1億元,這樣意味着僅一年的時間,中郵人壽虧損額超過了以往九年來的全部利潤,對於2023年的罕見虧損,中郵保險將其歸因爲國債750曲線波動導致公司大幅增提準備金造成。

當年,中郵人壽在負債端仍執行老準則,但在資產端開始執行新準則,以便與郵政集團報表統一,這“一新一舊”的會計準則導致資產負債兩端出現不協同。在2023年市場大幅波動的環境下,產生了更大的錯配和一些計量誤差的放大。

時間來到2024年,去年全年,中郵保險實現保費收入爲1349.4億元,同比增長22.8%。淨利潤爲89.4億元,同比大幅扭虧,且在10家銀行系壽險公司中居首。

但這種增勢卻沒能在今年得以保持,今年一季度,中郵保險實現保費收入801.07億元,增速從上年同期的26.25%降至8.8%。報告期內,其淨利潤爲15.6億元,同比大幅下降43.2%,利潤波動仍在持續。

不過有關於這一點,中郵保險總經理李學軍此前也給出過預測,即2024年利潤中大概有20多億元的利潤是執行不對稱的會計準則迴轉的一部分,是一次性的,而2025年在剔除一次性因素後,中郵保險正常的盈利水平大概爲六七十億元,因此2025年利潤相較2024年大概率是負增長的情況。

但對於一家年保費收入超千億, 巔峯淨利潤接近百億的大型人身險公司來說,這樣的利潤波動還是有些大了,如何儘量能把利潤的波動降低,並且保持持續穩定的增長,是市場十分期待看到的。另外客觀來說,中郵人壽在保費端的表現是可圈可點的,在2019-2024年的五年間,就實現了保費從600億元級別至1300億元級別的翻倍增長,該公司的增長動力可見一斑。

2

友邦加持!但渠道改革進度偏慢,產品改革更有看點?

6月20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北京監管局發佈信息顯示,中郵人壽增加註冊資本的請示得到批覆,同意中郵保險增加註冊資本39.8億元,由286.63億元變更爲326.43億元。

中郵保險官網現已對公司股權變動同步更新,本次新增注資來自於原第一大和第二大股東中郵集團及友邦保險

相較於中郵保險今年一季度末的股權情況,中郵集團持股數量增加29.855億股,友邦保險的持股數量增加9.946億股。本輪增資後,中郵集團的持股比例從38.2%上升至42.68%,仍爲第一大股東。友邦保險的持股比例則維持在24.99%不變,爲公司第二大股東。

從本次友邦保險“追加”增資以保持持股比例不被稀釋的動作看,友邦對於中郵人壽還是十分看重的。而友邦初次注資中郵人壽還要追溯到2021年。

2021年6月,中郵保險發佈《關於變更註冊資本有關情況的信息披露公告》。公告顯示,中郵保險擬增發71.63億股,由戰略投資者友邦保險出資120.33億元全部認購。2022年1月,原銀保監會發布關於中郵保險變更註冊資本及股東的批覆,至此,友邦人壽正式“入場”中郵人壽。這次戰投是我國保險業最大的增資擴股引戰項目之一。

彼時,有分析師指出,在此次合作中,友邦將依託於郵政集團的銀保渠道擴展銀保業務,並且藉助郵儲銀行在下沉市場的優勢,深入其分支機構尚未覆蓋的地區, 擴展其客戶來源。未來友邦可能通過持有中郵保險的股份,獲得郵儲代銷的優先權以及手續費優惠。另外,郵儲集團也希望借友邦的優勢(比如精英代理人培訓、高端客戶服務等)提高其渠道銷售能力。這次合作有望給雙方的個險、銀保融合打開了新局面。

如今三年半時間已過,中郵人壽的渠道面有打開新局面麼?

從數據上看,體現的是不明顯的。以中郵人壽2024年的情況爲例,根據年報顯示,去年全年中郵人壽保費收入爲1349.4億元,其中銀保渠道保費收入爲1305.31億元,佔比達到96.73%,而2023年該公司銀保渠道的保費佔比爲98.44%,很明顯,中郵人壽依舊是高度依賴銀保渠道。

在強勢的銀保渠道表現背後,是中郵人壽始終羸弱的團險和中介渠道,而此前被給予厚望能與友邦產生聯動的個險渠道更是由於體量過小被草草歸納在其他渠道中,沒有單獨披露,因此可以判斷的是,在友邦進場後的三年多時間裏,中郵人壽的個險渠道還沒有出現明顯的改善。

再來看產品方面,大力發展分紅險成爲當下中郵人壽最重要的產品策略,李學軍甚至在今年2月的媒體座談會上直言,“如果不轉分紅險,那麼險企連給客戶創造價值都做不到了。現在傳統險定價利率已經很低,又要鎖定那麼長的時間。如果將來利率反轉,那麼隨之而來的退保將導致流動性風險。如果不退保,那客戶也喪失了投資更高收益產品的機會。”

而在2024年的報表中,我們確實也看到了中郵人壽在產品端的改變。財報顯示,2024年全年,中郵人壽保費收入排名前五的產品,分紅險佔據兩席,而2023年僅有一款產品,同時兩款分紅險合計實現保險業務收入206.64億元,在前五位保險產品總保險業務收入中佔比爲18.52%,2023年同期數據則爲保費收入65.2億元,佔比6.76%,兩項數據均翻倍有餘。

因此在渠道端轉型遇阻的情況下,中郵人壽在產品端的改變似乎更具看點。而友邦保險作爲一家老牌國際化保險集團,在分紅險領域深耕已久,產品在國際上都頗具競爭力,因此未來中郵人壽在產品端的改革完全可以多與友邦“取經”,在同質化程度較高的分紅險市場打出一片天地。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