鋭評|“老祖宗的審美”何以成為年輕人的“夢工廠”

北京日報客户端
07/15

轉自:北京日報客戶端

“這就是老祖宗的審美吧。”

進入暑期旅遊旺季,“文博熱”“訪古熱”持續升溫,大量年輕人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被中華文明之美所震撼感動的經歷,好似在那一瞬間自己的神思進入了“桃花源”“夢工廠”。

當代年輕人,爲何愛文博、愛訪古?這場跨越時空的“潮流”背後,又有着怎樣的故事?

(一)

前些日子,山西省五臺縣的佛光寺唐代木構建築——東大殿迎來被重新發現88週年紀念日。

近代以來,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不僅靠槍炮鐵蹄,也常常以文化優越論削弱中國的民族自信心。例如就曾有日本學者斷言“中國已無唐代木構建築”,要看只能去日本奈良。

對此,梁思成、林徽因以敦煌壁畫爲線索,於1937年6月懷揣“國內殿宇必有唐構”的信念前往五臺山尋找名爲“大佛光之寺”的古剎。

在與千年積灰、上萬臭蟲鬥爭三天後,林徽因偶然之間發現樑上寫有一行墨跡“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寧公遇”,而殿前的唐代石經幢上同樣刻有這樣一句話:“女弟子佛殿主寧公遇”。至此,佛光寺東大殿建造時間可以明確爲公元857年。然而,這個重大發現不久之後,盧溝橋響起了炮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88年後的佛光寺,面對得到妥善保護的“第一國寶”,遊客不僅感受到唐代建築“斗拱雄大,出檐深遠”的舒展大氣,更能從中讀出中華千年文明的厚重、近代中國的屈辱、梁林等老一輩學者的家國情懷與今日國家的文明富強。

五重“時空”交織於一點,變化出無數種感動,如此獨特的體驗令佛光寺成爲無數文化、古建愛好者的“打卡”勝地,也揭示了“文博熱”“訪古熱”深層的情感密碼。

(二)

佛光寺的驚豔只是一瞥。全國範圍內,歷史遺蹟星羅棋佈。

爲何博物館、古建築遊人如織?首先是“第一眼”的震撼——來自中國古建與文物本身的美。

走入國家博物館,青銅巨鼎、金玉珍瑋、寶石金鍊琳琅滿目;置身敦煌石窟、晉南古建、徽州古村,或雄渾或雅緻的建築細節令人目不暇接。

屋脊的吻獸、華彩的壁畫、窗欞的花紋、靈動的斗拱、夢幻的懸塑……這些美,是視覺的盛宴、美學的啓蒙、心靈的慰藉,無需知識儲備,便足以令人久久駐足。

這種“美”的體驗是無法被替代的,是任何網圖短視頻都無法替代的真實感。這也是爲何,哪怕山高路遠、天寒地凍、接踵摩肩,依然擋不住年輕人奔赴博物館、深山訪古寺的熱情。

(三)

如果說,中國文物古建的美是一道敞開的門,那麼讓年輕人真正走進去、不願離開的,則是門後的萬千世界。

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做什麼?面對這些終極命題,訪古不失爲一種溫暖的叩問。

殷墟博物館裏,一篇甲骨文上寫着的“子其疫,弜往學”,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說我病得嚴重嗎?我今天可以去上學嗎?與今天孩童別無二致的“翹課藉口”,正是一種撲面而來的“真實”;

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中,一幅“演奏圖”中細膩而剛勁的鐵線描技法,盡顯中國線條美學的最高境界。但當年的畫工卻忘了給圖中的一名樂師畫上笛子,構成了一種精緻與粗心反差下的“真實”;

隰縣小西天的大雄寶殿之內,169.6平方米的面積裏,近2000尊彩塑構建出“三界九地”的佛國宇宙。塑像之栩栩如生,連梁間瑞獸都彷彿要在下一秒振翅高飛,以凡人之力創造出了本不該存在的“真實”……

每一件文物背後都有故事,每一則故事背後都是真實的歷史。當各種各樣的“真實”匯聚,每一個步入博物館的遊客都會意識到,這些文物不再只是課本中的“考點”和“知識點”,而是一個個真實活過的人留下的生命痕跡,是“我來過”最樸素的證明。

我們常說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未曾中斷”,而這種歷史的綿延不斷,不只寫在書裏,也凝結在漫漫時空與代代血脈中。而當這種生命的聯結爲年輕人真正“看見”,被真實地“感受到”,它纔是活着的、屬於當代的。文博熱、訪古熱的興起,正是數千年中華歷史在人們心中“活起來”的過程。

(四)

“文博熱”“訪古熱”,不僅僅因爲“看得見的美”與“感受得到的歷史”,也得益於“遊得好、說得妙、傳得開”的傳播方式。

首先,基礎設施建設讓文博熱有了可依託的現實空間。截至2023年底,全國博物館總數已突破6500家,覆蓋全國90%以上的縣域,四通八達的高鐵網、民航網又進一步拉近了距離。同時,越來越多的古建築、遺址遺蹟被劃爲重點保護對象,修繕工程、考古發掘、數字化重現齊頭並進,讓開放展示水平大幅提升。

其次,傳播技術的躍遷讓“文博熱”擁有了貼近人心的話語方式。比如,動作大片《一代宗師》中的影像美學,讓遼寧義縣奉國寺成爲影迷的朝聖之地;再如,電子遊戲《黑神話:悟空》遊戲裏的建築設計,直接帶火了山西古建。

更重要的是,傳播者與參觀者之間的身份界限,正在不斷模糊。在“你發我看、我看我也發”的循環中,越來越多年輕人不僅是“受衆”,更是極具活力的“內容生產者”。從遊客變成講解員,從博主變成策展人,從觀衆變成文創設計師,“文博熱”的傳播路徑不再是單向推送,而是多點開花的共創網絡。

優質內容吸引流量,流量反哺傳播,傳播再激活新的文博資源,新的觀衆羣體再創造新的內容——一個以年輕人蔘與爲核心的“文博熱”正向循環已經形成。

(五)

沉潛千年,精神一脈。“文博熱”持續升溫,也源於今日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有着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

當代年輕人在國家蓬勃復興的大背景下長大,有底氣,也習慣了平視世界,不再以西方審美爲唯一標準,而是越來越多地將目光投向自己腳下的土地,在追求時尚張揚個性的同時,有強烈意願將中國故事講出來、傳出去。

文博熱,正是這樣一種文化自信走向縱深的體現。從國風音樂到漢服妝造再到歷史同人……年輕人不再把歷史當作遙不可及的“殿堂”,而是看作“生命力量的一種源泉”,願意把中國歷史所蘊含的智慧、審美、精神當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成爲一種值得驕傲的日常。

歷史自覺與文化自信雙向奔赴,作爲橋樑的文博場所自然成爲永不落幕的“頂流”。

我們應當呵護好“文博熱”“訪古熱”。繼續加強對文物古建的保護力度,讓歷史真跡能以更加完整的面貌爲後人看見;繼續推動文博場館的普及建設,讓更多人可以“在家門口遇見歷史”;繼續鼓勵青年羣體參與到歷史傳播、文化創新中去,讓他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在古老文明中找到發力點……

(六)

一個民族熱愛自己的歷史,是一種極其珍貴的力量。

中華民族之所以至今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從未在風雨激盪中倒下,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悠久歷史所孕育出的文化根性與家國情懷,這也是我們最強的精神支柱。今天的年輕人如此熱愛歷史,也是一種內在的精神迴響。

“雙槐樹遺址陶器,約公元前3300至2500年。”

在號稱最難預約的博物館——中國考古博物館中,在“宅茲中國”展廳中親手觸摸距今約5000年前的陶片是每位遊客都會嘗試的項目,中華文明不滅的薪火,在這一刻有了自己的溫度。

感受與傳遞這種溫度,是新時代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在浩瀚文明中找到自己、找到民族、找到方向的一次集體回望與出發。可以相信,他們也一定會以他們的方式,把這份沉靜而強大的力量,轉化爲推動中國走向未來的光與熱。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