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7月7日-7月13日)電力與天然氣行業呈現結構性分化。電力板塊受政策驅動,可再生能源消納責任權重新規明確高耗能行業綠電消費指標;天然氣市場則因進口量同比下滑面臨供需再平衡。行業核心數據與政策動向顯示,能源結構轉型持續推進,市場調節機制作用凸顯。
一、電力行業:可再生能源消納責任權重落地,高耗能行業綠電比例劃定
政策明確約束性目標,強化行業責任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佈《2025年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首次將鋼鐵、水泥、多晶硅及新建數據中心納入綠電消費比例考覈。其中,電解鋁行業實施強制考覈,而其餘行業僅監測不考覈。根據文件要求,鋼鐵、水泥、多晶硅行業綠電使用比例需達25.2%-70%,新建數據中心則統一設定爲80%。地域差異顯著,四川、青海、雲南等可再生能源富集區比例高達70%,而重慶作爲最低省份,非水消納權重僅10.8%。
消納權重倒逼能源結構優化
此次政策首次將非水消納權重與各省年度風光新增裝機指標掛鉤。當前,內蒙古、吉林、甘肅等19個省份非水消納權重要求達30%以上,超半數省份門檻值爲25%。中信證券分析指出,2025年非水消納責任權重大幅提升將支撐約4600億度綠電消納,三北地區因權重增幅停滯或面臨裝機增速放緩,而沿海地區依託用戶降碳需求增長,綠電直連模式有望加速推廣。
煤電與新能源協同性增強
儘管可再生能源佔比持續提升,煤電仍承擔系統調節與頂峯保供職能。三峽水庫出庫流量本週達23500立方米/秒,同比降26.56%,但周環比增28.42%,顯示水電出力波動顯著。現貨市場方面,廣東日前電價周環比漲2.86%至283.32元/MWh,山西、山東則因供需緩解出現10%-15%的環比降幅。業內預計,電力市場化改革深化將推動電價穩中小幅波動,煤電容量電價機制與輔助服務市場建設或成調節關鍵。
二、天然氣市場:進口量收縮觸發供需調整,區域消費分化顯現
LNG進口量同比下滑26.3%,國內產量補位
2025年5月數據顯示,國內LNG進口量同比銳減26.3%至484萬噸,創年內新低;管道氣(PNG)進口量則同比增10.3%至526萬噸。同期國內天然氣產量達221.5億方,同比增9.3%,表觀消費量364.2億方,同比微增2.4%。進口結構變化反映國際市場價差影響:歐洲TTF現貨價周環比漲4.5%至11.86美元/百萬英熱,而美國HH現貨價跌5.5%至3.12美元/百萬英熱,國內DES現貨價漲1.1%至11.96美元/百萬英熱,進口商轉向低價氣源意願增強。
歐盟庫存高位運行,消費增速放緩
歐盟第26周天然氣供應量62.3億方,同比增8.9%,其中LNG佔比56.5%,管道氣進口量同比降8.2%。同期消費量35.6億方,同比降0.9%,1-26周累計消費量1770億方,同比增7.8%。庫存高位與溫和氣候抑制短期需求,但全年消費增速仍高於疫情前水平。國內方面,內蒙古提出完善綠電制氫、源網荷儲等消納場景,推動綠電與傳統能源替代,顯示區域能源轉型加速。
煤層氣開發取得突破,本土氣源補充作用提升
華北油田山西沁水煤層氣田累計產氣量突破200億立方米,成爲國內首個達此規模的中淺層氣田。此舉有助於緩解進口依賴,尤其在LNG進口收縮背景下,本土非常規氣源開發與管道氣增量將成爲保供重要支撐。四川美豐等企業明確未開展進口業務,側面反映行業對進口成本波動的審慎態度。
(數據截至2025年7月11日)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