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快報
星巴克中國業務出售消息傳出半年以來,潛在買家已超過30家。由此,星巴克中國業務的命運正成爲全球資本的焦點,中國的即飲咖啡市場將迎來巨大變化。
據外媒報道,對星巴克中國業務的估值最高達90億美元(約640億元人民幣),目前競標者包括高瓴資本、凱雷、信宸資本等老牌私募,以及大鉦資本這類對手派勢力。據稱星巴克計劃保留約30%股權,其餘70%由多家機構分食,這與麥當勞中國“中信+凱雷控股、麥當勞全球持股20%”的模式異曲同工,但星巴克能否適配此類規模化複製,仍是未知數。
星巴克門店規模早已落後於本土對手
自去年11月傳出出售業務以來,星巴克中國業務吸引了中國機構競逐,參與者數量和估值一路上漲。
據外媒報道,目前超30家投資機構已提交收購要約,對星巴克中國業務的估值最高達90億美元(約640億元人民幣),較上月市場傳聞的50億-60億美元近乎翻倍。按此估值,若交易成功,這或將成爲近年來中國消費領域規模最大的併購案之一。
據外媒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高瓴資本最近參加了星巴克中國區的反向管理層路演,表達了收購興趣。而在高瓴資本之前,凱雷投資、信宸資本等多家知名投資機構也都已經參與其中,上演了一出面向星巴克中國的資本圍獵遊戲。
此前星巴克中國相關人士明確表示,目前沒有考慮完全出售中國業務。該人士表示,星巴克堅信中國市場蘊藏的巨大增長機遇,我們正在評估把握未來增長機遇的最佳方式。我們將繼續專注於實現中國業務的重振增長,保持積極正向的發展趨勢。
這個官方的回應,暗含兩重意思,一是澄清“徹底退出中國的猜測”;二是保留與資本合作的可能性。
實際上,星巴克或想要保持中國業務的主導權。首選方案是向合作伙伴出售少數股權,以幫助其中國業務重回增長軌道,但根據估值和其他因素,星巴克現在可能考慮出售更大比例的股權。
據稱星巴克可能保留30%的股權,其餘70%股權將由多家買家分攤,每家持有不到30%的股權。這樣既避免單一投資者獨大,又爲本土化運營騰挪空間,這與麥當勞中國“中信+凱雷控股、麥當勞全球持股20%”的模式異曲同工。
上述分析並非沒有道理,星巴克全球CEO布萊恩・尼科爾近期表示,很多投資者對星巴克中國業務感興趣,市場看中星巴克的品牌價值,以及咖啡品類的增長潛力,將與潛在買家共同探討如何將星巴克中國門店數量增加到2萬家。
換言之,星巴克眼中的理想買家並非簡單的金錢投資者,而是能提供資源支持和增長經驗的合作伙伴。
有分析稱,星巴克對於中國市場的態度,可以從過去一年的業務調整中看出端倪:它試圖在全球戰略收縮與參與中國市場競爭之間尋找平衡點,並繼續尋求增長空間。
只不過,在行業目前競爭態勢下,這一切並沒有那麼容易。
自1999年進入中國以來,星巴克在中國已經耕耘了26年,擁有超過7700家門店。
但是,這個數據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幾乎沒有優勢。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數據,截至2024年3月,中國連鎖咖啡門店總數達到52308家。其中,瑞幸以35.10%的門店佔比位居第一,星巴克佔比爲13.58%,庫迪咖啡佔比12.44%——在門店規模上,星巴克早已落後於本土對手。
因而,星巴克集團一直在爲其中國業務尋找出路。早在2024財年第二季度財報發佈時,時任星巴克全球CEO的納思瀚就透露,星巴克正處於探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的早期階段。後續換帥後,星巴克依然堅定地推進爲中國業務尋找合作伙伴的計劃。
分析師認爲,引入具備本土經驗的戰略合作伙伴或是星巴克中國重振業務的最佳選擇。星巴克亞洲集團中國區主管林漢申指出:“跨國企業中國團隊與全球總部存在認知鴻溝,導致決策遲緩。而本土化產品快速上市已成爲商業成功關鍵。”
增長進入瓶頸期,被動降價效果不理想
星巴克急於出售中國業務,與其業績低迷有很大關係,但這又始終是其不想放棄的市場。
2024財年,星巴克中國營業收入約爲210.55億元,同比下降1.4%,同店銷售額更是同比下降8%。
事實上,近幾年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漸露頹勢。營收、同店銷售額等關鍵指標紛紛下滑,開店速度也未能達到預期。
可以看到,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挑戰,從2018年就開始了,星巴克中國在當年第三季度首次出現負增長,使中國成爲星巴克全球表現最差的市場。
彼時,瑞幸在北京開出首店後迅速擴張,門店數量短時間內突破2000家;與此同時,Manner咖啡從一家街邊小店搖身一變成爲資本寵兒,融資8000萬元。
緊接着,中國咖啡市場迎來了百花齊放的時代,M Stand、庫迪、幸運咖等新興品牌快速崛起。其中庫迪更是在成立不到一年內開出6000家門店,刷新了瑞幸此前的擴張紀錄。與此同時,新茶飲品牌茶百道、滬上阿姨、茶顏悅色等紛紛推出咖啡產品,甚至醫藥企業、郵政、石油等行業也跨界佈局咖啡業務,這無疑進一步加劇了行業的競爭。
面對激烈的競爭,不少品牌依靠低價競爭、新品快速迭代、加盟模式快速擴張,並藉助線上和外賣渠道強勢發力實現了高速增長。
而定位強調“第三空間”體驗感的星巴克,一直以“高品質和服務”爲調性,價格居高不下。就連線上業務也非常薄弱,直到2019年和阿里合作推出“專星送”,才彌補了外送服務的空白。
在多重衝擊之下,星巴克的日子越來越艱難,但決策始終滯後,就連在產品是否降價的問題上也猶豫不決。
去年,星巴克“迂迴降價”。爲了避免直接調整菜單價格,通過發放優惠券、套餐折扣、團購等“暗降”手段促銷,使其部分產品價格進入了20元區間。
進入2025年,咖啡行業迎來了更爲猛烈的價格戰,部分品牌甚至推出1-3元的超低價產品。
今年4月,星巴克進駐京東外賣,藉助平臺補貼將大杯咖啡的價格降至26.8元;6月,星巴克宣佈了它在進入中國26年來的首次官方降價,對星冰樂、冰搖茶和茶拿鐵三大系列產品進行調整,單杯最低23元起,大杯平均降價約5元。
看似聲勢浩大的降價,並沒有給星巴克帶來理想的效果。從產品上看,星巴克核心的咖啡產品價格未動,只能在“非咖”飲品中爭取份額。從價格上看,降價幅度並不算大,20元一杯與瑞幸、庫迪等比起來,依然高出不少,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吸引力有限。
如今,星巴克中國業務的處境變得很微妙。
在星巴克美國、加拿大等成熟市場的發展已接近飽和的狀態下,中國幾乎是唯一有機會保持兩位數增長的潛在市場。同時,星巴克想要在中國市場獲得增長的難度也越來越大。
2024財年數據顯示,星巴克北美地區營收高達267億美元,佔總營收的74%;相比之下,中國市場營收僅爲30億美元,佔比8%。
能否複製“麥當勞模式”,仍是未知數
星巴克中國業務的出售計劃猶如一部電視劇,劇情有可能到明年才落幕。無論如何,星巴克都想將這個業務賣出“好價錢”。
競購者中,高瓴資本憑藉投資喜茶、蜜雪冰城及操盤皮爺咖啡中國化的經驗,被視爲頭號熱門。其新募集的180億美元基金中,約100億美元可用於收購,彈藥充足。
從最開始的“探索可能性”到如今的“問問誰想買”,甚至近期還安排高瓴資本參加了星巴克中國區管理層的反向路演,這些這動作都表明星巴克對“出售”態度的積極性。
顯然,這與其中國市場業績有所回暖有很大關係,畢竟這涉及到估值的高低。
財報顯示,最新一季度,星巴克中國區銷售額同比增長5%,達到7.4億美元,同店交易量也增長了4%,扭轉了去年同期下滑4%的頹勢。
有分析稱,星巴克正在爲提升業務估值做準備。同時,在策略上或許欲效仿麥當勞和肯德基的做法。
2017年,麥當勞中國業務通過引入中信、凱雷等戰略投資者完成特許經營改革,但麥當勞仍保留了部分股權。同樣,百勝餐飲集團在2016年分拆百盛中國後,也採用了特許經營模式,每年收取一定的特許加盟費。
有分析認爲,麥當勞中國的成功案例佐證了控股權轉移的價值。中信入主後,通過地產資源整合與數字化改造,6年間門店從2200家飆至7000家。但星巴克能否適配此類規模化複製,仍是未知數。
若交易達成,新股東需面對一些問題。比如如何維持高端調性與參與價格戰的平衡術,創立一個消費者更能接受的價格帶,門店模式的更新與加盟的提速也是需要考慮的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星巴克選擇不完全退出,本質上是從重資產運營轉向輕資產合作,既能降低運營成本,又能繼續分享中國市場的發展紅利。
或許,對星巴克來說,部分出售中國業務,其實是個不錯的策略,既能避開中國市場的激烈競爭,又能借助本土合作伙伴的力量加速擴張、分攤風險,支撐集團在全球“迴歸星巴克”的轉型計劃。
採寫:新快報記者 陳福香
責任編輯:尉旖涵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