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程序員都將失業嗎?

虎嗅APP
07-15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騰訊研究院,作者:王強騰訊研究院前沿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原文標題:《99%的程序員都會失業嗎?丨AI原生研究系列之AI Coding》,題圖來自:AI生成

又到一年高考季,因爲這幾年一直在研究大模型,有好幾個家長朋友都來諮詢,要不要給自己孩子報考計算機專業?接到這個問題,面對“周更”、甚至“日更”的大模型浪潮,着實難給出一個準確的回答,只能說:編程作爲一種抽象和拆解問題的方法論依舊重要,但寫代碼這件事正被重新定義——自然語言正快速變成新的最高級的編程語言。

AI界的大V安德烈·卡帕斯(Andrej Karpathy)長期在X社交賬號上置頂的一句話,道出了當下的心情:最火的新編程語言,是英語(The hottest new programming language is English)。Karpathy提出了vibe coding(氛圍編程)的趨勢,這也意味着用戶可能會忘記代碼的存在。其最新的關於軟件3.0時代的演講,揭示了軟件開發正在經歷1940年軟件1.0以來最深刻的範式轉移。

一、AI編程是當前大模型最具顛覆性的領域

編程是數字世界的行動力,也是建構數字世界的建築師。編程能力的升級具有巨大意義,因爲如果說未來是數字世界,那麼AI編程將成爲未來最強大的數字生產力之一,不僅搭建數字世界,設計Agent在數字世界完成任務,還可以通過跟物理世界的交互產生更大的價值。 

今年3月,Anthropic首席執行官Dario Amodei表示,未來3到6個月,AI將編寫90%的代碼,而在12個月內,幾乎所有的代碼都可能由AI編寫。無獨有偶,OpenAI首席產品官Kevin Weil表示,預計到2025年底,AI編碼將實現99%自動化。與之前大部分預測都是未來3年、5年不同,兩位大模型公司高管的預測都是到今年底,幾個月後就會見分曉,AI Coding對程序員帶來的衝擊影響之大、速度之快,將是前所未有的。

近日美國勞工統計局的《當前人口調查》數據稱,美國計算機程序員的就業率已經降至198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1980年,美國計算機編程工作崗位超過30萬個。在21世紀初的互聯網泡沫時期,這一數字曾達到70多萬,但如今就業機會已萎縮至當時的一半左右。可以說,程序員們夜以繼日爲之奮鬥的大模型,卻先革了自己的命。

最近的一場對談中,微軟CEO納德拉表示,現在微軟30%的代碼都是AI寫的。Meta創始人扎克伯格則表示,很快Meta的這一比例就會達到50%。

在國內,AI編程已成爲行業大範圍普及的應用。如,使用騰訊雲代碼助手產品的企業客戶,採納率普遍達到了30%的水平,單測執行率提升18%,代碼評審覆蓋率增長20%。

再如,一季度財報會上,美團創始人王興披露,美團爲工程師提供了自動代碼生成工具,內部已有52%的代碼由AI生成。公司90%的工程師已頻繁使用AI工具,部分團隊甚至依賴AI完成90%以上的代碼編寫。美團工程師反饋,以往需要數小時編寫的功能,現在幾分鐘內即可完成。例如,開發一個外賣訂單狀態查詢接口,AI能自動生成數據庫查詢語句、API接口、前端展示邏輯等,並將測試用例一併打包。工程師的角色逐漸從寫代碼轉向設計需求和審覈代碼。

AI的影響還蔓延至非技術崗位。美團推出的NoCode零代碼平臺允許普通員工通過對話創建應用。如,一位餐廳經理只需描述“需要統計每日銷量並自動生成報表”,AI便會搭建一個包含數據錄入、計算和可視化功能的小程序,大幅提升了流程效率。

二、AI編程的格局與新趨勢

AI編程是當前經過了市場驗證的人工智能最先落地的領域。據研究機構Vision Research Reports預測,8年後,全球AI Coding市場將突破200億美元。不過這可能都是一個偏保守的預測,因爲僅拿中國市場來看,2023年中國軟件和信息技術企業超3.8萬家,累計完成軟件收入12.3萬億,這都有可能轉爲AI編程的潛在市場空間。

當前市場上,已經湧現出一批AI編程的典型玩家,包括Cursor,Windsurf、Devin、GitHub Copilot、字節Trae、通義靈碼、騰訊雲代碼助手CodeBuddy等。特別是去年以來,Cursor成爲明星企業,以其“氛圍編程”體驗和高效的AI輔助編碼功能而聞名。它能幫助開發者用自然語言指令完成代碼生成、錯誤修復和知識問答等任務,極大地提高了開發效率,並吸引了包括OpenAI和Midjourney在內的知名企業客戶。Cursor近期完成了一輪9億美元的融資,最新估值達到90億美元,年度經常性收入在4月已增至2億美元。

目前大多數AI編程公司提供的能力主要有3大類,第一類是程序員助手,從IDE環境插件切入,更多是一個Copilot的角色,增強現有的工作流、提升效率;第二類是主打Agent,希望成爲一個能夠端到端執行任務的“數字程序員”。第三類是專注在特定代碼模型,從領域入手,構建差異化的競爭力。

當前,AI編程在自主完成項目的能力上還有一定的差距,且在幻覺消除、甚至有人嘲諷的“屎山代碼”問題,以及上下文長度、代碼質量、項目架構等方面還存在不小的挑戰,但正如很多技術在初始時可能也是以很弱小、甚至被嘲笑的狀態出現,最後卻改變了世界。可以確定地說,AI編程的進化是必然趨勢,也是大模型通往AGI征程上可以持續升級的能力。

1. 從代碼補全工具邁向自主Agent

過去,編程工具主要是提供一個IED環境或插件,做代碼補全、查找bug等,如今,各大編程工具正競相推出雲端Agent來獨立完成一個完整開發任務,可以覆蓋從規劃到編寫、測試等全流程,人類未來將從寫代碼轉向分配任務和代碼評審。

GitHub Copilot 在用戶分配問題後,可以規劃、編寫、測試和迭代代碼,並提出經過全面測試、可供人工審覈的拉取請求。

OpenAI Codex作爲一款基於雲的軟件工程代理工具,可以並行處理多項任務,其側邊欄可以接管任務,每個任務在隔離沙盒裏並行運行。如編寫功能、解答代碼庫相關問題、修復錯誤、執行測試並生成可追溯日誌等。每個任務都在專屬的雲沙盒環境中運行,並預加載了用戶的代碼庫。

Cursor支持一次跑多條agent流水線,並讓它們處理更大的任務。這些代理在各自的遠程環境中運行。用戶可以隨時查看狀態、發送跟進或接管。

Devin自創立起,就定位在“AI軟件工程師”,它不僅僅是一個IDE的軟件開發環境,用戶可以用自然語言向軟件下達任務,軟件會自動搜索在線資源、工具以完成任務。用戶可以一步一步地跟隨,看 Devin做了什麼以及它正在做什麼。

2. 從項目環節升級到覆蓋整個大項目

最新的Claude Opus 4,在全球編程模型領域持續領先,在複雜、長時間運行的任務和代理工作流中擁有不錯的性能表現,未來也有望能夠承擔更大的項目任務。最近Claude Code走紅,許多程序員稱讚它是目前最好的編程工具。

最近火熱的Augment Code,目標是“成爲最懂你整個代碼庫的AI編程夥伴”。augment支持高達200K Tokens(20萬)的上下文窗口,這樣的好處是前後端、數據庫模型、各種配置文件等都可以放到大模型中,讓編程助手更理解用戶的項目架構。它還可以索引多個關聯的代碼庫,實現跨項目理解和代碼生成,對於複雜業務邏輯更多的大項目來說,更爲友好。而且,相比Cursor傳統上“一問一答”的交互方式,Augment的自動化程度更高,省去了不少問答模式下反覆追問的麻煩。

3. 獨立編程工具可能被基礎大模型“喫掉”

關於獨立的編程工具有沒有護城河,一直是行業的一個爭議。秉持“沒有護城河”一方的觀點,最典型的是“苦澀的教訓”( The bitter lesson),即人們反覆嘗試用工程手段提升性能,最終卻總是被簡單堆算力的方式超越。大模型能力的不斷提升,會“喫掉”不少個人應用創新的功能,特別是工作流類的應用,更容易被大模型的新能力取代,編程也可能是其中一種。

認爲有護城河的則認爲,雖然基礎大模型的能力在持續提升,但是獨立編程工具有較好的用戶交互界面和環境,不少工具也因此得到了用戶的青睞。同時像Cursor等工具,還針對低延遲、高頻率使用的功能構建了專有模型,進一步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並降低成本。而且,更關鍵的,產品在跟用戶長期的互動中,可以獲得用戶採納、編程偏好、代碼規範等各種數據,從而成爲更具個性化、體驗更好的工具,從而獲得獨立的發展空間。這跟最近流行的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思想也是一致的。但這些個性化的數據,基礎大模型也可以實現,好比GPT今年4月推出的記憶功能,可以提取用戶跟大模型的歷史對話,從而分析用戶的特點和偏好,可能比用戶自己還懂自己,未來更有可能成爲一種Life OS(人生操作系統)

當然,短期內,獨立編程工具仍然有存在的空間,這也是爲什麼OpenAI 提出斥資約 30 億美元收購 Windsurf,自然有其獨特價值。因爲當前爭奪用戶使用的心智,培養使用習慣,仍然非常重要,要掌握與開發者貼得最近的入口。收購Windsurf後,Open AI坐收了其百萬現成用戶,包括半數財富500強公司,摩根大通戴爾等。

而且,還有一層意義在於防守,因爲如果編程工具的API都調用Claude,將讓OpenAI錯失這個最具PMF的市場,OpenAI當下非常需要一個好的交互界面和產品來做好防守。在Cursor無意被收購的背景下,收購Winsurf,也不失爲一個好的選擇。

但上週末傳出的消息,這次收購被谷歌截胡,Windsurf的CEO Varun Mohan、聯合創始人Douglas Chen以及部分研發核心成員,將直接加入谷歌DeepMind團隊。這再次印證了當前AI時代“收購人才,而非收購公司”的投資併購新特點。

再者,獨立編程工具的價值,還在於可以動態選擇當下表現最好的編程基礎模型,而不被基模品牌綁定,讓用戶始終保有最優模型的選擇權。但同時,基模強化自身編程產品的決心也是一以貫之的,如Open AI 在尋求收購Windsurf的同時,也在着力打造自己的AI編程產品Codex,6月已面向 ChatGPT Plus 用戶開放。Sam 對這個產品給了很多讚譽,說這是第一次讓他有接近 AGI感覺的產品之一。

三、程序員向何處去?“人人都是程序員”的新未來

“碼農”終將退場,但程序員永存。過去,程序員耗費大量時間在重複性、機械化的代碼搬磚上,而AI的崛起將徹底接管這些體力活。但真正的編程,從來不只是寫代碼——架構設計、系統思維、問題抽象,纔是程序員的價值核心。  

未來,程序員不會消失,但角色會被拆解、重組,而更多的普通人會因爲AI獲得“編程權”。未來的程序員會從碼農到AI指揮官,不再埋頭寫每一行代碼,而是駕馭AI,像導演一樣統籌全局。 從執行者到問題終結者,核心價值轉向定義問題、拆解邏輯、優化系統,而AI負責填充細節。

當AI編程的能力越來越強,供給的提升,反而也會激發更多的需求產生。歷史上,技術變革帶來的“破壞性創造”現象,在多個行業均有體現。雖然自動化短期內導致特定崗位減少,但通過降低門檻、激發新需求、催生新職業,反而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

這背後藏着的是“需求彈性法則”——當技術把某種服務的成本和門檻降低一個數量級,沉睡的需求會被喚醒。遠到早期汽車對馬車伕的替代,近到這些年的互聯網技術改變的網約車行業。雖然對之前的出租車司機有一定的替代,但也催生了更多出行需求,反過來形成了龐大的專職司機羣體。

對程序員而言,AI把開發成本打下來後,“每個小店主都想有定製化庫存系統”的場景可能即將上演,每個產品經理也可以自己先做一套POC原型驗證,而不必再去苦等程序員的排期,從而自己也成爲半個程序員。往後延伸,便是未來更多的“一人公司”成爲可能,因爲以前創業更難找的是一個優秀的程序員合夥人。

在自然語言編程工具的加持下,個性化軟件成爲新可能。未來每個人可以基於自己的需求,定製化設計自己的軟件。如可以做一個每天彙總大模型最新進展新聞的應用,給重要的親朋發生日祝福的提示,口述回憶錄和記心情日記的APP,未來三個月喫減脂餐的外賣小程序等等。未來,用戶甚至都感受不到自己是在編程,只是輸入了一些個人需求。而背後是工具在通過編程的方式,調用各種工具來實現。

在人人都是程序員的未來,2030年的日常可能會是如下場景:

四、未來屬於善於思考的創意者

當 99% 的代碼行可以機器生成,人類真正的護城河是——提出好問題、驗證好答案,以及爲人類社會定義“好”的標準。編程的終極民主化,是讓技術像語言一樣成爲表達思想的自然媒介。編程可能只是中間態,未來只需要用戶來提出需求,由AI來完成實現。

所以,與其擔心99%的程序員會失業,不如思考:那1%會做什麼?如果你能成爲定義問題與評測標準的那1%,AI賦能的時代將因你而更精彩。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騰訊研究院,作者:王強(騰訊研究院前沿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本內容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hezuo@huxiu.com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

End

想漲知識 關注虎嗅視頻號!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