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V聚場。 澎湃新聞記者 徐亦嘉 圖
「不同賽道的創作者聚集在這裏,選題的視野將會被大大拓寬。」在B站擁有超過百萬粉絲的UP主「濾鏡粉碎機」團隊,已成為第一批入駐「V聚場」的內容創作者。
「濾鏡粉碎機」團隊口中的「V聚場」,是上海楊浦區在線文娛產業新載體。在這裏,一樓設定了綜合服務大廳,為入駐文娛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二、三樓則打造多個特色場景,集辦公、培訓、直播等多功能於一體,配置專業攝影棚、配音室、特效製作中心等共享設施。
在這棟樓二層天花板上,LED燈勾勒出莎士比亞戲劇《麥克白》的名句「sleep no more」(不眠之夜)。燈光之下,12個膠囊睡眠艙靜臥在二樓「靈感雨林」空間,為內容創作者提供片刻休憩。
可以說,「V聚場」名字中的「V」,既代表「大V」創作者,也暗喻「勝利」(Victory)——它承載着楊浦區將分散的個體才華轉化為產業合力的決心。
以聚集拓寬視野
雖然目前還沒過多瞭解以後的「同事」,但在UP主「濾鏡粉碎機」團隊成員畢老師看來,把內容創作者們聚集在一起,顯而易見的好處在於UP主們面對面交流能擦出更多創意的火花,更有增加合作機會的可能。同時,「V聚場」的地理位置靠近B站,對於網友們關心的話題可以即時與運營人員討論,「可以更好找到選題的切入角度。」

V聚場內休閒空間。 澎湃新聞記者 徐亦嘉 圖
「舒適感」,是另一個被UP主們頻繁提及的詞。
除了應有盡有的工作間場景,「V聚場」還配有健身娛樂區、茶歇區和寵物友好空間等,從硬件配套到服務生態,將助力企業節約成本、輕盈落地,推動楊浦「二次元品牌集聚區」建設,助力上海打造「全球次元文化新地標」。

V聚場內提供多樣場景 澎湃新聞記者 徐亦嘉 圖

V聚場內提供的直播場景 澎湃新聞記者 徐亦嘉 圖
UP主「上海小馬哥」的視頻內容聚焦於上海話及本地生活,「V聚場」的自由氛圍及周邊生活場景豐富,是他意向入駐的最直接原因。
「整棟樓既有豐富的辦公場景,又有可以小憩的區域,這樣的設定是非常人性化的。」「上海小馬哥」告訴記者,「對於我們這些做視頻創作的人來說,不被束縛思路才能開闊。同時周邊還有濱江、大學路等網紅打卡地,適合逛一逛激發靈感。」
「流量反哺」進行時
「哈嘍,螢幕前的‘小夥伴’們!今天籽岷跟大家來聊一聊高考志願填報那些事兒。」
在另一邊,此前已將事業和生活深深紮根在楊浦的B站百大UP主、AI科技遊戲類知名主播籽岷,正在楊浦中船科技園直播孵化基地裏直播。他的聲音透過直播設備,清晰地傳遞到全國各地的粉絲耳中。
輕鬆愉快的直播氛圍背後,是籽岷與楊浦這片土地日益深厚的聯結。這位擁有千萬粉絲的UP主,不僅僅是在網絡世界構築「我的世界」,出於對楊浦創新氛圍和文化底蘊深深的認同感,去年他在這裏開啓了新的事業篇章。

籽岷。 「上海楊浦」微信公衆號 圖
今年1月,籽岷又多了一個新身份——「楊浦城市體驗官」。他加入了楊浦區互聯網發展協會自媒體專委會,與衆多網絡名人一起,用鏡頭和文字記錄楊浦的城市變遷,講述楊浦故事。他積極參與推廣楊浦的紅色文化,多次組織Citywalk活動,帶領年輕人探索這片紅色熱土。

吳姥姥的「不刷題」團隊在進行直播。 「上海楊浦」微信公衆號 圖
與此同時,總部位於楊浦的智勇科創實踐基地裏,吳姥姥的「不刷題」團隊也在進行一場直播。這裏也是衆多青少年科學夢想的孵化器,基地內設有生態實驗室、人工智能工作室等真實科研場景,立志於用十年、二十年陪伴孩子從興趣走向志趣。「我們團隊的很多人都學習生活工作在楊浦,與楊浦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們傳播科學力量的初衷當然也要從這裏開始,走向世界。」
讓大V擁有更多可能性
2015年的夏至音樂節,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羅小羅在楊浦濱江抱着吉他做駐攤藝人,歌聲被江風吹散。十年間,他通過互聯網,讓自己的歌聲傳得更遠、音符更為躍動,也獲評為「上海街藝最傑出藝人」,還開出了個人演唱會。
在上海,越來越多優質內容創作者、互聯網平臺集聚而來,與城市發展同向而行。
B站數據顯示,百大UP主有超30%紮根上海、近400萬創作者在此揮灑才華,展現出內容生態的強大生命力。
作為上海創新濃度最高、人才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楊浦在線文娛產業正蓬勃生長。2024年,楊浦區在線文娛產業鏈規模超過800億元,已成為楊浦經濟動能轉換中重要一環。
依託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和中國上海網絡視聽產業基地,楊浦區已匯聚嗶哩嗶哩、抖音、完美世界、疊紙遊戲等頭部企業。這些平臺型企業自帶龐大用戶流量,為網絡大V提供了內容分發、商業變現和IP孵化的完整生態鏈。
此外,楊浦還湧現了聲網、所思科技等技術型公司,為直播、短視頻、虛擬偶像等新業態提供底層技術支持。這種「平臺+技術」的雙重賦能,讓大V們在內容創作、互動體驗和商業化探索上擁有更多可能性。
「V聚場」周邊衆多的文化科技類企業集聚,自然會帶給內容創作者們更多的可能。就如準備入駐的「上海小馬哥」所言,「雖然目前還未對接到具體的合作項目,但我覺得能有更多的機會總是好事。」
「V聚場」辦公室的鑰匙,如今握在更多年輕的內容創作者手中。相比孤軍奮戰,他們已可以在互聯網更遼闊的舞臺上並肩作戰。風從黃浦江面吹過,這一次,孤獨的個體回聲終被羣體的和鳴取代。
(轉自:網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