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本文內容僅供讀者參考,不作爲任何投資建議
市場對阿里經常有一個調侃的聲音:
股價跌下來,阿里就是零售公司。
股價漲上去,阿里就是AI新貴。
過去四個交易日,阿里巴巴拉出“四連陽”:
區間漲幅超過10%,盤中最高已摸到116 港元;量能同步放大,7 月 15 日成交量衝上1.95 億股,爲近半年峯值。
消息面上,英偉達宣佈重啓 H20 芯片對華銷售,直接提振了中國雲服務與 IDC(互聯網數據中心)板塊的信心。
核心的催化在於阿里的AI業務。
新財年阿里把淘天(淘寶+天貓)、餓了麼、飛豬三大業務重新排布到中國電商事業羣、雲智能與其他板塊,強調“用戶爲先、AI 驅動”兩條主線。
這一動作的真實含義,是讓淘天與雲業務不再被邊緣資產拖累,把資源集中到最能釋放現金流與想象力的地方。
阿里的AI業務怎麼樣呢?
AI大模型“通義 Qwen3”迭代後,雲智能集團連續七個季度AI相關產品收入保持三位數增長。
新一代大模型“通義 Qwen3”在代碼生成、數學推理等多項行業基準測試中位居前列,爲雲平臺帶來強勁的增值服務需求。
國海證券預計,FY2026Q1公有云及其他雲服務收入將同比增長 22%至 325 億元,經調EBITA利潤率約 8%,較去年同期顯著改善。
這種由“算力供給”向“AI賦能”轉型的估值重塑,爲雲業務注入了新的想象空間,也同樣是本輪股價修復的底氣之一。
另外,市場還比較關注的是阿里的外賣業務。
補貼買入口,燒錢爭用戶,是零售與本地生活巨頭繞不開的生存法則。
7 月 2 日,“淘寶閃購”官宣未來12 個月對商家與消費者直補 500 億元,全力搶佔最密集的餐飲外賣入口。
一週內,閃購+餓了麼日訂單量由 6000 萬衝至 8000 萬,非餐飲訂單突破 1300 萬,日活躍用戶數量也突破 2 億大關。
初步測算,這500 億補貼將會在Q2–Q3之間分批釋放,高盛預計配送虧損 –410 億元,將成爲本財政年度電商事業羣虧損的絕對“重災區”。
雖然補貼在短期內拖累電商事業羣經調EBITA同比下降 18%,利潤率降至 27%,但GMV仍實現 +5.6%的穩定增長,客戶管理收入同比上揚 10.5%,Take‑rate(平臺抽傭率)進一步抬頭,表明流量密度與貨幣化效率雙雙提升。
另外兩家是什麼情況呢:
1.美團
美團外賣繼續維持“紅包+免單+商家補貼”三駕馬車並行的打法。高盛預測,這一波補貼會讓美團息稅前利潤減少 250 億元,但對比其原有利潤基數(2024年息稅前利潤約 900 億),仍保留約70%的盈利空間,其到店及酒旅、打車等平臺其他業務依然貢獻穩定利潤,能夠一定程度彌補外賣“燒錢”帶來的短期拖累,說明它的運營槓桿和本地生活護城河更強。
2.京東
京東到家與京喜拼購等本地零售板塊也在同步加碼,多維度補貼券、物流腳力成本全包。高盛估算,京東爲爭奪即時零售用戶將承擔 –260 億元的配送成本加補貼開支,短期內會拖累京東整體非GAAP EBITA。要注意的是,京東的即時零售起虧,但京東整體電商和物流板塊仍保持正向現金流。
這場大戰的終點看什麼?
當補貼減弱後,平臺能否通過付費商品、技術服務等硬貨,保持現金流和資本回報?
也就是說,等這場補貼大戰告一段落,贏家不僅要看虧了多少錢,更要看留住了多少用戶、沉澱了多少付費意願,以及最終能交出怎樣的“現金流答卷”。
所以,從長遠看,賺錢不是阿里做外賣的唯一目的,不一定非要達到美團那樣的賺錢水平,甚至現在都不是最要緊的。更頻繁地讓用戶打開 APP,以及通過外賣帶動自家現有的零售商品銷售,這纔是馬雲下場做外賣的重點。
技術面上怎麼看呢?
阿里短期均線與中期均線完成黃金交叉;MACD在零軸下方金叉,紅柱逐步放量;RSI回升至 65,尚未觸及超買區域;量價齊升意味着本輪突破具有較高的可靠性。上方第一阻力120 港元(前期頸線),突破則指向125‑128 港元區域;下方短支撐112 港元,強支撐108 港元。若縮量回踩不破,可視爲二次上車機會。技術面與基本面形成共振,是當前行情的最大亮點。
最後做一個簡單的覆盤:
阿里的“AI公司”與“零售平臺”標籤來回切換,更多是市場情緒的放大器。
當阿里以AI驅動雲智能、大模型加碼時,資本會迅速修正估值,把雲板塊的PE從10× 提升到15×、20×,但一旦業績端掉頭回落、宏觀或補貼消耗超預期,市場又會把關注點拉回到千億級GMV的電商業務,把估值再拉回到傳統流量平臺水平。
阿里真正的競爭壁壘在於龐大的消費者觸達能力能否持續帶來高頻付費場景,以及AI+雲這一條還能否跑出更陡的增速斜率。
最後,別忘了點擊右下角的點贊“
”和分享“
”
祝願各位投資順利,財運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