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些指標上,淘寶閃購已經逼近美團?

市場資訊
07-15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網易科技)

題圖|視覺中國

2025年7月14日,淘寶閃購與餓了麼聯合發佈戰報:日訂單再突破8000萬。與其7月7日發佈的日訂單破8000萬的公告相比,專門標註了不含0元購與自提訂單。

這似乎是對美團不斷猛增數據的一次回應。繼7月5日美團對內部員工推送的戰報顯示其即時零售日訂單量接連突破1億單、1.2億單關卡後,在7月12日美團正式發佈公告稱即時零售單日訂單量突破1.5億單。這與其在6月中旬被各家媒體披露與確認,持續穩定在9000萬量級的的日均支付訂單量相比,增幅驚人。

而被業內戲稱爲重新打開“外賣”想象空間的京東,在6月1日發佈京東外賣日均訂單量已突破2500萬單後,開始剎車繼續深耕品質賽道,截至發稿前並無最新消息。

這一幕或許讓人想起十年前的外賣大戰:美團、餓了麼、百度外賣的你來我往,最終以百度退出、阿里接盤餓了麼收場。而今,劇情再次上演,只不過戰場、武器和規則都在變。

如果說上一輪的競爭核心在“誰能更快送到餐”,這一輪的戰場,已不侷限於午餐與晚餐的黃金時段。外賣,正在從傳統意義上的餐飲、生鮮配送,拓展到更高頻、更豐富的消費場景中——洗髮水、手機殼、T恤甚至充電寶,只要半小時能送到,都可納入“近場電商”的範圍。

而這樣的變化,背後並非單純供給層面的擴充,更指向用戶側的體驗躍遷:當“想買即得”成爲可能,消費決策開始變得臨時、隨機且低門檻。履約和服務能力的大幅提升,意味着誰先完成消費者心智重塑,誰就能佔據未來的主場優勢。

電商的興起,曾源於對“低價”和“多樣化”的滿足;而即時零售的崛起,則正在重新定義“可達性”與“即時滿足”。從競爭策略到履約網絡,從交易結構到流量分發,每一次進化都在向更底層的用戶行爲發起挑戰。而一旦這種行爲開始改變,往往也預示着一次新的行業洗牌,正如當年電商撼動線下零售時所發生的一切。

而連續兩個週末突破8000萬單的淘寶閃購,距離美團究竟還有多遠?

根據《晚點LatePost》披露的信息,美團這1.5億訂單中,包括了約3500萬單“拼好飯”、約5000萬單“神搶手”低價搶購類訂單。此外,其中約有2000萬單涉及0元券訂單,其中一半爲自提,實付爲0。另一半則爲“湊單型”外送訂單,用戶需額外加購以滿足起送價。

觀望當下即時零售的整體格局,美團仍保持着整體規模上的領先。然而刨除“0元訂單”、“自提單”等非典型交易數據後,美團與淘寶閃購之間的差距,或許已經縮短到了千萬級。

數據之外,這場仍在升溫的“即得性消費”競爭,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訂單之爭。更值得追蹤的,也許是各家平臺在不同路徑下所構建的供給組織能力、履約調度體系與流量結構調整的可能方向。以及閃購,或者說即時零售,所代表着的“下一種消費習慣”。

補貼之下,路徑各異

在這場尚未落幕的即時零售大戰中,沒有哪一個玩家押注的是完全相同的劇本。阿里、京東、美團雖最終都指向“即得性消費”的終點,但路徑、節奏與算式卻大相徑庭。

從表面看,這是一次補貼催動的正面交鋒。

京東在2月正式官宣切入外賣市場後,用“補貼即態度”的方式打響第一槍。4月22日,京東外賣首次披露日訂單量突破1000萬單,隨後在618大促期間提出“配送時間再縮短20%、消費者滿意度提升30%”的目標,並在履約能力上聯合達達順豐京東物流多鏈路覆蓋。其補貼更多還是聚焦在正餐、品質商家維度,比如在百億補貼頻道每日最高立減61.8元。

對比之下,5月上線的淘寶閃購選擇了更大尺度的系統性推進。一方面將餓了麼併入阿里電商中國事業羣,由馬雲親自督戰、確定爲“淮海戰役”。另一方面,閃購被嵌入其主陣地流量網絡,從支付寶、淘寶主站等入口,自上線以來以“16 - 16”“25 - 18”紅包等方式迅速打開局面。

而在這場多線作戰中,美團顯得更像一支經驗老道、但陣型高度依賴“前線衝擊力”的部隊。面對淘寶閃購來勢洶洶的“8000萬”,美團選擇直接拉高火力。據《晚點LatePost》報道,其發佈了不限量的大額滿減券,且設計了大量自提的“0元券”迎戰。這直接讓其日訂單量激增到1.5億。

從短期看,各類補貼的的確直接撬動了訂單總量。但也引出一個問題:補貼的邊界在哪裏?以及,不同平臺自身的履約系統,是否準備好承接如此規模的高頻爆發?

前者可以確定。據華爾街見聞報道數據,淘寶未來一年計劃投入500億元,京東投入力度也在百億元左右,美團未來三年的投入規模大約1000億元。

後者或許與平臺對於即時零售的實現路徑有關。三家平臺中,京東外賣並未完全打通自身小時達和外賣通路。而其在7月8日宣佈正式啓動的“雙百計劃”,依舊是聚焦品牌餐飲商家。

這相比之下,美團的即時零售需要“從喫飯用戶中篩選出日用消費者”。這導致其高增長更多依賴活動驅動。而業內一位接近美團人士透露,美團當下每日在配送體系上已臨近運力上限,尤其在自提訂單激增背景下,如何分流與調度成爲新一輪挑戰。同時,由於大量訂單爲“價格敏感型消費”,留存與復購的不確定性,也成爲內部討論的焦點。

淘寶閃購則更依賴“品類驅動”。平臺無需額外教育用戶從“外賣”轉向“全品類即時消費”。用戶已經習慣於“線上下單”,淘寶所做的,是將這個行爲“加速”,讓原本1-2天送達的日用品、3C數碼、生鮮小件也具備了“30分鐘可達”的可能性。於是,非餐飲類商品成爲淘寶閃購的爆發點。其公開數據顯示,數碼配件、休閒零食、糧油米麪等多個非餐品類訂單同比增長超過300%。而在7月7日公佈的消息中也公開透露,8000萬訂單中非餐飲訂單超過1300萬單。

不同於美團以“極限補貼+低價引流”爲主的爆破打法,淘寶選擇更像一場大零售邏輯的推演:從餓了麼的高頻服務入口,到淘寶商家的全量商品下沉,本質是電商邏輯對本地履約體系的重新整合。

背後的邏輯在於:即時零售的吸引力並不只是“快”,而在於其能夠創造一種“無預設、臨時決策”的新場景。而這種消費習慣一旦形成,便具備不可逆屬性。

即時零售,一次重塑

即時零售真正改變的,從來不是單純的送貨時效,而是用戶決策鏈條的根本重塑。

“你什麼時候下單,平臺什麼時候送到”——這一場景式邏輯的成立,讓“購物”這件事從“計劃內消費”變爲“臨時決策”。消費者不再只是爲所需而買,而是在“眼前剛好缺什麼”的瞬間,就能被閃購滿足。這種“無預設性消費”一旦建立,便具備極強的路徑依賴:它嵌入的是生活碎片,也是用戶的時間管理方式。

淘寶在這一過程中展現出了平臺級的慣性優勢。依託阿里4.57億日活的全域流量,其無需“再教育”用戶即時消費的路徑,而是通過商品結構的更新與場景推薦的重組,將傳統電商的一次性大批量購買行爲,拆解爲頻次更高、體量更輕、履約更快的“微日常訂單”。用戶不必爲一包米、一個電池“下樓”,也不必等待快遞車穿越城際,只需像點外賣一樣完成一次非餐購物。

這一套行爲結構的革新,不只影響用戶,也在重塑商家。

過去對於許多非餐商家而言,“即時零售”是一個遙遠的戰場。它意味着更快的庫存響應、更精細的品類管理與更強的本地化能力。但平臺補貼與流量扶持的傾斜,正在迅速改變格局。

根據淘寶披露,其閃購業務上線後,平臺上新增商家數較上線前增長了39%。其中尤以數碼3C、母嬰用品、家清百貨等非高頻品類增長最爲迅速。而許多品牌方也在自行構建城市雲倉門店等體系,比如3C配件品類,多個品牌基本實現了30分鐘可達。對於這些傳統上依賴遠程倉儲的商家而言,即時零售不再只是“最後一公里”的實驗,而是帶來了“第一分鐘”的轉化,用更快的到貨速度帶來更高的轉化效率與復購黏性。

但另一邊,餐飲商家的感受卻不盡相同。在這輪補貼浪潮中,價格戰引發的“高單低利”狀況成爲餐飲商家尤其是中腰部品牌普遍反饋的難題。由於大額補貼與“0元券”普遍存在,自提型訂單大量增長,使得部分線下門店日單量爆炸式增長的同時,卻面臨利潤攤薄與履約資源緊張的問題。例如書亦燒仙草在河南門店,單日銷量曾超萬單,其中相當比例爲0元自提訂單。

流量的結構性變化,推動了“贏家不是最能卷的,而是品類最匹配的”新生態。平臺開始有意識地將流量分發從純粹按訂單量導向,向“品效比+履約質量”並重的方向調整。某種意義上,這場大戰也成了商家再一次的分層博弈。

而在履約末端,騎手,是這場戰局真正的託底者。在即時零售高度壓縮履約時長的背景下,配送體系的調度效率與穩定性,直接決定了平臺體驗的下限,也成爲各家平臺之間差異化能力的關鍵體現。

美團仍保持着國內最龐大的騎手網絡。據美團研究院數據顯示,其註冊騎手數已達745萬,其中專職騎手超過80萬人,佔比11%。這套體系以規模化和標準化運轉著稱,平均配送時長控制在28分鐘以內,動態誤差保持在90秒上下,幾乎爲即時配送設定了行業基準。同時,騎手收入水平在高頻騎行下也維持着不錯表現,衆包騎手月收入爲9793元。這些因素使得美團在履約體系上的穩定性與韌性仍具領先。

但淘寶閃購的路徑選擇則體現出另一種思路——不是更大規模,而是更強激勵。其依託餓了麼作爲地面服務網絡,在騎手運營策略上更強調收入預期與工作體驗。據公開數據,淘寶閃購目前註冊騎手數量約爲400萬,雖不及美團,但高頻騎手的月均收入超過12500元,顯著高於行業平均值。並且,其衆包騎手數量在近一年同比增長120%,顯示出較強吸引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淘寶閃購所承接的非餐訂單,單價更高、履約路徑更長,對騎手的效率提出更高要求。爲了應對這一挑戰,淘寶通過“遠場商品池+近場履約網絡”的方式,對履約路徑進行重構,比如通過餓了麼網絡將部分非餐訂單的履約時間從1小時壓縮至30分鐘,在履約體驗上逐步對標甚至超越傳統外賣平臺。這種更結構化的配送策略,使其在提升效率的同時,也優化了騎手接單密度和收入結構。

一位衆包騎手錶示,“現在更願意跑閃購,甚至願意自己挑單子去跑家清、3C、母嬰這類訂單”。這是因爲這類商品多爲輕小件、履約要求標準化、客戶體驗穩定,對配送路徑安排也更爲友好。換句話說,“騎手選單”也在走向結構分化——好的品類、合理的履約體系與穩定的激勵機制,纔是平臺與騎手共同構建可持續供給網絡的前提。

在這場即時零售的鏖戰中,流量、履約、用戶習慣與商家生態共同構成新的博弈結構。美團依靠既有網絡規模佔據先發優勢,但在結構性增長上面臨挑戰;京東外賣探索的是服務邊界的重新定義,而淘寶閃購則在流量、品類與履約體系的重構中逐步顯露出系統性優勢。

戰局如何,或許未知,但可以卻確定的是,即時零售的確正在重塑消費市場。

本內容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 hezuo@huxiu.com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582292.html?f=wyxwapp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