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互聯網那些事
奶茶商家爆單連連高呼做不過來;消費者“0元購”連連高呼喝不過來;騎手日收入突破1700元;多家茶飲品牌股價喜提上漲;美團即時零售日訂單突破1.2億......
上週的外賣大戰究竟有多瘋狂?
外賣大戰戰火再起
據媒體報道,7月5日,阿里、美團突然將大量資源投入到“外賣戰線”,從而引發了新一輪外賣消費狂潮。
期間雙方除大量派發“滿25減24”“滿22減18”的無門檻優惠券外,淘寶閃購也針對新用戶推出了“滿18減18”的特殊優惠機制,不甘落後的美團也聯合多家茶飲品牌推出了“0元喝奶茶”這一福利活動。
顯而易見的。
巨大的優惠勢必會吸引大量消費者,進而帶來難以想象的訂單波峯。
在“0元購”的刺激下,當天美團APP曾一度陷入癱瘓狀態。其官方運營也在微博上做出了:“因用戶下單量突破歷史峯值,觸發了服務器限流保護”的緊急回應。
至於事後影響,本輪外賣大戰不僅讓淘寶閃購獲得了大量新用戶,也讓美團突破了自己的數據紀錄。有媒體報道稱,截止到7月5日22:54,美團當天的即時零售訂單已經突破了1.2億單。另在同日的20:45,美團內網也曾傳出即時零售日訂單突破1億單的消息。
投射到商家視角。
有記者在走訪途中發現,受外賣大戰的影響,某商場在21:00左右仍人來人往,工作人員和外賣小哥一面緊鑼密鼓地準備商品,一面焦急地等待商品打包。整個商場都沉浸在了一種“和時間賽跑”的微妙氣氛中。
“平時一天也就200多單,昨天賣了得有500單吧,是平時單量的兩倍還多,昨天線上外賣單少見的超過了線下門店自然客單量。”談及外賣大戰的影響,某蜜雪冰城店長透露道。
本輪大戰的受益人都有誰
受單量上升直接影響的,除了身處“生產端”的商家,莫過於身處“配送端”的騎手。
曾有外賣騎手向記者反饋,自己平時的收入水平一般爲200-300元/天,可在7月5日外賣大戰這天,他就足足賺到了1000元以上。“昨天(5日)的單子平臺補貼都很高,平時一單也就四五塊錢,昨天一單平臺能補到十二三塊錢。”
更有意思的是。
騎手單日收入破千這件事,在外賣大戰期間並非個例。
騎手嚴哥向記者坦言稱,大戰期間上漲的並非只有配送單量,還有配送費用。部分配送距離百十米的訂單,平臺都會開出十幾元的配送報酬。在收入刺激下,哪怕是40度的炎熱天氣也無法阻止騎手們熱情的接單慾望。嚴哥也在這樣的背景中,創下了自己單日配送127單、收入超1700元的個人紀錄。
除此以外,大量訂單的出現也影響了各茶飲品牌的股價。截止到7月7日16:30左右,除茶百道股市上漲10%以外,蜜雪集團、古茗、滬上阿姨、奈雪的茶這些知名選手,也紛紛取得了上漲4.47%、9.42%、6.43%、3.95%的好成績。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消費者、商家也紛紛曬出了裝滿奶茶的冰箱、超長訂單紙,並在網上發出了根本喝不完/根本做不完的討論聲。
外賣大戰或變成“版本博弈”
說完了消費者和經營者,我們再來看看平臺在本輪外賣大戰中的處境如何。
從數據上看,除美團取得了日訂單量超1億的好成績外,淘寶閃購也取得了日訂單量超8000萬的重大突破。值得一提的是,當我們將目光放訂單構成上後就會發現,除奶茶、咖啡、快餐這類流水線化、高標準化的產品呈爆單趨勢外,還有16.5%的非餐飲即時零售訂單參與到了上週的外賣大戰裏。
如淘寶閃購的數據顯示,大戰期間平臺非餐飲訂單超1300萬,其中酒類、3C數碼、個護、家電等品類訂單增長均超過100%。
而這也就意味着。
在大額優惠的刺激下,承接平臺流量紅利的並非只有“餐飲”這一個賽道,而是所有和平臺共生的商品品類、賽道均能得到一定的賦能空間。
對平臺而言,上述結論不僅驗證了流量、單量的升級可以帶動消費者的其他日常需求,也進一步刺激了各平臺投身、堅守外賣大戰戰線的信心。
正如瑞銀投資銀行中國互聯網行業研究主管就近期即時零售業發表的觀點那般,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外賣大戰正在逐漸演變成一場“版本博弈”。即提前退出的一方可能會失去所有的初期投資,而堅持到最後的玩家則可能喜提“贏家通喫”這一結局。
在這樣的背景下。
外賣大戰的戰火不排除會繼續燃燒至雙十一,而消費者、外賣騎手、商品商家三方也有可能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享受由外賣大戰帶來的“消費紅利”。
參考:
新民晚報:太瘋狂!爆單大漲、收入翻倍!有人40℃幹到半夜,有人忙到哭!你參與了嗎?
齊魯晚報:“根本做不完!”外賣大戰白熱化:店家賠錢也要賣,有騎手一天賺1700多元
每日經濟新聞:一咖啡品牌部分門店“0元購”火爆:排號超千單,取餐超4小時!“外賣大戰”有新消息:美團免單衝上熱搜,京東外賣再砸超百億元
經濟觀察網:外賣大戰的訂單衝爆咖啡奶茶店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