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南方都市報
日前,南航、國航、東航披露2025年半年報業績預告顯示,上半年三大航預計共錄得淨虧損42.38億元~55.56億元,其中國航、東航同比減虧,而南航虧損進一步擴大。不過,從二季度指標看,三大航的虧損幅度均顯著收窄。根據各航司公告,虧損主要因旅客結構變化、高鐵衝擊、國際環境等因素,降本增效仍然是未來一段時間航空業的主要任務。
此外,海南航空上半年實現扭虧爲盈,華夏航空上半年也實現了盈利。
國航、東航同比雙位數減虧
南航預計,2025年半年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虧損爲13.38億元~17.56億元,同比上年(淨虧12.28億元)增虧9%~4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虧損爲17.54 億元~23.80億元,該指標實現了同比減虧,減虧幅度在31%~49%之間。
國航預計,2025年半年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虧損約爲17億元~22億元,同比上年(淨虧27.82億)減虧20.9%~39%。扣除非經常性損益事項後,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虧損約爲18億元~24億元。減虧主要得益於提升飛機利用率、推動“保價爭量”穩定收益品質、嚴格成本管控等舉措。
東航預計,2025年半年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虧損約爲12億元~16億元,同比上年(淨虧27.68億)減虧42%~5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虧損約爲16億元至21億元。減虧主要得益於“持續做強上海樞紐,堅持往遠處飛、往國際飛、往新興市場飛”,新開加密多條國際航線,大力優化航網結構,積極開展“航空+文旅商展”等立體營銷、推進數字化轉型、強化成本管控等等。
對於持續虧損的原因,上述公司均解釋稱,主要是來自國內市場競爭及國際環境影響。南航具體提到,受旅客結構變化、高鐵衝擊、國際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全球供應鏈不暢以及匯率波動等多重因素影響,公司經營壓力依然巨大。國航亦提到,受市場供給不均衡、客源結構下沉、高鐵網絡衝擊,以及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加深、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變化等因素影響,公司上半年仍處於虧損狀態。
從外部原因來看,高鐵對航空的衝擊日益顯著。中國航空運輸協會4月召開的2025年第一季度理事單位信息溝通會通報曾具體提到,民航和高鐵的票價水平在拉近,服務水平在接近,旅客結構正發生結構性變化。一方面民航高端旅客向高鐵流動;另一方面高鐵普通旅客向民航流動。建議各航空有關單位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技術創新與政策協同共同遏制“內卷”,進一步強化細分市場,創新更多差異化服務。
爲進一步優化航空服務,今年航司與機場動作頻頻。例如5月,上海虹橋機場聯合首都機場、東航、國航試行推出往返上海虹橋和北京首都機場的快線跨航司自願籤轉服務,旅客持有經濟艙6折及以上艙位的客票,在支付機票價差後,將航班改簽至同日東航、國航實際承運的同航段航班,8折以上艙位的客票還可限免一次籤轉手續費。此外,南航還在近期推出“一刻登機”服務:7月8日起,廣州往返北京大興的南航航班全面取消值機截載時間,旅客只需在飛機艙門關閉之前,即航班計劃起飛時刻前15分鐘抵達登機口,即可登機。
暑運票價低於去年和2019年,客座率有望上升
此外,民航業自身的價格競爭也對業績產生影響。眼下的暑期正是航空企業一年中重要的盈利窗口期。航班管家7月15日披露的2025年暑運預售機票價格監測數據顯示,暑運第2周民航境內經濟艙平均票價達859.8元(含稅票價),同比2024年下降5.3%,同比2019年下降5.6%。南都記者留意到,自7月1日開始,民航境內經濟艙均價就始終低於2024年、2019年同期水平。
對於行業競爭問題,據報道,民航局6月26日召開電視電話會,專題部署民航領域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工作。民航局局長宋志勇分析了“內卷式”競爭在民航領域的特徵表現和內在原因,闡述了民航領域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的重要意義並作了具體部署。年初的全國民航工作會議也曾明確要求:2025年要規範重點時段和特殊情況航空運輸價格行爲,加強價格收費監管,維護航空運輸市場價格秩序。
據中國航空運輸協會7月15日披露的統計,民航業今年第二季度呈現“淡季不淡”的特徵,表現爲供需兩旺、內外兩旺和客貨兩旺。4月~6月,航空旅客運輸量均超過6000萬人次,客座率分別爲84.5%、84.6%、84.6%,均保持高位。在國際運力穩步恢復以及出入境政策持續利好等更多積極因素作用下,今年民航暑運有望迎來新的增長高峯。
國泰海通發佈研報認爲,暑期親子游旺盛,供需預期樂觀。同時考慮2024年暑運低基數,預計2025年暑運客座率與票價均將同比上升,燃油成本縮減有望高比例留存爲航司利潤,暑運旺季盈利表現仍將可期。中國航空業具長邏輯,“十四五”票價已市場化,且供給已進入低增時代,需求穩健增長將驅動供需繼續向好,將迎盈利中樞上升與持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