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夏天800億,外賣市場已經扭曲了

鳳凰網科技
07-18

摘要:

短短三個月不到時間,外賣市場湧入近800億補貼資金,如果按照4-12月爲週期統計,意味着僅此兩家便每天向外賣市場投放超過3億補貼。而2024年,整個外賣行業的總利潤規模不過300億。

鳳凰網科技 出品

作者|Dale

編輯|董雨晴

3個月,800億

戰火是從一個週末燃起來的。

進入7月的第一個休息日,全國各地的奶茶店裏上演了一出“搶茶大戰”——“搶到什麼算什麼”“騎手自己上陣打包奶茶”。有一點點店員對鳳凰網科技表示,爲了應對訂單量激增,“已經比平時早2個小時到店上班了”。

來自北京融科望京中心美團作戰室、杭州西溪園區淘寶閃購作戰室的兩夥人,堪稱“隔空互搏”。

激戰在7月12日這天到達巔峯,當晚11時,一封戰報從美團北京總部傳出:美團零售日訂單量超過1.5億。

有傳言稱,爲了達成這個成績,美團一天花了8億,但美團外賣反擊戰的指揮者,美團核心本地商業CEO王莆中在接受《晚點LatePost》採訪時稱,“我們沒有花8個億,實際投入遠比阿里少”。界面在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則寫到,美團這一天的補貼投入是3億-4億,淘寶閃購的補貼則達到了12億。雙方均未對此數字置評。

實際上,王莆中在這次訪談中還反覆重申了一個觀點:美團不想打仗,但美團不怕打仗。“我是想告訴大家,以我們的體系能力,如果用對方的方式做補貼,我們想做多少單就可以做多少單。我們做了 1.5 億,要做到 1.6 億、 2 億都可以”。

儘管阿里與美團火拼交鋒更爲出圈,但這場戰役的最早發起者實際是京東,今年2月11日,京東宣佈進軍外賣市場,此後便開啓了對餐飲商家和騎手的招募。

4月10日,京東外賣百億補貼上線,宣佈一年投入超100億。不到兩個月後,京東外賣宣佈日訂單量已突破2500萬單。

“內部管理層也沒有想到這個數據來的這麼快”,有接近京東的人士告訴鳳凰網科技。

阿里是在五一勞動節加入的,淘天旗下“小時達”變身“淘寶閃購”,還拿下淘寶App首頁一級流量入口。五天後,其宣佈來自淘寶閃購的單日外賣訂單量已經超過1000萬單。

自此,三方大戰正式開啓。

據鳳凰網科技不完全統計,今年4月以來,京東先後兩次共向市場投放超200億補貼,阿里計劃投放600億元補貼(餓了麼超百億、淘寶閃購500億)。短短三個月不到時間,外賣市場湧入近800億補貼資金,如果按照4-12月爲週期統計,意味着僅此兩家便每天向外賣市場投放超過3億補貼。而2024年,整個外賣行業的總利潤規模不過300億。

阿里、京東所在的電商行業,是互聯網利潤的策源地之一,去年,電商行業的總利潤規模超過6000億。電商頭部平臺用高利潤來衝擊外賣行業,掀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戰役。正是在此衝擊之下,7月初,美團被迫應對,也“卷”入到這場超大規模的低價競爭之中。

另據鳳凰網科技瞭解,除了7月5日的大規模投入是有預謀的發起衝鋒,此後的又一個週末,無論是美團還是阿里,搞得都是突然襲擊:“內部沒有提前得到通知”,有接近美團、阿里的人士表示。

不僅員工們被動,到此時商家也是“身不由己”,他們面臨的是原材料配貨難,店員崩潰等現實問題,有商家告訴鳳凰網科技,“出單的小票快做成簾子了,但不敢不從,誰也不想得罪平臺”。

近兩個週末,有熱門茶飲商家也告訴鳳凰網科技,“現在不建議大家週末在線下下單,最近兩個週末都是一單要等50分鐘到1小時,體驗非常差,如果有人來下單,我們都直接告訴他們,不要下單”。

一種極度複雜的情緒在這個夏天開始蔓延:“消費者希望優惠不要停,商家極度疲倦,平臺方被迫應戰”,似乎每一環都很焦慮。

大戰贏得了什麼?

如此大費人力、財力的投入,參戰方會得到什麼?是市場佔有率、新用戶還是訂單增長?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他們都會獲得流量。

京東最先打美團,所圖也不是外賣本身。

劉強東曾在今年618期間的媒體溝通會上表示,大家看到我們跟興哥(美團創始人王興)的這種“外賣之爭”,是老百姓點餐的生意,但其實我們做的邏輯是背後的生鮮供應鏈,這纔是我所真正想要的。“前端賣飯菜,我可以永遠不賺錢,我只要靠供應鏈賺錢就可以了。然後等客戶過來的時候,我們現在有40%屬於交叉銷售,他們就可以去買我們電商(平臺的商品)。所以我們虧的錢,相比去抖音、騰訊買流量的錢還是要划算的”。

迴歸到互聯網創業的本質,玩家所爭的都是流量。所有新業務都需要先有流量扶持,而後纔會有轉化,最終再贏下市場。

近幾年,流量也越來越貴。在阿里和抖音斷線前,僅2020 年度,雙方進行年框談判時,金額就已經達到了 200 億。當時抖音DAU剛剛突破6億。現在,QuestMobile統計的數據顯示,抖音DAU突破8億。

2022年4月起,淘系核心指標已從年活躍買家(AAC)改爲日活躍用戶(DAU)。2025年Q1財報顯示淘寶DAU達4.02億,同比增長6.5%。這些年,阿里與騰訊互聯互通,與小紅書打造紅貓計劃,都是爲了找新流量。

鳳凰網科技瞭解到,阿里加入外賣大戰,本質上也是拉新和激活現有流量。據淘寶閃購7月14日表述,其日活躍用戶數在突破2億基礎上,本週又環比淨增15%。

但流量玩法,真的能成就外賣這門生意嗎?

有行業人士告訴鳳凰網科技,外賣是本地供給生意,不是流量生意。這也意味着,用電商的方式做本地生意,要面臨很多“水土不服”的問題。

而現階段的現金大規模補貼邏輯非常清晰,前述行業人士認爲,“就是用補貼換流量。在鏈路上,兩家新品牌都是補貼換峯值、峯值換轉化/心智、轉化換市佔率,這在電商零售甚至是其他標準品領域,都是無懈可擊的”。

但也存在一定問題,外賣不是電商,沒辦法完全照搬大促的玩法:

同樣以外賣這一品類來說,供給端是有限的短時供給,不管是奶茶店還是餐廳,單日產能有限,且時間窗口極短,很難做到像電商一樣提前盤流量、通知工廠備貨,在某個週期內實現批量爆發。短期衝峯值可以,但長期靠補貼刺激,後端的產能是接不住的,最直接的就是卡餐;也很難像標品網絡零售一樣攤薄成本,實現薄利多銷,規模效應的優勢並不顯著。

其次是運力和履約。“即便解決了供給產能問題,還要過履約關。需求在短時期(餐時)集中爆發,時效卡在30分鐘內,且還要以較低成本履約,這個門檻是非常之高的”,前述行業人士對鳳凰網科技表示。

這也意味着,京東和阿里都擅長製造“雙11”這樣的峯值,在供給和履約上,美團與餓了麼這些曾經做過基礎的平臺相當更有優勢,新進入者,必然要交更多學費。

實際上,即便是大舉進攻的淘寶閃購,意也不完全在餐飲外賣,淘寶閃購在披露日8000萬訂單之時,特別強調了非餐品類:非餐訂單達到1300萬,超3700個非餐飲品牌訂單翻倍。

很可能是四方皆輸

2014年的夏天,相似的故事曾經上演。彼時,美團、餓了麼、百度外賣三國殺,累計投入金額超300億元,用戶們津津樂道的是“1分錢喫炸雞”“滿20減19”。

但當時的商戰,往往更加狠辣。從二選一,到地推巷戰,藍黃兩大陣營曾多次引發衝突。上一輪外賣大戰,也以數千中小平臺倒閉,死亡率67%,百度外賣作價5億美元賣身餓了麼告終。

彼時,易觀智庫統計2015年外賣交易額只有1250億,但是整個餐飲全年收入是3.2萬億,連個零頭都不到。美團、餓了麼日均巔峯單量只有300萬。

這場外賣大戰是有必要的——最終培養了數十萬騎手,還沉澱下了消費者的外賣習慣。

到2025年,餐飲線上滲透率已經達到了45%。外賣業務佔線上餐飲收入的 70%(約佔總餐飲收入的30%),外賣市場規模已達1.2萬億。佔餐飲總收入(6.2萬億元)的19.4%。

市場已經十分穩固,有知情人士告訴鳳凰網科技,美團去年夏季單日訂單最高峯突破了9000萬單,去年單日峯值就接近破億。並且從第三方披露信息來看,今年6月以來,美團即時零售的訂單已經連續保持在9000萬單以上,尤其是餐食類訂單的市場份額始終保持在70%左右。

實際上,外賣本質上仍是一個三方撮合的生意,供給、履約、用戶,三方只有處於均衡態,用戶體驗纔會最佳。單獨的價格補貼大戰,只是補貼了需求,供給不夠、履約不穩,都會導致結構性失衡。

區別於電商的標品+全國生意,外賣是非標品+本地化的生意,終究要回歸地面戰爭,甚至是迴歸商圈的巷戰。淘寶閃購目前也意在此,核心是要在“消費+供給+履約”這張網上有所突破。

美團上一場戰役是對壘抖音,後者最大的優勢是流量,前者是地面鐵軍。“美團在本地化上的部署深入毛細血管,小到一些小店鋪的收銀臺,這是抖音攻不下的”,當時有外賣行業BD告訴鳳凰網科技。

這也註定意味着,超大補貼,補不出來“雙11”和“618”,只會讓餐飲產業遭遇衝擊,最終扭曲。過度依賴價格戰的短期行爲,會對餐飲產業上下游帶來巨大沖擊:電商平臺爲了搶佔份額,短期內將資金補貼和運力傾斜向頭部大連鎖商家,而且聯手製造出遠低於餐飲成本臨界值的價格,這對餐飲上游的中小實體商家造成劇烈衝擊。

甚至還可能有衆多意想不到的負面效果,前述行業人士對鳳凰網科技表示,“外賣是個微利且脆弱的商業系統,消費者、騎手、商家、平臺長期處在一個微妙的動態平衡之中。天平稍微傾斜一點,都會導致系統的崩塌,最終極有可能是平臺、消費者、商家和騎手四方皆輸”。其認爲,現階段高成本補貼來的很多是低價值用戶,也就是所謂的“羊毛黨”。

“想想看,你雙11可以囤貨,奶茶能囤幾杯”,另有行業人士認爲,超規模補貼在餐飲外賣行業註定走不通,“壓力只會傳導給原材料產業上游,出現檸檬這類大宗商品產品的價格波動”。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