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因水平有限,錯誤不可避免,或有些信息非最及時,歡迎留言指出。本文僅作醫療健康相關藥物介紹,非治療方案推薦(若涉及);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7月9日法國《回聲報》報道,去年中國發現的新藥物分子數量超過美國,成爲全球新藥研發的領頭羊,歐洲則被甩開差距,退居世界第三,全球醫藥創新重心轉向中國。
中國創新藥正式進入DEEPSEEK時刻!數據顯示,中國在全球創新藥BD交易中的項目數佔比從2019年的3%躍升至2024年的13%,金額佔比從1%提升至28%。2025上半年中國創新藥Licenseout總金額更是已接近660億美元,趕超2024全年BD交易總額,MNC對中國創新藥資產關注度有望延續。
作爲中國創新藥的標杆,恆瑞、百濟、石藥、中生和翰森,近年在NowCo與licenseout方面也是動作頻頻,快速走向全球。本文主要從人效數據(近5年人均創收、創利)、研發投入、管線佈局等方面來看看這5家頭部藥企的發展現狀。
營收情況
創新藥行業的“效率競賽”中,營收與淨利潤不僅是企業生存的根本。從營收規模看,石藥集團以290.09億元居首,但其-7.76%的同比增速暴露了傳統藥企轉型的陣痛:儘管創新藥收入佔比已提升至48%,但仿製藥集採續標降價的影響仍在消化,部分成熟產品線收入下滑拖累整體增長。
緊隨其後的恆瑞醫藥以279.85億,同比增長22.63%的營收規模與中國生物製藥288.66億同比增長10.18%的數據,展現出更強的抗風險能力。恆瑞憑藉PD-1卡瑞利珠單抗、ADC藥物SHR-A1811等創新藥快速放量。中生則依託腫瘤領域的安羅替尼、肝病領域的潤衆等基石產品等,實現了穩健增長。
百濟神州以272.14億營收、同比56.19%的爆發式增速成爲最大變量。BTK抑制劑澤布替尼全球銷售額達18.6億美元,PD-1替雷利珠單抗在國內醫保放量。雖然目前淨利潤爲負數,但淨利潤同比是呈現增長的趨勢,表明其虧損在收窄。
相比之下,翰森製藥以122.61億營收、同比21.35%的增速與43.72億淨利潤,同比33%的增長,展現了專科藥企的“小而美”優勢。
整體來看,2024年的營收與淨利潤數據打破了“規模越大越賺錢”的固有認知。
管線佈局情況
恆瑞的管線延續了“全面佈局+自主創新”的風格,覆蓋腫瘤、自身免疫、代謝疾病、麻醉鎮痛四大方向,且每個領域均有“階梯化”儲備。腫瘤線中,PD-1卡瑞利珠單抗已上市,ADC藥物SHR-A1811目前爲乳腺癌III期臨牀、CDK4/6抑制劑SHR6390處於乳腺癌II期臨牀階段。自身免疫線,JAK1抑制劑SHR0302目前爲銀屑病III期、IL-17A抑制劑SHR1314處於強直III期,瞄準未滿足需求。
圖:恆瑞醫藥 研發管線圖
百濟神州的管線幾乎“全員出海”,核心邏輯是“用全球臨牀數據換全球市場”。腫瘤線中,BTK抑制劑澤布替尼已在全球超過65個國家獲批,其針對CLL/SLL的III期頭對頭試驗數據持續釋放,有望進一步擴大適用人羣;PD-1替雷利珠單抗則在歐盟提交鼻咽癌適應症上市申請,同時在東南亞、中東啓動本地化生產。除腫瘤外,其BCL-2抑制劑BGB-11417目前爲白血病II期臨牀、HPK1抑制劑BGB-15025實體瘤I期臨牀等管線均採用“中美雙報”策略。
圖:百濟神州 研發管線圖
作爲傳統仿製藥龍頭,石藥的管線正從“仿製藥止血”向“創新藥造血”快速切換。其創新藥收入佔比在不斷提升,管線重點聚焦腫瘤、神經退行性疾病、心血管三大方向。腫瘤線中,PI3K抑制劑DP303c目前乳腺癌III期、Claudin 18.2 ADC處於胃癌II期是核心;神經領域,抗阿爾茨海默病新藥DB102(Aβ單抗)已進入III期,瞄準全球超5000萬患者的藍海市場;心血管線則依託玄寧的品牌優勢,拓展複方製劑及長效降壓藥管線。
圖:石藥集團 研發管線圖
中生的管線延續了“聚焦優勢領域+適度擴展”的策略,核心圍繞腫瘤、肝病、呼吸、外科/鎮痛四大板塊。肝病線是其“基本盤”:除了已上市的潤衆(恩替卡韋)、天晴甘美(異甘草酸鎂),其長效干擾素派羅欣(聚乙二醇干擾素α-2a)在乙肝功能性治癒領域持續探索,聯合療法III期數據值得關注;在腫瘤線中,安羅替尼(多靶點TKI)已擴展至甲狀腺癌、軟組織肉瘤等8個適應症,2024年銷售額超50億,成爲“單品王”;呼吸線則依託布地奈德吸入劑(天晴速樂)等成熟產品,向生物類似藥(如抗IL-5單抗)延伸。
圖:中國生物製藥 部分管線進展圖
翰森的管線是典型的“集中火力打透細分市場”,80%的資源投入精神類、抗感染兩大領域,其餘20%佈局代謝疾病。精神領域是其“護城河”:奧氮平改良型新藥阿美寧已上市佔據國內精神分裂症市場一定份額。抗抑鬱新藥HS-10353(5-HT1A受體激動劑)進入III期,瞄準“難治性抑鬱”空白市場。抗感染線中,1類新藥HS-10296(EGFR-TKI)雖因肺癌市場競爭激烈放緩,但其在耐藥菌治療領域的口服抗生素(如HS-10332)已進入II期。
圖:翰森製藥 部分管線,資料來源:華泰研究
研發投入
研發投入是企業技術儲備的“晴雨表”。百濟神州的研發費用以141.40億絕對領先,佔營收比例高達51.96%,但其10.35%的增速較前幾年有所放緩——這並非“投入收縮”,而是進入“成果兌現期”的主動調整。
恆瑞以65.83億研發費用32.88%的增速緊隨其後,增速爲五家企業最高,反映出其“以投入補差距”的迫切性。作爲傳統仿製藥轉型代表,恆瑞近年面臨集採常態化導致的存量業務收縮,因此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加速創新管線落地。
中生50.89億15.58%的增速與石藥研發投入51.91億,7.47%同比的研發投入規模接近,但增速與戰略重心差異顯著。中生研發投入更多用於“優勢領域的深化”,石藥則因轉型壓力更大,其51.91億的規模仍支撐了關鍵管線的推進。
翰森研發費用投入27.02億但其同比增速28.85%,增速僅次於恆瑞,體現出“小而精”的投入策略。
人效:人均創收創利對比
恆瑞的人均創收從2020年的105.10萬增至2024年的138.28萬,人均創利從21.90萬增至31.31萬,兩項指標均保持“穩健增長”。
百濟的人均創收從2020年的41.16萬飆升至2024年的245.72萬,但人均創利始終爲負,是五家企業中唯一“增收不增利”的代表。雖然目前爲止人均創利爲負,但其虧損在不斷收窄,相信很快可以扭虧爲盈。
石藥的人均創收呈現“先升後降”波動,但人均創利從2020年的23.97萬下滑至2022年的24.53萬,2024年回升至20.22萬,其背後是傳統藥企轉型的“陣痛與調整”。
中生的人均創收從2020年的118.41萬略降至2024年的98.09萬,但人均創利從11.49萬穩步提升至14.36萬,呈現“創收降、創利升”的反向趨勢。
翰森的人均創收從2020年的136.40萬大幅降至2024年的74.63萬,但人均創利卻從22.06萬飆升至48.64萬,是五家企業中“創利增速最快”的代表。
在創新藥行業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突圍”的當下,人均創收與創利的“含金量”遠勝絕對數值。畢竟,能更高效的利用人力創造更高盈利的企業,纔是未來“活得更久、走得更遠”的企業發展之路。
參考資料:各企業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