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年內密集停發信用卡 行業轉型提質步伐加快

證券日報
07/18

  今年以來,信用卡市場產品調整頻繁。繼浦發銀行中信銀行等多家銀行先後停發部分信用卡產品後,7月16日,中國銀行也加入這一行列。從已披露信息來看,此次停發及此前多家銀行下架的產品中,聯名卡佔比較高。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楊海平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銀行密集停發信用卡產品主要緣於三方面因素:從市場環境來看,信用卡業務進入存量競爭時代,展業壓力加大;從監管環境看,信用卡新規出臺推動了信用卡業務向精細化運營轉型;從自身運營看,銀行對於信用卡產品的核算更爲精細,部分成本收益不匹配、效益不佳的產品可能被下架。

  聯名卡成調整重點

  7月16日,中國銀行發佈公告稱,基於自身業務調整的考量,自2025年8月31日起,將停止發行部分信用卡產品,同時對信用卡產品的卡面進行調整。此次中國銀行停發的信用卡產品共計24款,涵蓋聯名合作類、主題特色類等多個類別。

  記者瞭解到,今年以來,浦發銀行中信銀行郵儲銀行等多家銀行接連公告停發部分信用卡產品,且涉及產品多爲聯名卡,停發原因多爲“業務策略調整”“更好提升服務質量”“合作到期”“業務發展需要”等。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聯名信用卡成爲被停發的主要類型,核心源於合作模式的不可持續性與綜合收益失衡。這類產品的權益兌現高度依賴第三方,合作終止或預算調整易導致權益縮水,影響用戶體驗;同時,細分場景下的用戶規模有限,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獨立運營成本與收益倒掛。此外,銀行正逐步減少對外部品牌的依賴,轉向構建自主可控的消費生態,通過整合全場景服務替代聯名方權益,強化用戶黏性與數據掌控能力。

  行業進入“存量深耕”新階段

  “銀行密集停發信用卡產品,是市場環境、監管要求與自身經營需求三重壓力下的必然選擇。”薛洪言表示,具體來看,市場層面,信用卡需求呈現結構性分化,推動銀行精簡產品線以聚焦高頻場景。監管層面,金融監管部門持續強化對信用卡合作業務的規範引導,要求銀行審慎管理聯名方資質與權益兌現風險,並通過政策引導優化消費金融供給結構,推動低效產品退出市場。經營層面,多卡並行帶來的系統維護、權益採購等運營成本高企,銀行通過停發低效卡種並將存量用戶遷移至標準化產品,實現資源重新配置以提升管理效率。

  銀行密集停發信用卡產品的背後,更凸顯出行業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競爭的明確信號。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數量已降至7.21億張,連續第十個季度下滑。

  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近年來,信用卡步入“精耕細作”的盤整期。銀行密集停發信用卡產品,表明信用卡行業處於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信用卡機構需要不斷髮力產品創新及運營手段,及時調整產品、業務策略,在拉新與客戶留存層面持續精進。

  薛洪言認爲,信用卡業務未來將聚焦三大轉型方向:一是全域場景整合,突破單一信貸功能,打通支付、信貸、財富管理等服務鏈路,構建覆蓋“食住行遊購娛醫”的自營消費生態;二是科技賦能升級,推動虛擬卡與實體卡融合,優化數字化服務體驗,同時通過智能風控技術提升資金安全與資產質量;三是客羣分層深耕,依據消費行爲細分用戶羣體,針對高頻剛需客羣強化日常消費權益,爲高淨值客羣提供跨境支付、財富管理等綜合服務,滿足企業用戶商務場景需求,實現從“規模髮卡”向“價值創造”的轉變。

(文章來源:證券日報)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