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觀察者網 熊超然
路透社今年4月23日曾報道,英國能源部對外宣稱,工黨政府將確保其新成立的國有能源公司大不列顛能源公司(Great British Energy)避免使用所謂「與中國涉嫌強迫勞動有關」的太陽能電池板。
英國廣播公司當地時間7月20日報道披露,英格蘭首批安裝其政府所謂「大不列顛能源太陽能板」(Great British Energy solar panels)的11所學校,所使用的太陽能板均產自於中國,來自兩家中國企業——愛旭科技(Aiko)和隆基綠能(Longi)。
就在此時,工黨議員莎拉·錢皮恩(Sarah Champion)又跳出來鼓譟稱,大不列顛能源公司應該從英國公司而不是中國公司購買太陽能電池板,她宣稱中國供應鏈中存在所謂「強迫勞動」的指控。
「這是納稅人的錢,我們不應該用這些錢支持‘強迫勞動’。只要有可能,我們就應該支持良好的工作實踐,並儘可能購買英國產品,」她聲稱:「這意味着,是的,不幸的是,在短期內,太陽能板可能會稍微貴一些,但世界各地都生產太陽能板。」
此前,中方已多次明確指出,所謂新疆存在「強迫勞動」原本就是反華勢力為抹黑中國炮製的彌天大謊。愛旭科技和隆基綠能均回應稱,其禁止在生產和供應鏈中存在「強迫勞動」;而大不列顛能源公司的一名發言人也表示,該公司所有簽署的太陽能項目合同均符合英國採購規則,不存在「強迫勞動或不道德行為」。

資料圖
據報道,大不列顛能源公司是一家由工黨政府設立的國有公司,旨在投資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在其首次大規模投資中,大不列顛能源公司斥資約2億英鎊,為全國200所學校和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醫院的屋頂太陽能項目提供資金。
目前,這筆資金的首筆款項已用於為11所學校購買中國製造的太陽能電池板。英國教育部在回應BBC時,已告知了哪些公司生產了這些太陽能電池板。
除了錢皮恩之流拋出所謂「強迫勞動」的政客話術,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也曾在2023年利用一份報告炒作渲染,將多家太陽能企業與中國新疆地區的供應商聯繫起來,該報告作者之一艾倫·克勞福德(Alan Crawford)還宣稱,整個太陽能供應鏈普遍缺乏透明度。
BBC稱,全球高達50%的多晶硅(太陽能電池板的關鍵成分)供應來自中國新疆地區。許多企業和政府,包括英國在內,都購買中國的太陽能板,因為這些產品比其他地方生產的更便宜。
BBC援引英國稅務海關總署(HMRC)的貿易數據稱,2024年英國進口的太陽能板中有三分之二(68%)來自中國,這比2023年有所增加,當時中國產品佔英國太陽能進口的61%。
馬克·坎德利什(Mark Candlish)是GB-Sol的董事,該公司自稱是英國唯一一家常規太陽能板製造商。他聲稱,多晶硅是「我們行業面臨的一個關鍵社會問題,主要礦區存在‘強迫勞動’的風險」。
他補充稱:「全球太陽能市場被中國主導,如果你想享受太陽能光伏帶來的低成本能源和低碳效益,很難避免購買中國產品。」
愛旭科技的發言人表示,該公司一直認真對待與人權和勞工實踐相關的問題,致力於維護最高標準的道德商業行為和負責任的採購。
隆基綠能則對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的所謂「報告結論」表示遺憾,並明確表示其供應鏈中不存在「強迫勞動」。「儘管全球供應鏈的複雜性帶來了挑戰,但隆基綠能始終堅定不移地努力消除與‘強迫勞動’相關的任何風險。」
大不列顛能源公司的一名發言人表示,該公司致力於在道德供應鏈中杜絕「強迫勞動或不道德行為」。該公司強調,根據這項學校和醫院太陽能計劃簽署的所有合同均符合英國採購規則,包括該國《現代奴隸制法案》的廣泛要求。
衆所周知,中國在全球光伏產業佔據主導地位。然而,今年4月,英國政府卻做出一個離譜決定:一邊致力於吸引全球綠色投資者,一邊要以所謂「強迫勞動」為由限制中國光伏產品。
據英國《金融時報》4月23日消息,有知情人士透露,英國能源大臣米利班德當天將在議會提出修正案,限制企業使用任何「與強迫勞動有關的」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在所謂人權活動人士高呼「勝利」的同時,不少英國官員和業內人士犯起了嘀咕:沒了中國,英國還能實現綠色轉型嗎?
報道稱,新禁令僅適於大不列顛能源公司,並不適用於在英國建設自己的太陽能發電場的私營部門運營商,後者還可能通過「差價合約」獲得豐厚的政府補貼。
此前,我駐英國使館發言人在談及中英經貿問題時曾強調,英國個別政客的反華言論極其荒唐可笑,反映了他們的傲慢、無知和扭曲心態。任何把商業問題政治化、進行惡意炒作的言行都會損害中國企業對英國投資的信心,損害中英經貿合作。
不少英國政府官員私下裏也懷疑,由於中國在太陽能電池板和電池供應方面佔據主導地位,英國能源公司是否有能力在限制使用中國產品的情況下采購足夠的太陽能電池板。
據《金融時報》報道,英國代理影子能源大臣安德魯·鮑伊表示,政策變化引發了人們對政府實現氣候目標的速度的質疑,「工黨需要回答一個嚴肅的問題:他們是否能夠實現自己設定的綠色轉型目標」。

在BBC的報道中,除了英國方面的一些人士炒作渲染之外,也提到美國多次污衊中國在新疆地區存在所謂「強迫勞動」,並稱這些「強迫勞動」涉及到了太陽能電池板核心成分多晶硅的生產。
2021年12月,時任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所謂「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UFLPA),並2022年6月21日正式生效。根據該法案,美國政府假設所有在新疆全部或部分生產的商品都是「強迫勞動」的產物,不允許進口至美國,除非進口商能夠證明並非如此。
2022年8月9日,《華爾街日報》曾獨家報道稱,由於中國新疆地區生產的多晶硅佔全球供應的近一半,隨着美國實施法案以全面禁止涉疆產品,美國太陽能行業受到了新一波的嚴重破壞,且這一破壞程度仍然難以衡量。美媒直言,由於中國主導着太陽能製造業,在拜登政府試圖打壓中國以及夢想完成可再生能源目標之際,許多供應鏈問題依然存在。
據數據分析公司Kharon的研究報告顯示,除了多晶硅之外,新疆目前還生產了全球約四分之一的番茄醬和五分之一的棉花。此外,新疆還生產了全球約15%的啤酒花,以及約十分之一的核桃、辣椒和人造纖維。新疆擁有世界9%的鈹儲量,坐落着中國最大的風力渦輪機製造商,該製造商佔據了行業內約13%的全球產能。

視覺中國資料圖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保建雲表示,新疆產品在中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市場需求潛力巨大。像新疆的長絨棉和多晶硅等產品,品質優良,產量在全球佔很大比例。
對於美國實施涉疆產品全面禁令,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明確指出,美方以「人權」之名,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凌主義之實,嚴重破壞市場原則,違背世貿組織規則。美方做法是典型的經濟脅迫行為,嚴重損害中美兩國企業和消費者切身利益,不利於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不利於全球通脹緩解,不利於世界經濟復甦。中方對此堅決反對。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此前在針對UFLPA法案生效一事作出回應時表示,所謂新疆存在「強迫勞動」原本就是反華勢力為抹黑中國炮製的彌天大謊,同新疆棉花等產業大規模機械化生產、新疆各族人民勞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的事實完全相反。
發言人指出,美方試圖以所謂「法律形式」在新疆製造「強迫失業」,在全球推行同中國脫鉤,這充分暴露了美國打着人權的旗號破壞人權、打着規則的旗號破壞規則的霸權實質。中方對此予以強烈譴責和堅決反對,並將採取有力措施堅定維護中國企業和公民的合法權益。「美方逆時代潮流而動,註定將以失敗告終。」
來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