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沈素明
最近,創投圈子裏有件事挺魔幻。
事情發生在2025年的港股市場,主角是來自蘇州的旺山旺水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這家公司,頂着高達44.5億的估值,手握一款“國產偉哥”的新藥批文,正全力衝刺IPO。但如果你深扒數據,會發現,它在2023年營收還有近2億元,現在竟然暴跌到區區1000萬,足足縮水了95%!
營收幾乎歸零,估值卻高達數十億。這個巨大的反差,我不禁想問:這到底是在做實體生意,還是在玩一場高明的數字遊戲?
作爲商業觀察家,我不喜歡湊熱鬧,但我喜歡看熱鬧背後的門道。今天,我們就來解構這場資本與現實的魔幻交鋒,帶你一起看穿中國創新藥企IPO裏,那些不爲人知的“估值包裝術”。
一、數字裏的“魔幻現實主義”
先別急着下判斷,咱們把這幾個關鍵數字拎出來,你自然能品出點味來。
-
營收暴跌95%: 你沒看錯,這家公司最風光的時候,營收能做到17個億,但現在,營收只剩下區區1000萬。這不是業績波動,這簡直是商業上的“休克”。一個營收幾乎歸零的公司,憑什麼估值44億?
-
44億估值,誰在買單? 估值這個東西,不是自己喊出來的。它背後有投資人,有資本的真金白銀。比如,互聯網大佬周鴻禕旗下的中財奇虎當年投了2000萬,現在賬面價值就變成了1.29億,直接翻了6倍多。這錢,賺得比印鈔機還快。
-
IPO備案與“偉哥”批文的“精準節奏”: 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2025年6月26日,證監會剛剛放行了旺山旺水的IPO備案,僅僅12天后,也就是2025年7月11日,他們用於治療勃起功能障礙(ED)的核心產品TPN171新藥“昂偉達®”就獲得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批文。這種時間上的“巧合”,是天時地利人和,還是精心設計過的“資本舞步”?
-
產能利用率1.1% vs 研發投入1億: 另外兩組數據也很有意思。公司花了一個億在研發上,這是創新藥企的常態。但其產能利用率呢?只有可憐的1.1%!這意味着,廠房設備基本都在閒置。錢都砸進研發了,但離真正的商業化量產,還隔着十萬八千里。
把這些數字擺在一起,你會發現一個巨大的問號:這到底是在做實體生意,還是在玩一場高明的數字遊戲?
二、剝開表象:中國創新藥企的“估值包裝術”
這家“偉哥公司”的案例,絕不是孤例。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當前中國創新藥企IPO領域普遍存在的“估值包裝術”與商業現實的巨大錯位。
這不是什麼陰謀論,而是深植於當下資本市場的一種通病。
它的核心邏輯,建立在“概念兌現”而非“持續商業能力”上。
“批文”即“價值”的幻覺: 傳統的藥企,估值看的是銷售額、利潤、市場佔有率。但創新藥企不同,它們在還沒產生營收之前,估值就可以高得離譜。憑藉的是什麼?不是藥品賣了多少,而是它的“管線”裏有幾款創新藥,進展到哪一步,拿到了哪個批文。一個新藥批文,就足以讓估值從零到百億。這就像在說,我買的不是你現在能給我帶來的利潤,而是你未來可能給我帶來的利潤。這種“希望溢價”,是第一層包裝。
IPO節奏的“精心編排”: 新藥批文下來了,就趕緊去IPO?沒那麼簡單。資本是需要“故事”和“時機”的。這家“偉哥公司”在IPO備案後,新藥批文緊接着就來,這不是單純的巧合。這背後,是資本和企業共同精密設計的“卡點”。在監管環境日益收緊的當下,能如此精準地踩中上市窗口和利好消息釋放的節點,本身就是一種“能力”——一種圍繞資本市場需求進行“表演”的能力。
投資回報,來自“估值遊戲”而非“真實價值創造”: 周鴻禕的投資,就是最好的註腳。他投的時候公司營收可能還不錯,但在營收暴跌後,他的投資反而大幅增值了。爲什麼?因爲在資本遊戲裏,錢的賺取方式,很多時候不是來自企業真實的銷售收入和利潤,而是來自下一輪更高估值的接盤。只要有人願意用更高的價格買入股權,上一輪的投資者就能獲利。這是一種典型的“擊鼓傳花”遊戲。
所以,你看,這家公司,表面上是研發創新藥,實際上,它更像是一個爲了資本市場而生的“估值機器”。它的存在和運轉,主要目的不是爲了把藥賣到千家萬戶,而是爲了把一個“概念”在資本市場套現。
三、看穿泡沫:給所有生意人、投資人的判斷框架
講這些,不是爲了反對創新藥的發展。恰恰相反,真正的創新藥,值得我們付出耐心和資本去支持。但我們必須看清,什麼是真正的商業價值,什麼是資本包裝的概念泡沫。
這場“估值遊戲”的真相,對我們每個生意人和投資人,都有極強的警示:
別被“故事”和“概念”矇蔽: 當你看到一家公司估值奇高,營收卻寥寥無幾時,你的第一反應不應該是“哇,未來可期”,而應該是“它講的故事,到底什麼時候能變成真金白銀?” 尤其在創新藥領域,臨牀數據和批文只是“入場券”,真正的“賽點”在於商業化能力——你能不能把藥賣出去,能不能產生持續的現金流和利潤。
看懂“錢”的流向和賺取方式: 那些早期投資人看似賺得盆滿鉢滿,但他們的收益並非直接來自企業爲社會創造的價值,而是來自下一輪的估值溢價。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如果不能在最早期入局,而是在高估值時接盤,那麼風險就極高。你要問自己:我是來參與價值創造的,還是來接最後一棒的?
警惕“產能利用率”與“研發投入”的失衡: 研發投入高是好事,說明公司在創新。但如果產能利用率低得離譜,這意味着研發成果離大規模商業化還非常遙遠。一個能造火箭但造不出螺絲釘的公司,是無法在商業上持續盈利的。這種失衡,就是巨大的風險信號。
估值,最終要回歸“價值”: 資本市場可以短時間瘋狂,但長期來看,任何估值都必須迴歸到企業能創造的真實價值上。一家營收暴跌95%的公司,即使拿到批文,離真正的商業成功還有十萬八千里。高估值,最終需要有真金白銀的利潤來支撐。
所以,當你下次再看到一個帶着耀眼光環、估值奇高的“概念公司”要IPO時,不妨多問一句:它的“價值”,到底是資本炒作出來的,還是它真正能爲社會創造出來的? 這句話,足以讓你看穿大部分的泡沫。
世界很複雜,但道理可以很簡單。 看懂資本的估值遊戲,才能在複雜的商業世界裏,多一份清醒,少一份盲從。
責任編輯:江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