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 調味品 行業迎來綠色發展里程碑——由 海天味業 發起的“碳路者綠鏈聯盟”在廣東佛山市海天高明生產基地正式成立,成爲首個覆蓋調味品全產業鏈的綠色聯盟組織。
這意味着,從農田裏的一顆 大豆 生態種植,到生產線上的節能工藝升級,再到可回收包裝研發和綠色物流及倉儲建設……有海天足跡的產業鏈環節都成爲減碳陣地,真正實現了“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綠色覆蓋。
梳理海天的綠色發展歷程不難發現,這家企業始終將綠色基因注入每個發展階段,將減碳行動織成一張精密網絡。當企業自身綠色轉型積累的經驗足夠厚重,從單打獨鬥走向聯盟共創,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必然選擇。
生態重構:從企業行動到產業鏈綠色聯盟
一家企業的綠色是有限的,整個產業鏈的綠色纔是可持續的。
圖爲調味品行業首個全產業鏈綠色聯盟成立
當天,在海天味業的發起下,包括羅蓋特等全球原材供應企業,招商中外運、中遠海、高明交投等物流企業,海元 新能源 充電站等新能源先鋒企業,江蘇天玻、華興、宏全集團、秉信包裝等包材供應企業,以及SGS、集美大學、中科院廣州能源所等第三方研究機構在內的25家產業鏈上下游代表,積極響應“雙碳”倡議,加入“碳路者綠鏈聯盟”。
其中的一大亮點,便是聯盟承諾“全盟2030年實現碳達峯、2060年達成 碳中和 ”。這一雄心勃勃的目標並非紙上談兵,而是有實實在在的資源共享和協同機制爲支撐。聯盟將以“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聯盟架構,爲調味品行業綠色轉型注入強勁動能。
在標準化建設方面,聯盟錨定行業空白,計劃推出首套《綠色產業鏈聯盟運營規範》。該規範要求成員嚴格遵循ISO14064國際標準進行碳排放覈算,並通過技術創新、工藝革新、設備升級、能源結構優化、生產能效提升、綠色產品服務供給強化、管理體系完善等多維舉措,穩步推進綠色轉型。其中,跨企業碳覈算體系的創新性構建,讓減排成果實現可視化追蹤與量化評估。
在生態協同領域,聯盟匠心打造“全產業鏈減碳生態圈”,通過五大核心策略推動資源深度整合。包括原料端推行可持續採購模式,從源頭把控綠色品質;生產端持續優化節能工藝,降低能源消耗;包裝端加大環保材料研發投入,減少白色污染;物流端構建綠色運輸網絡,提升配送效率;循環端完善回收體系,促進資源循環利用,全方位提升產業鏈減碳效能。
在社會價值創造層面,聯盟致力於搭建調味品行業首個綠色技術共享平臺。該平臺不僅能夠賦能上下游企業加速綠色轉型,還將積極引導消費者樹立低碳消費理念。這種以“點上突破、線上延伸、面上覆蓋”爲核心的綠色發展模式,不僅爲調味品行業打造了綠色發展的全新典範,更爲中國製造業探索綠色轉型路徑提供了一套可借鑑、可推廣、可複製的實踐樣本。
“碳路者綠鏈聯盟”的成立,也標誌着中國調味品行業綠色轉型開啓新徵程。相關負責人表示,隨着越來越多行業先鋒企業相繼加入,聯盟將不斷拓展綠色發展“朋友圈”版圖,凝聚行業力量,共同構建開放共贏的綠色生態圈,推動調味品產業綠色發展邁向更高水平。
模式創新:從“單點突破”到生產全鏈條綠色協同
儘管“碳路者綠鏈聯盟”是國內首個覆蓋調味品全產業鏈的綠色聯盟組織,但熟悉海天的人或許並不會感到意外,這是其十餘年綠色探索的必然結果。
從2007年佈局新能源叉車,到2024年減少1700噸包裝材料使用量,海天的綠色轉型始終沿着“全鏈條優化”的邏輯展開,通過系統性創新構建了覆蓋“採購-生產-包裝-物流-供應鏈”的綠色發展體系,爲聯盟實踐奠定了紮實基礎。
在原材料採購上,海天優先採購具有可持續認證的原材料,並通過完善的溯源管理系統確保供應鏈透明可靠。
在空間佈局上,海天通過異地工廠建設將平均配送距離從1400公里縮短至700公里,單此一項年減碳約2000噸;“廠中廠”模式讓PET瓶供應商駐場生產,2023年減少物料運輸超5萬車次,節省包裝耗材800噸;紙箱廠“貼廠專供”模式,減少3360車次,縮短運輸距離16.8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4圈。
這種“空間壓縮”策略,將物流能耗控制在最小範圍,也證明海天不是在簡單替換運輸工具,而是重構了整個供應鏈的地理佈局,讓“綠色”從運輸環節延伸到了生產源頭。
爲降低水資源消耗,海天高明園區自建智能水循環管理系統,2024年該園區實現了96%的冷卻水回用率,總回用水量達149萬立方米——足以注滿600多個標準游泳池,也助力園區再度獲評廣東省“節水標杆企業”。
運輸效率的提升也暗藏巧思,通過直接對接鐵路貨運中心和聯動合作商,打造“多式聯運”通道。比如,河南鄭州實現“公轉鐵”,江蘇、河北部分區域“海運轉鐵路”,降低單噸運輸碳排放量近200噸;東北循環線路的搭建,讓南下鐵路櫃送貨後無需空返,直接裝產成品北上,2024年利用此通道減少1622次空返,減排120噸。
在運輸安全與環保的平衡上,海天也展現了行業領軍者的智慧。率先建立黃豆專用的食品級集裝箱,專箱專用,杜絕污染;10年前創新設計的“集裝箱內襯袋”,用一個袋子裝滿整箱黃豆,全年減少約600噸包裝材料使用,這一模式已被行業廣泛借鑑。
實施161項節能降碳措施,減碳量超2.1萬噸,相當於3000輛普通家庭小汽車停開一年;光伏發電屋頂過去一年的發電量,相當於16家中小型食品企業全年用電量;將固廢填埋轉移率控制在99.89%以上,並因此獲SGS鑽石級“零填埋認證”;通過大規格包裝替代及回收機制,減少年紙箱使用超18萬個……像這樣能彰顯海天綠色特質的案例和數據,不勝枚舉。
“我們不僅要讓車變綠,還要讓每一個生產與物流環節都實現綠色優化。”海天味業相關負責人的這句話,道破了全鏈條綠色創新的邏輯。可見,聯盟不僅是承諾,更是把海天驗證過的綠色經驗,變成全行業的成長路徑。
“小綠車”破局:開啓物流低碳化新紀元
7月18日的海天高明生產基地,45輛新能源重卡的發車鳴笛,爲這場綠色革命寫下生動註腳。作爲聯盟成立後的首個落地項目,這些“小綠車”不僅使海天成爲全國首家規模化應用新能源重卡的調味品企業,更是產業鏈協同的具象化象徵。
圖爲調味品行業首批規模化應用的新能源重型卡車
海天味業相關負責人介紹,爲了將ESG理念貫徹到物流 運輸業 務中,海天圍繞碼頭、客戶、場站拖車短駁場景,率先行業引入新能源運輸車,通過貨車重卡油改電的應用,以實際行動踐行企業社會責任,推動行業綠色發展。
作爲行業率先大規模引入新能源重卡的企業,海天的佈局早在2024年就已啓動。目前,新能源卡車已佔其重卡總數的30%,主要運輸任務是從碼頭到工廠、碼頭到鐵路站點、倉庫到 珠三角 客戶等,運輸距離20公里至50公里左右。爲解決充電難題,海天在倉庫周邊建設了完善的充電設施,與 新能源車 頭部企業建立戰略合作,形成“充電-運營-維護”的閉環體系。
目前從碼頭到海天工廠,海天每年2.5萬億顆黃豆中,有40%都是由新能源重卡進行運輸;從工廠到大灣區各個城市的經銷商,每年450萬噸調味品中,有30%是由新能源重卡運輸。
“小綠車”的價值既體現在環保賬上,也算得清經濟賬。每臺新能源重卡每年可以減碳30噸,按海天首批45臺車的規模計算,年減排量相當於種植了約12萬棵樹木。同時,相比普通的重卡運輸車每公里2.5元的油耗,新能源重卡運輸車的油耗可以降低50%以上,長期使用可爲企業進一步降本增效。
海天用市場化手段證明,綠色物流不是成本負擔,而是可以創造效益的新引擎。預計未來3至5年,海天新能源重卡的比例將提升到50%以上,以實際行動發揮鏈主企業優勢,帶動上下游企業的綠色轉型。
“我做司機十幾年了,一直跑海天運輸線,新能源重卡不僅更環保更低碳,開車環境也更加舒適,讓我們這些‘海天專屬司機們’特別自豪。”從現場司機的感慨中,我們也看到了產業升級與人文關懷的完美融合。
從一家企業的綠色,到一個聯盟的綠色;從減碳數據的積累,到行業標準的建立……海天用這場跨越十餘年的堅持證明:綠色轉型從來不是選擇題,而是傳統企業穿越週期的必答題。而這場由“小綠車”拉動的環保革命,正駛向更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