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內卷”的政策風向,已經比較清晰了。
7月16日,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指出,要找準關鍵着力點,深入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系統清理制約居民消費的不合理限制,優化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順應居民消費需求增加多元化供給。
着眼於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會議指出,針對該產業領域出現的各種非理性競爭現象,堅持遠近結合、綜合施策,切實規範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秩序。
可以說,“反內卷”已經是下半年的一條明線了。七月以來,“反內卷”相關題材表現強勢,如光伏、鋼鐵、建材、煤炭等,以及券商板塊,都有比較亮眼的行情。
近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着重強調了“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推動落後產能有序退出” 。
其中,落後產能退出使得市場迅速聯想到2015年的供給側改革,以及隨之而來的大宗商品行情。有相關消息稱,PPI的持續下跌引起了政策的關注與重視,可能將會加大“自上而下”的調控,如削減鋼鐵、煤炭、水泥等國有大型企業主導的產能。相關板塊的行情,應聲而動。
其實,“反內卷”的表述早在去年就開始了。2024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的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的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的惡性競爭,要強化市場優勝劣汰的淘汰機制,暢通落後低效產能的退出渠道。同年12月,總書記出席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會議強調,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爲。
不過在當時,這些表述並沒有引起資本市場的明顯反應。商品層面,焦煤、螺紋鋼等維持下跌態勢;股票層面,光伏板塊搶跑了一波反彈,但規模也僅在5%以下,政策表述落地後板塊維持疲軟態勢。
爲什麼今年反內卷會有不一樣的表現?主要差別來自於宏觀基本面狀態的不同。
“反內卷”的主要對象有兩類,其一是高度同質化的上游資源品,包括鋼鐵、水泥、生豬、煤炭(焦煤)、光伏原料、鋰電上游等等,其二則是汽車、小商品等下游消費品。
第一類產品的供需錯配會比較嚴重:由於各個廠商生產出的產品相對同質,廠商的市場佔有率基本與其產能有關,因此其往往會在產業上行期過度擴張產能,導致嚴重的過剩問題。
此輪上游資源品內卷式降價,核心原因是下游疲軟的需求無法滿足上游擴張的產能,在產品同質,缺乏壁壘的情況下,廠商只能選擇低價博弈來“以價換量”。
在博弈論中,若廠商成本類似,低價博弈的最終結果是價格的快速下降,以致所有廠商都會失去利潤。
在去年,供需錯配問題仍然嚴重,因此政策表述不能改變長期趨勢。以螺紋鋼爲例,去年年中生鐵、鐵水、粗鋼產量維持下跌,開工率持續下降;下游需求角度,地產新開工面積、施工面積同比爲負,製造業家電、汽車產量不景氣。
而現在,雖然總體需求情況與去年7月份並無顯著差異,但是,產品價格已經大幅下行,此時的價格已經更能匹配目前的供需狀態。受此影響,螺紋鋼與焦煤的價格已經企穩回升。
因此在週期品層面,此輪“反內卷”行情將比去年更爲明顯,關注政策的具體落地情況,此輪政策以控制供給側而非刺激需求側爲主,因此供給側緊縮的具體節奏,也可能存在着不及預期的風險。建議投資者持續關注。
因此,在反內卷的風口上,投資者可以優先關注去產能直接受益的品種,如鋼鐵ETF(515210)、光伏50ETF(159864)、煤炭ETF(515220)等。在需求面沒有產生配合的情況下,該輪去產能或許只能帶來結構性行情,甚至對基本面總量形成短期壓制。
這其中,鋼鐵ETF和煤炭ETF是全市場唯二能跟蹤鋼鐵和煤炭板塊的ETF產品,在反內卷的浪潮下,煤炭ETF規模已經有60億元。
鋼鐵ETF(515210)
聯接A(008189) 聯接C(008190) 聯接E(022586)
光伏50 ETF(159864)
聯接A(013601) 聯接C(013602) 聯接E(021698)
煤炭ETF(515220)
聯接A(008279) 聯接C(008280) 聯接E(022501)
注:觀點僅供參考,會隨市場環境變化而變動,不構成投資建議或承諾。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基金屬於股票型基金,其預期收益及預期風險水平理論上高於混合型基金、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本基金爲指數型基金,主要採用完全複製策略,其風險收益特徵與標的指數所表徵的市場組合的風險收益特徵相似。ETF聯接目標ETF爲股票型基金,其預期收益及預期風險水平理論上高於混合型基金、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如需購買相關基金產品,請您關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相關規定、提前做好風險測評,並根據您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購買與之相匹配的風險等級的基金產品。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責任編輯:江鈺涵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